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动力学
云的宏观动力过程为微物理过程提供了背景,决定了后者的进行速率、持续时间和空间范围;反过来,微物理过程中水分相变潜热的释放,和降水粒子的拖曳作用,对云的宏观动力过程又有重要的影响。
云动力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由于取得积云尺度(1~10千米)和层状云尺度(102~103千米)空气运动的资料很困难,实验室内又不好模拟,因此对云的动力过程的了解仍很肤浅。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新的雷达技术、现代化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数值模式等成果的采用,推动了这门学科迅速发展。
因为层状云和积状云的水平尺度和动力过程都有显著的差别,所以云动力学分为层状云动力学和积云动力学两个分支。
层状云动力学主要研究层状云中各种尺度的动力、热力结构及其演变规律。层状云是在气流辐合而缓慢抬升、湍流混合和辐射冷却等过程中形成的,其中以气流辐合抬升最为重要。大范围的降水层状云系,一般都同气旋、锋和切变线等天气系统相联系。层状云系的上升气流运动速度约为每秒几厘米,它同地面雨强约为每小时一毫米的降水区相对应。
夏季,由于对流的发展,在层状云系中往往观测到积状云,形成层状—积状复合云系,其热力、动力结构更为复杂。这类复合云系有时能产生暴雨,一天的降雨量可达几百毫米。层状云中各种尺度的热力结构和动力结构,对降水的形成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对它们的细致观测。至于云内外不同尺度的空气运动和各种作用力的关系,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积云动力学主要研究积云(包括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等整个积状云)的热力、动力结构,各种作用力和积云内外的空气运动的关系。
积云的水平尺度和铅直尺度具有同一数量级,约为1~10千米。积云发展的完整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发展阶段时,云顶向上发展,云中盛行上升气流,其速度为1~20米/秒;成熟阶段时,云顶高度变化很小,云中除上升气流外,局部出现有系统的下沉气流,降水产生并发展;消散阶段时,云体逐渐消散或转化为层状云,云内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维持,转而停止。
积云的生命一般为几十分钟到两小时,特别强盛的积雨云可持续几小时,其水平范围可达40千米,常产生强烈的降水、冰雹、雷暴和大风天气。
影响积云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大气温度直减率;近地面层大气的不均匀加热和水平辐合;积云同环境在热量、动量和水分的混合交换(又称夹卷);云的微物理过程;环境风的铅直切变、低层空气和水汽的辐合、积云周围空气的补偿下沉运动等。它们对积云发展有明显的影响。
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气块模式、气柱模式、运动场模式等几种积云理论模式。这些理论模式,一般包括积云动力方程、热力学方程、连续方程,以及反映云和降水微物理过程的方程组等。它们是十分复杂的非线性方程组,一般用电子计算机求解。
理论模式的计算,已能在不同程度上模拟积云的结构、演变以及降雨、降雹等过程,并开始应用于人工降水、人工防雹等试验的设计和效果的检验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几个积云的合并、中尺度环境同积云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进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