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戚继光――平倭安民,海静波平_中国历史人物

戚继光――平倭安民,海静波平_中国历史人物

时间:2023-08-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戚继光——平倭安民,海静波平_中国历史人物明朝的外患,除了北方蒙古瓦剌部外,还有东南一带的倭寇。倭、兵一体,民无宁日,国无宁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戚继光不图封侯,但愿海静波平,抒发的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民族的理想与意愿。戚继光在登州的任务主要是防倭。戚继光不徇私情,当众处分了舅父。戚继光因此受到革职处分,“戴罪办贼”。戚继光奉命,率领戚家军开赴福建平剿倭寇。牛田倭寇得知横屿丢失,惶恐不安。

戚继光——平倭安民,海静波平_中国历史人物

明朝的外患,除了北方蒙古瓦剌部外,还有东南一带的倭寇。明世宗嘉靖年间,出了一位将军戚继光,抗倭平倭,保民安民,忠诚英勇,名满天下,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戚继光(公元1528~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孟渚,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将门。父亲戚景通文武兼备,长期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地方军职),直至去世。戚继光年少时“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十七岁时承袭父职,继任登州卫指挥佥事,负责登州海防事宜。他胸怀大志,武艺高强,曾在阅读的兵书上写下一首诗:“云护牙签(牙制书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静波平。”他为什么但愿海静波平呢?这不能不说倭寇。

倭寇就是海盗。初始,日本国南北朝混战时期,一些溃兵败将,以及失意的政客、武士、无赖等,流亡海上,聚而为盗,称“倭寇”。倭寇乃一伙亡命之徒,不仅在海上劫掠商船和客商,而且经常登陆中国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手段极其凶残。《嘉靖东南平倭通录》一书记载,明英宗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倭寇侵扰浙江台州的桃渚村,屠戮百姓,焚烧房屋,“驱掠少壮,发掘冢墓。束婴竿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造成“积骸如陵,流血成川”的惨景。明世宗时,奸相严嵩、严士蕃父子专权,朝政腐败,地方上的官僚地主勾结倭寇,倭寇为害更加猖獗。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朱纨巡抚浙江,兼提督福建军务,封锁海面,击杀通倭的豪绅李光头等九十六人,上书朝廷说:“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濒海之盗犹易,去中国衣冠之盗犹难。”李纨的做法和说法,触怒了通倭的“衣冠之盗”。他们贿赂朝廷的达官权贵,反诬李纨滥杀“良民”。李纨因此被逼自杀。倭寇横行江浙,甚至窜至安徽和山东,猖狂至极。明朝剿倭官兵趁火打劫,掠杀百姓,故有民谣说:“遇倭犹可逃,遇兵不得生。”倭、兵一体,民无宁日,国无宁日。倭寇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痛苦与灾难,同时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与怒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戚继光不图封侯,但愿海静波平,抒发的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民族的理想与意愿。

戚继光在登州的任务主要是防倭。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他升任都指挥佥事,统辖三营二十四卫所,主管整个山东的防倭事项。针对海岸线长和防卫任务重的特点,根据倭寇活动的规律,他层层布控,重点设防。特别注意整顿军队,加强训练,严肃纪律。他的舅父在军中任普通军官,自由散漫,屡屡违反号令。戚继光不徇私情,当众处分了舅父。事后又以外甥身份,向舅父赔礼道歉,说明自己必须以法治军,方能建立威信。舅父深受感动,承认错误,从而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军官,全军面貌焕然一新。“遥知百国渺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这是戚继光所写《过文登营》诗中的两句,最能反映他当时心怀国家,身负重任,不敢虚度年华的志向与操守。(www.guayunfan.com)倭寇之害,以闽浙一带最为严重。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戚继光奉调到浙江任都司充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任务改为平倭剿倭。开始,他在原官兵的基础上,挑选精壮,组建起一支队伍,严加训练,军容颇为雄壮。可是当与倭寇临阵交战时,队伍却畏缩不前,致使被包围的倭寇,在眼皮底下逃之夭夭。戚继光因此受到革职处分,“戴罪办贼”。有鉴于此,他决意仿效岳飞,另建一支新军,把提高战斗力放在第一位。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他在浙江金华、义乌等地,以杀倭保民相号召,募得以勇敢著称的矿工、农民三千人。这支新军素质好,能吃苦,经过训练,具有铁一般的纪律,敢打大仗和硬仗,号称“戚家军”。

戚继光完全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戚家军,创制出一种叫做“鸳鸯阵”的阵法:每阵由十余人组成,队长居前,后面紧跟两队士兵,伙夫居后;各人使用不同的兵器,如刀、剑、棍、戟、狼筅、盾牌等,临敌时各施所长,互相掩护。“狼筅”是戚继光发明的特殊兵器,实际上就是在毛竹上绑缚尖刀,把柄较长,可以直击和横扫,威力很大。每个鸳鸯阵都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若干个鸳鸯阵联合,便是一个大阵,稍加变换,又有“二方阵”、“三方阵”等名目,层出不穷。戚家军利用这一阵法,在河渠、丛林密集的江南地区,神出鬼没,击杀倭寇,在台州、仙居等地九战九捷,共杀死倭寇六七千人。浙境倭患基本平息。戚家军回师台州休整,当地民众出城二十里,热忱欢迎。人们由衷地感激戚继光和戚家军,是他和他们,剿灭倭寇,保家卫国,广大民众才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恶贯满盈的严嵩、严士蕃父子受到应有的惩罚。新任宰相徐阶、张居正主政,抗倭斗争进入新的阶段。戚继光奉命,率领戚家军开赴福建平剿倭寇。福建倭寇有三大巢穴:宁德县的横屿、福清县的牛田、兴化府(今福建莆田)的林墩。横屿离岸十里,四面环海,虽为孤岛,但地势险要,涨潮时可以驶船,退潮时则为沟壑泥滩。倭寇以此为据点,设大营,筑工事,妄图长期盘踞;沿岸遍布耳目,消息极为灵通。戚继光通过侦察,摸清了敌人的情况,先清除沿岸耳目,切断了横屿与外界的联系。七月,命令全军,每人背草一捆,遇泥铺路,逢沟填壑,进攻横屿;同时派出战船,配备火器,从海上助攻。横屿倭寇发现两面受击,惊慌失措,一面抵抗,一面跳海,半数被杀死,半数被淹死,两千六百余人,无一活命。戚继光一战而定横屿,表现出了高超的平倭战术。牛田倭寇得知横屿丢失,惶恐不安。九月,戚继光迅速进军福清,故意放话说:“我军远来疲惫,急需休整。平倭乃长久之计,不可操之过急。”牛田倭匪信以为真,麻痹松懈,不为之备。谁知戚继光在夜间率领大军,轻装衔枚,发动突然袭击,包围了牛田。牛田倭匪尚在睡觉,六百多人被击毙,两千多人被俘虏。附近各寨的倭寇,闻风丧胆,溃散逃命。

戚继光马不停蹄,乘胜进攻林墩的倭寇,斩杀、俘虏近千人。天明时分,兴化百姓方知戚家军入境,牛田和林墩的倭寇,皆被剿灭。人们兴高采烈,杀牛献酒,犒劳盼望已久的平倭功臣。从此,戚继光和戚家军威名大震,闻人人都说:“倭寇遇到戚将军和戚家军,算是遇到了克星。”倭寇的残余势力则给戚继光起了个绰号:戚老虎。

十一月,戚继光和他的部队返回浙江。福建倭寇残余势力额手相庆,说:“戚老虎走了,这里仍是我等的天下。”年底,新倭万余人卷土重来,一举攻占了兴化。朝廷急命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为副总兵官,再赴福建,平倭剿倭。次年正月,新倭畏惧明军,放弃兴化,退守平海卫(今福建平海)。四月,俞大猷和戚继光定下计策,兵分三路,进攻平海卫,斩杀倭匪二千二百多人,救出被劫持的民众三千人。部分倭匪逃往仙游(今福建仙游)。俞、戚大军乘胜追击,在同安(今福建同安),两次把倭匪打得落花流水。至此,福建境内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因功升任都督同知,并代替俞大猷,出任总兵官。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广东山贼吴平,又招纳残倭作乱。戚家军再进入广东作战,倭匪败逃,不久被全部歼灭。

史载:戚继光为将“果毅”,“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临阵作战,常常是“飙发电举”,所向披靡。他所领导的戚家军,依靠沿海军民的支持,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了平灭倭寇的重大胜利。中国沿海,一度的确出现了“海静波平”的景象,海禁随之开放,贸易商船南来北往,促进了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世宗死后,明穆宗继位,宰相张居正为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军事上注重整饬边防,着力点转移到北方。为此,张居正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把戚继光调任神机营副将、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军事,驻军蓟门(今北京密云),任务是防御骠悍的蒙古铁骑入侵,保卫北京。朝廷特别规定,凡总兵官以下将校,皆受戚继光节制。戚继光到任后,勘察地形,巡视部队,发现了许多严重问题,主要是:军中强壮者多为长官服务,老弱病残者方才值勤守卫;边塞漫长,邮路不畅,妨碍信息传递;军力部署欠妥,前方和后方脱节;将校不懂兵法,没有威信;士兵缺少训练,许多人不会使用火器;弓矢不强,射技不精;普遍缺乏实战观念,重形式而轻实效。戚继光把发现的问题归纳为“七害”,如实上奏朝廷,说:“七害不除,边备曷修?”同时,他分析军队不重训练的四大弊端,提出六条选将之道,最后建议,从浙江抽调三千名战士到三镇来,带动训练。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三千名战士都是原戚家军成员,很快出现在三镇的军营中。一次集结列阵,突然天降暴雨,从早晨到中午,那些战士挺立在雨中,纹丝不动,主将使令,如运臂指。三镇将士见后无不叹服,“自是始知军令”。那三千名战士迅速成为全军的骨干力量,吃苦耐劳,严守纪律,英勇无畏,对提高三镇军队的素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戚继光升任右都督兼总兵官,镇守从蓟州到山海关的各个要塞。为了防御,他又提出,应当充分利用长城屏障,修建敌台(碉堡),据高临险,以利观敌和战斗。朝廷批准戚继光带领将士,用三年时间,在西起居庸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上,修建起敌台三千座。每座敌台高五丈,三层,台内可住士兵百余人,储藏兵仗器械和粮草等,“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连接”,固若金汤。接着,戚继光把所属部队划分为三个协(片)十二个区,协置副将一人,区置校官数人,平时负责训练士兵,战时奉命出击,协、区统一号令,联防联动,全军形成整体,战斗力大大增强。明穆宗和张居正非常倚重戚继光,提拔他为左都督,再加太子太保和少保衔。此外,名将李成梁镇守辽东,也很有声望。因此,从明穆宗到明神宗的十余年间,明朝北方边防相当稳固,人民生活安宁,社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

戚继光东南平倭乱,北方固长城,“威名震寰宇”。张居正去世后,戚继光竟被诬为“张党”,遭到守旧派权贵的排斥,贬官降俸,派往广东任职。他是个有头脑有思想的人,看清了朝廷的腐朽与黑暗,请求辞去官职,回了山东老家,整理文稿,从事著述。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抑郁而死,终年六十岁。

戚继光平倭安民,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抗击异国势力入侵,捍卫国家主权的性质,意义重大。他在实战中所撰的《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著作,內容丰富,总结了一位忠臣良将为报效国家和民族,从严治军、平倭安民的经验,闪烁着用兵谋略与智慧的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