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哀帝李柷的一生_唐哀帝李柷简介资料
唐哀帝李柷(公元892~908年),初名李祚,是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最后一个皇帝。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封辉王。天祐元年,朱温弑唐昭宗,立13岁的李柷为皇太子,并命其在灵柩柩前即位,史称唐哀帝。天佑四年正月,唐哀宗被朱温逼迫下诏,将帝位禅让给朱温,奉朱温为帝。于是朱温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朱温封唐哀帝为济阴王,迁居曹州。次年,唐哀帝被朱温派来的人杀害。
衰败的大唐帝国
唐代在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史无前例的盛世。但自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从此自盛而衰,一蹶不振。
●安史之乱
安禄山出身于营州杂胡,因为镇压契丹人有功而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先后出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长期从事民族掠夺战争的安禄山野心极大,他多次到长安,在宫廷和官场活动中,对唐政府的腐败、虚弱情况了解得很清楚,立下了起兵灭唐的决心。安禄山的同伙史思明,也是杂胡出身。他到长安奏事,博得了玄宗的喜欢,赐名为思明。在安禄山叛乱以前,史思明官至平卢兵马使。
当叛乱的战鼓惊破唐宫的《霓裳羽衣曲》后,玄宗才匆忙布置防御。但唐朝新招来的士兵抵挡不住安禄山的劲旅,安禄山渡过黄河后,连败唐军,一路攻陷断陈留、荥阳(今河南荥阳)、洛阳,直抵潼关。公元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20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而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自己也做了俘虏。
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玄宗在长安陷落前,仓皇出逃,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了杨国忠,又迫使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史称唐肃宗。
另一方面,虽然叛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它却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内部矛盾重重。坐镇洛阳的安禄山恣行暴虐,众叛亲离,757年初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即帝位后,史思明屯驻范阳,拥有重兵,不听调遣。
公元757年春,唐朝从陇右、河西、安西、西域等地陆续调集了10多万军队,又向回纥借兵4000人,肃宗以其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军一举收复长安。在此前后,河北、河南的地方官和军队也在进行着长期而激烈的战斗。既极大地打击了叛军的后方,又保障了江淮供应物资路线的安全。江汉和江淮的保全,使唐朝在经济上有所依赖,对战争结局有重大影响。
公元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公元762年,史思明大败李光弼率领的唐军,乘胜向长安进犯,在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在洛阳称帝后,叛军内部更加分裂,从此没有力量再向唐朝发动进攻。
公元762年,唐宫廷发生政变,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而死。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即帝位,即代宗。代宗调集各路兵马,又向回纥借到一部分军队,以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率军收复了洛阳、河阳、郑州、汴州等失地。史朝义逃往河北,河北叛将见他大势已去,纷纷向唐朝投降。公元763年初,史朝义在唐军打击下,在慌乱中自杀了。历时7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藩镇割据
历史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玄宗在位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个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
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都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也称“方镇”。
方镇并非都是割据者,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职官任免出于朝命。但是今河北地区则一直存在着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举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之为“藩镇割据”。
而唐哀帝李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继承了帝位,再加上他碌碌无为、胆小怕事的性格而成为大唐帝国末代的傀儡。
朱温专权,哀帝亡国
哀帝当国,一切政事都由朱温决策。他即位以后甚至都没有改元,一直在使用“天佑”年号。然而,不幸的是,天不佑唐,大唐帝国近300年的基业注定要在他手里倒塌了。
作为唐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唐哀帝从小颠沛流离,在腥风血雨、惶惶不安中过日子。他是唐昭宗的第九个儿子。天佑元年,唐昭宗被朱温谋杀时,朱温立13岁的辉王李祚为皇太子,当天又假传皇后的命令让太子在灵柩前即位,是为唐哀帝。他即位的那天,宫中一派恐怖气象,皇亲国戚、宫女嫔妃和大臣们为唐昭宗的惨死悲伤,但没有人敢哭出声来。
哀帝在位期间,其实没有下达过任何实际的政令。那些以他的名义下达的制敕,其实都是按照朱温的意思办理,所谓“时政出贼臣,哀帝不能制”。他名义上的上朝,也会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停罢。哀帝能够做的就是顺乎朱温的意思,把朱温的政治地位和威望一步步提升和加固。
天佑二年(905年)十月,敕成德军改为武顺军,下辖的藁城县改为藁平,信都为尧都,栾城为栾氏,阜城为汉阜,临城为房子,这是为了避全忠祖父朱信、父亲朱诚的名讳。朱温父、祖的名字要避讳,说明朱温已开始超越了臣下的身份。
哀帝一生只想过做两件事,可是最终都没能成功。一件事是天佑二年(905年)九月以宫内出旨的名义加封他的乳母为昭仪和郡夫人。其中乳母杨氏赐号昭仪,乳母王氏封郡夫人,另外一个也姓王的乳母在昭宗时已封郡夫人,也打算准杨氏例改封为昭仪。此举被宰相提出异议,他们认为:“乳母自古无封夫人赐内职的先例。后来因循此例,实在是有乖典制。
当年汉顺帝封乳母宋氏为山阳君、安帝乳母王氏为野王君时,朝廷上就议论纷纷。臣等商量,当今局势下礼宜求旧,望赐杨氏为安圣君,王氏为福圣君,第二王氏为康圣君。”哀帝也只好依从。另外一件事是天佑二年(905年)十一月,哀帝准备在十九日亲自去祭天。当时各衙门已经做好了举行祭天仪式的各项准备,宰相也到南郊坛熟悉有关的事仪。可是,朱温听到后很不高兴,认为举行祭天之礼是有意延长大唐的国运。有关主持的官员很恐惧,就借口改期使此事不了了之。www.guayunfan.com
紧接着,哀帝被迫就将已为梁王的朱温加授相国,总百揆,又进封魏王,所担任的诸道兵马元帅、太尉、中书令、宣武、宣义、天平、护国等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的职务照旧,“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兼备九锡之命”,基本上超过了汉初相国萧何和汉末丞相曹操。朱温的身份是自两汉以来权臣篡位的重现,其地位距离九五之尊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
天佑二年(905年)六月,朱温在亲信李振和朝廷宰相柳璨的鼓动下,将裴枢、独孤损、崔远等朝廷衣冠之流30多人集中到黄河边的白马驿全部杀死,投尸于河,制造了惊人的“白马之变”。李振多年参加进士科考试总是不中,对裴枢等人怀有切肤之痛。他对朱温道:“这些人常自谓清流,现在投入黄河,就变成浊流了。”朱温大笑,这实际上扫除了他篡位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朱温对读书人怀有天然的敌意,这从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朱温曾率手下路过一棵大柳树,在树下歇脚时,他自言自语:“这柳树可以做车毂。”手下无人应答,树下几个读书人模样的游客却附和他:“确实可以做车毂。”谁知道朱温听完后勃然大怒,厉声说道:“书生辈好顺口玩人,都是你五代十国文官俑们这个样子。做车毂要用夹榆木,岂可使用柳木!”回头对手下道:“你们还等什么?”竟将附和他的几个人痛打致死。
天佑二年(905年)十二月,朱温借故处死了枢密使蒋玄晖,又借口“玄晖私侍积善宫皇太后何氏,又与柳璨、张廷范为盟誓,求兴唐祚”,将哀帝的母后何氏杀死,并废黜为庶人。不久,宰相柳璨被贬赐死,其弟兄也被全部处死。太常卿张廷范被五马分尸,其同伙被除名赐死者若干。朱温已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了。
天佑四年(907年)三月,经过一番假意的推辞,时为天下兵马元帅、梁王的朱温接受了哀帝的“禅位”。建国号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国都,史称后梁。
从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相继出现,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直到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才结束了唐朝之后约半个世纪分裂割据的黑暗时代。
哀帝先被降为济阴王,迁于开封以北的曹州(今山东菏泽),安置在朱温亲信氏叔琮的宅第。由于太原李克用、凤翔李茂贞、西川王建等仍然奉天佑正朔,不承认他的梁朝,朱温担心各地军阀的拥立会使废帝成为身边的定时炸弹,就一不做,二不休,于天佑四年(907年)将年仅17岁的哀帝鸩杀。朱温为加谥曰“哀皇帝”,以王礼葬于济阴县定陶乡(今山东定陶县)。
相关链接 黄巢起义
黄巢(公元?~884年)唐末农民战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稍通书记,屡举进士不第,以贩私盐为业。家富于财,善击剑骑射。乾符二年(875年)初,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发动起义,唐未农民战争爆发。五月,黄巢与同族兄弟、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8人募众数千响应。接着王、黄两军会合,协同作战,东攻沂州(今山东临沂)不克,就西向进攻洛阳周围地区。
唐统治者急调大军夹击。王、黄乃于乾符三年十月间南趋唐州(今河南泌阳)、邓州(今河南邓县),以后又活动于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反复冲击敌人。同年底,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刺史裴偓对王仙芝进行诱降,仙芝动摇,准备接受朝廷授予的官职。黄巢指斥他说:“起初我们共立大誓,横行天下,现在你独自取官降敌,广大群众应怎么办呢?”王仙芝害怕众怒,不敢接受唐朝的任命,于是与黄巢分兵作战。黄巢率军北上,攻克郓州(今山东东平北)、沂州等地。以后王、黄虽曾一度台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不久又分兵。
乾符五年,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战死,尚让率余部奔亳州(今安徽亳县)与黄巢所部会合,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署置官属。从此,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两支义军会合后,势力更加壮大。黄巢再度北上,克沂、濮等州,然后沿黄河南岸西进,唐朝急调军队增援东都。黄巢知攻东都无望,于是引兵南下,渡过长江,东趋下游。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遭到镇海(今江苏镇江)节度使高骈部将张璘、梁缵的阻击,于是义军乃从浙江向南进军,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攻克福州(今属福建)。
黄巢在福州大力打击官僚、地主,杀了顽固不化的“处士”周朴。后率大军沿海岸南进,于六年九月攻占岭南重镇广州。经过大约两个月的休整,黄巢在这年冬又率领大军北伐,自号“义军都统”,并发表文告,宣布即将打入关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纲纪紊乱,朝臣与宦官勾结,贿赂公行;还宣布义军禁令,禁止刺史广殖财产,县令犯赃者全族处斩。他所指责的都是当时极弊,深得群众拥护。
义军拥众数十万,从桂州(今广西桂林)出发,乘大筏沿湘江顺流北上,攻克潭川(今湖南长沙),又下江陵(今属湖北)。原本打算乘胜进兵中原,直趋关中,但到荆门(今属湖北)与唐将领刘巨客大战,起义军大败,于是转而东进。
于广明元年(880年)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击毙淮南(今江苏扬州北)节度使高骈的骁将张璘。七月,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长江东岸)飞渡长江。高骄与唐廷有矛盾,又慑于义军声威,虽拥兵十余万,但保境而已,不敢出战。黄巢渡江后门破竹之势跨越淮河,于十一月占领东都洛阳。进军途中,义军“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沿途群众纷纷参加义军,众达百万。入洛阳城后,义至劳问冒民,间里晏然。
黄巢北攻时,还特意转牒唐朝各镇兵将:“你们各宜守垒,勿犯我兵锋。我将入东都,到京师向皇帝问罪,与你们无涉。”这些话分化了敌人营垒,所以兵行无阻。黄巢在东都并未久留,随即转旗西指,于年底突破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天险,最后攻下了京师长安。唐僖宗和大宦官田令孜南逃成都。义军入城之日,向贫民散发财物,并由大将军尚让向群众宣布:“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公元881年,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原唐朝官员,四品以下酌情留用,三品以上全部罢宫。其中枢主要官员有: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原唐官崔理和杨希古并同平章事(即宰相);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射,兼军客使(掌管近卫军队);翰林学士中还有著名诗人皮日休。黄巢在长安执行严惩皇族、公卿的政策,留在长安的唐宗室几乎没有一个幸免,义军查获降官张直方夹壁中隐藏的高官显贵百余人后,全部处死。大齐政权还没收富豪的财产,号称“淘物”,宫室皆赤脚而行。次年,唐军一度攻入长安,义军暂时撤出,当夜反攻,将唐军驱逐出城。
但黄巢既未派大军追击唐僖宗,也没有首先全力歼灭分镇关中的唐朝禁军,大齐政权缺乏必要的经济政策,生产、财政均无着落,这样,敌我力量对比就逐渐发生了不利于义军的变化。关中地主坚壁清野,使大齐政权陷入严重的缺粮困境。
中和二年(882年),大齐的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朱温叛变降敌;沙陀族李克用应唐朝的乞援,率劲旅1万7千人南下;敌方军力大大增强。这时,黄巢发现困守关中已很不利,中和三年四月东撤,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节度使秦宗权战败,投降黄巢。六月,义军开始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守将赵犨顽抗,义军久攻不克,朱温和李克用又先后前来增援赵犨,于是黄巢率领起义军向北去,又遇到徐州节度使时溥的阻击,作战不利,最后退至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于六月十七日兵败自杀。
历时9年多的农民战争至此结束。不久后,唐王朝即告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