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汤、周武不可相提并论
原文
商之取夏,周之取商,一也。www.guayunfan.com汤崩而太甲不明,甚于成王之幼冲,然夏人帖然,未尝萌蠢动之心。及武王既丧,商人不靖,观《鸱鸮》、《小毖》之诗,悲哀急迫,岌岌然若不可以一朝居,何也?汤放桀于南巢,盖亦听其自屏于一方而终耳,未至于以黄钺斩纣之甚也,故夏人之痛不如商人。夫以怀王之死,楚人尚且悲愤不已,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语,况六百年仁恩之所渗漉者哉!当是时,若非以周公之圣,消息弥缝于其间,商、周之事未可知也。且汤既胜夏,犹有惭德,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至于武王,则全无此等意思矣。由是论之,汤、武亦岂可并言哉?朱文公云:“成汤圣敬日跻与《盘铭》数语,犹有细密工夫。至武王往往并不见其切己事。”此虽儒者之见,亦阐幽之论也。 ——《汤、武不可并言》
这一段比较了商汤、周武死后两朝的情况,得出商汤、周武并不在一个层级上,因此不可以相提并论的结论。
张燧主要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由双方的道德差距引出他们身后王朝的安与危、治与乱。他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商汤灭了夏朝,但商汤死后夏民并没有发动叛乱,而为什么周武王灭了商朝,他一死,商朝的遗民就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
当然,这跟两朝遗民的反应有关系。夏桀被商汤打败,之后被安置到现在的安徽巢县,仍然让他享受公侯的待遇,并没有赶尽杀绝。当然,商汤对夏朝遗民也还不错,他没有摆出一副征服者的架子,对他们大呼大喝或者大拿大抢。这让夏朝的遗民们很放心,另外,夏朝的王都不咋地,要不就是一味喝酒享乐要不就是一味以猎杀为乐,不怎么把老百姓放在心上。尤其是夏桀的暴戾更让人们忍无可忍,他狂妄自大,称自己受命于天,百姓不能把他怎么样。老百姓听说后气坏了,都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就是说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啊,我们跟你同归于尽。可见恨他到何等地步!因此,对夏王朝的灭亡,百姓没什么感觉。反倒是庆幸上天给他们找来了一位贤德的王者——商汤,当然,这是后话。
再来看商朝遗民的反应。张燧给我们举了两首诗作例子,《鸱鸮》第一句就说“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翻译成白话文是“猫头鹰啊猫头鹰,你已夺走我孩子,别再毁坏我的家室”,后边又一再表达了自己辛苦劳作,却被他人肆意欺辱,自己和家人毫无保障的悲惨境遇。而《小毖》则说“予其惩,而毖后患”,说的是家室多灾多难,要警戒自己防患于未然。在张燧看来,这两首诗都是商朝遗民所作,据此可以看出,新王朝对他们并不好,使他们惶惶不可终日,不能过稳定的生活。这当然会让他们怀念先朝的种种好处。当然,商纣王也不是很好,但商朝的其他君主还是挺不错的。
正是这样,当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的时候,商民自然云集响应了。张燧就此推测,如果不是圣人周公使尽浑身解数,拼命撑住局势的话,叛乱说不定就成功了,那么历史又得重写一遍。
不过,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商汤这个人很仁义,尚未进军中原之前,据说他到荒野里闲逛,看到一个人正在捕鸟,四面拉起大网,严严实实的。他走上去对那人说,你撤掉三面吧,只留一面,那人很奇怪,这还怎么捕鸟?商汤却不慌不忙,他对着天上说,鸟儿们啊,你们愿往左就往左,愿往右就往右,实在不想活了,就投到我的网里来吧。后来,他这神奇的捕鸟办法一传开,大家都纷纷感叹,真是仁慈的主儿啊。因此,他其实是很信仰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不滥杀生,尽量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俘虏了夏桀,百姓都纷纷要求处死他,商汤却只把他流放到安徽。
而周武王就不一样了,这从他的谥号就可以看出来。他老爸是文王,而他是武王,说明他无论从性格上还是从事功上都比较崇奉武力。因此,商纣王听说大势已去,聚火自焚而死。但即便这样,武王还是不放过他,他偏偏要把尸体找出来,砍下脑袋,然后高高挂起来示众。而且,在攻打商朝的时候,据说“流血漂杵”,可知死伤实在很多。
张燧还说了另外一件事,在灭夏朝之后,商汤做了一篇《盘铭》,里边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劝诫自己不断自省的意思。而周武王却完全没有这种觉悟。上有所好,下必效之。领导人这样,下边的人当然会变本加厉,因此,两朝对待遗民的态度很不一样,那么,遗民的反抗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