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吝啬小气的汉武帝

吝啬小气的汉武帝

时间:2023-02-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侯爷数目猛增还有一个原因,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的问题,施行推恩令。这样,以王子的身份成为侯爷的有一百七十五人,但最后能保住的只有五十七个人;武帝时以外戚身份封侯的有九个人,但最后能保住的也就是三个人。看来,在小家子气的武帝那里,封侯并不是真本事,能保住爵位那才是真本事。

7.吝啬小气的汉武帝

原文

汉之封建,其予之甚艰,而夺之每亟。www.guayunfan.com至孝武之时,侯者虽众,率至不旋踵而褫爵夺地。方其外事四夷,则上遵高帝非功不侯之制。于是以有功侯者七十五人。然终帝之世,失侯者已六十八人。其能保者七人而已。及其外削诸侯,则采贾谊各受其祖之分地之说,于是以王子侯者一百七十五人。然终帝之世,失侯者已一百十三人,其能保者五十七人而已。外戚恩泽侯者九人,然终帝之世失侯者已六人,其能保者三人而已。功臣外戚恩泽之失侯也,诿曰予夺自找;王子之失侯,则是姑假推恩之名以析之,而苛立黜爵之罚以夺之。吁,亦太刻矣!

——《武帝封建多不克终》

汉高祖刘邦跟大臣们约定,非刘氏不封王,非有功不封侯。一方面确定了汉初元老们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制定了封赏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深入人心,吕后曾想打破它,封自己的兄弟子侄为王侯,结果吕后一死吕氏诸王诸侯就被大臣们一举锄灭。后来有窦太后,她一直为自己的哥哥不能封侯而耿耿于怀,于是想让汉景帝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不过被丞相周亚夫用高祖的规则拒绝了,她也无能为力。

因此,在汉朝开始的一百年里,这条规则是非常有效的。自开初的几十年,国家施行黄老之道,清静无为,一般人也就没有什么封侯的机会了。因此,汉朝大臣的人才储备很少,只能在那些开国元勋的子弟里挑来挑去。到汉武帝时,实在连一个像样的丞相都找不出来了,汉武帝才发明了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察举制,命令大臣、各地方官推举人才。不过,当时还有一条规矩,丞相只能由侯爷来做。因此,布衣之士公孙弘通过察举制在政治上一路高升,最后汉武帝想任命他为丞相,也只能先封他为侯,才堵住了各种闲言碎语。

不过,武帝时还有一个好处是他乐于征伐,好大喜功,因此很多人都通过战争立功得以封侯。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以前侯爷就那么几家,现在侯爷越来越多了,虽然人才有保障,不过国家领土和财富总是有限的,诸侯王的问题已经让武帝很头痛了,诸侯多了当然也很麻烦。

于是,武帝只能耍一些手段。他鼓励战功,不过封赏却不是很爽利,总有些抠抠搜搜,同时也制定了很多法令,侯爷们稍微侵犯一点,就要被剥夺封地,削去官爵。举个例子,汉朝有个官职九卿之一太常卿,自汉武帝时就基本由侯爷来做。这并不是代表这个爵位的重要和尊贵,它主要负责掌管皇帝的祭祀、车马、出行等事项,没有什么权力而做事情却必须很负责。因为事关皇帝的礼仪国家的制典,因此担任这个官职的人不小心就会犯错误。用侯爷们来担任这个官职,正是找褫夺他们爵位的机会。

所以张燧才说汉朝的爵位,是给的时候很艰难,夺走的时候却很迅速。他列举说,汉武帝征伐四夷,以军功封侯的有七十五人,但到武帝死的时候,被褫夺爵位的已经达到了六十八人,只有七个比较幸运地保住了爵位。

当时侯爷数目猛增还有一个原因,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的问题,施行推恩令。老爸的王国不再只由一个儿子继承,而是大家都有份,王世子继承王位,而其他的儿子则被封为侯,继承部分土地。这样,以王子的身份成为侯爷的有一百七十五人,但最后能保住的只有五十七个人;武帝时以外戚身份封侯的有九个人,但最后能保住的也就是三个人。可想而知,武帝时对侯爷们有多苛刻!

看来,在小家子气的武帝那里,封侯并不是真本事,能保住爵位那才是真本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