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北伐军中的“洋编辑”_抗战故事

北伐军中的“洋编辑”_抗战故事

时间:2023-07-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北伐军中的“洋编辑”_抗战故事“五卅”惨案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浪潮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希伯对中国革命的关注。他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立即深入调查“五卅”惨案和工人运动的情况,随后他南下广州参加了北伐军。身着北伐军装的希伯在政治部里格外引人注目。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蒋介石的反共面目日益暴露,希伯编辑的《中国通讯》越来越引起国民党右派的反感,希伯这位“洋编辑”也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北伐军中的“洋编辑”_抗战故事

“五卅”惨案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浪潮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希伯对中国革命的关注。1926年,年仅29岁的希伯离开祖国,不远万里来到上海,此后,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中国度过的。

他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立即深入调查“五卅”惨案和工人运动的情况,随后他南下广州参加了北伐军。当时,以加仑将军为首的大批苏联职业军人奉苏联政府之命,和北伐军一起并肩作战,而作为新闻记者的希伯则被派往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工作,与国际工人支援组织负责中国事务的代表弗里德雷克·利享哈德一起,担任总政治部机关刊物《中国通讯》的编辑。身着北伐军装的希伯在政治部里格外引人注目。他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常常加班到深夜,大家劝他注意休息,他只是说“谢谢”,照样埋头苦干。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副主任郭沫若对希伯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希伯在《中国通讯》上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是他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广州国民政府各部的主要代表协商后写成的,其主要内容是向国内外宣传国民革命军领导集团的主张,宣传北伐战争的伟大意义。为了当好《中国通讯》的编辑,他挤出时间研究中国历史,并经常和几位中国同事交换意见。他还投入很大精力汇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中国问题的著作,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未能完成。不过,他在编辑工作中能自觉运用马列关于中国问题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蒋介石的反共面目日益暴露,希伯编辑的《中国通讯》越来越引起国民党右派的反感,希伯这位“洋编辑”也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后来,《中国通讯》无法继续出版,于是,希伯向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正式声明,他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国民党的观点统一起来了。

1927年,希伯为之奋斗的中国大革命失败了,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回到欧洲。他把自己在华期间撰写的文章和中国共产党以及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在北伐战争期间的一些重要文件,编成《从广州到上海(1926—1927)》,译成德文,以“亚细亚人”的笔名,于1928年2月1日在柏林出版。他宣布:“这本书献给这次革命及其英勇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他曾召开过中国问题讨论会,就中国革命发表过专题演说。(www.guayunfan.com)希伯人在故乡,心在中国。他对中国的思念促使他于1932年告别妻子,再次来华,并且在上海定居。不久,他的妻子秋迪也来到了中国。除去1934年他回欧洲半年,自1932年起,直至1941年他在抗日战场上英勇牺牲,希伯一直生活和战斗在中国人民中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