彝族“绣郎”段朋江_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物
李 君 吴 敏 朱 琳 张宁 韩 哲 赵鸿基 韩继成
作为一个彝族人,却来教授白族人刺绣,白族绣娘感到疑惑:“我们一直学的都是从外到里的绣法,这个我们不能丢。”看刺绣高手段朋江如何应对。
“段老师,这朵花呢花蕊咋个绣线条才会好看?”
“我瞧瞧,嗯,是这种,这个么你要这种针法来绣……”(www.guayunfan.com)在云南大理洱源县玉湖中学刺绣培训现场,授课老师段朋江正在为一名中年白族女学员进行刺绣的技法指导。两人交流时说的云南方言都还带有各自的地方音,偶尔也会有听不懂对方意思的时候,但不管怎样,段老师都会亲自挑针,一针一线地为学员指导绣法。段朋江、段师傅、段老师、“花哥”,学徒们的各式称呼将对于刺绣的敬畏之情都集中到了这位外表看起来粗犷的男性身上。
少时“小画家”到业界“花哥”
今年41岁的楚雄彝族段朋江从事刺绣技艺已有二十多年,是为数不多的男性刺绣手工艺人。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上学的时候,因为绘画漂亮,老师同学们都称我‘小画家’。”谈及年少时热爱画画的那些回忆,段朋江打开了话匣子,他有些激动地说道:“有一回观察刺绣制品后就有了一个念头,想把绘画艺术融入到刺绣中,让绘画作品通过刺绣的方式来呈现。现在越来越多的绘画作品没人欣赏,那把它用线绣出来,会不会就有更多的人有兴趣欣赏了呢?”在这之后,他就开始实践这个大胆的想法。
在培训课上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样一幕,段朋江为学员手画“小景”。刚拿起笔不到2分钟,他便在一块直径20厘米的圆形绣布上,画出了一副“荷塘鱼趣”的小品画稿,鱼儿轻松愉悦、荷塘美丽别致。现场观望的人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不得不佩服他绘画的熟练、构图的精巧以及在布上绘图的线条细腻。
来自绣郎的“细腻”和“特色”
记者在培训课上观察到,来参加培训的学员多数为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居民,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年龄结构在14至59岁之间,学员们的接受能力有限,这难免会为段朋江的教学带来困难。所以在教授技艺的过程中,针对学员设置课程难度,只要学员需要,绘制绣布上的底稿、刺绣针法示范他都很耐心地一一进行指导。
段朋江有着许多带有表现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作品,从刺绣的技法、形式、元素上下功夫,尽可能地把云南本土的民族元素融合到绣品中。他曾经四处走访,研究彝绣,四大名绣等刺绣类型,博采众长,学有所成。后来便在楚雄彝人古镇经营了两家店铺,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刺绣产业公司。不少人因他技艺精湛,都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几年下来,先后培训出近3000余名优秀绣娘。由于段朋江的多半学生都是女性的缘故,朋友们便叫起了他“花哥”。
与彝绣相比白绣像茶一样清新淡雅
在段朋江看来,白族的刺绣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绣品图案,很多看似普通的图案背后都会隐藏着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故事。大理的白族人素爱绣花,荷花、兰花、山茶花等花种都是她们在刺绣中的钟爱素材。除了绣花以外,白族人热爱一切大自然的事物。因此鸟、草、金鱼、蝴蝶在他们绣品中也特别常见。对此段朋江形容到“如果把彝族刺绣比作烈酒的话,那么白族刺绣就像饮茶一样,清新淡雅”。
我最担心她们付出了最多的时间,却只得到很少的钱
当记者问到“对于白族刺绣文化的传承,您有没有什么担忧?”段朋江严肃地说道:“我最担心她们付出了最多的时间,却只得到很少的钱。”随后他解释道:“一般来说,刺绣品用越难的针法绣出的东西越是精致、漂亮,但是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打个比方,如果用半年的时间绣出一副能卖到两千块钱的绣品。这样的收入让绣娘们如何继续刺绣?又让白族的刺绣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一点很重要。”
在段朋江的教学中,特别强调创新,他觉得只有打开思路才能更好地开拓市场。简单来说,也就是更深层次地挖掘白族刺绣传统,并与当代受众需求结合起来刺绣图案和设计刺绣方法。因为只有这样,白族的刺绣品才能被卖出去,绣娘们才有了继续刺绣的理由。段朋江觉得白族刺绣的发展离这个目标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于是在段朋江的教学中,他尽量去影响绣娘学员,经常给她们传递一些有趣的刺绣方法。段朋江觉得“先让她们感兴趣,对刺绣感兴趣之后,她们才愿意去学,并且长期学下去”。
“如果我们没有保留住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就丢失了根本,也就什么都没有了。”段朋江的这句话一直围绕在耳边。好像是在提醒着什么,具有一种让你无法忘怀的魔力。
◎李君:女,2014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滇池通讯社社员。调研中国项目团队成员。
◎吴敏:女,2012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滇池通讯社社员。调研中国项目团队成员。
◎朱琳:女,2013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滇池通讯社社员。调研中国项目团队成员。
◎张宁:女,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滇池通讯社社员。调研中国项目团队成员。
◎韩哲:女,2014级会计学专业学生。滇池通讯社社员。调研中国项目团队成员。
◎赵鸿基:男,2012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滇池通讯社社员。调研中国项目团队成员。
◎韩继成:男,2012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滇池通讯社社员。调研中国项目团队成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