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海洋水循环

海洋水循环

时间:2023-01-2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小循环又称内部循环,前者又可称为海洋小循环,后者称为陆地小循环。而陆地上的内流区,其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蒸发量,自成一个独立的水循环系统,地面上并不直接和海洋相沟通,水分交换以垂向为主,仅借助于大气环流运动,在高空与外界之间,进行一定量的水汽输送与交换活动。大气水更替的速度还要快,平均循环周期只有8天,然而位于极地的冰川,更替速度极为缓慢,循环周期长达万年。
水循环_自然地理学

一、水循环

(一)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从全球整体角度来说,这个循环过程可以设想从海洋的蒸发开始:蒸发的水汽升入空中,并被气流输送至各地,大部分留在海洋上空,少部分深入内陆,在适当条件下,这些水汽凝结降水。其中海面上的降水直接回归海洋,降落到陆地表面的雨雪,除重新蒸发升入空中的水汽外,一部分成为地面径流补给江河、湖泊,另一部分渗入岩土层中,转化为壤中流与地下径流。地面径流、壤中流与地下径流,最后亦流入海洋,构成全球性统一的、连续有序的动态大系统。图9-4为全球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概化图。

img109

图9-4 全球海陆水循环过程概化图

整个过程可分解为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入渗,以及地表、地下径流等5个基本环节。这5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交错并存、相对独立,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呈现不同的组合,在全球各地形成一系列不同规模的地区水循环。

(二)水循环的基本类型

通常按水循环的不同途径与规模,将全球的水循环区分为大循环与小循环,如图9-5所示。

img110

图9-5 水循环基本类型示意图

1.大循环

发生于全球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由于广及全球,故名大循环,又称外循环。

大循环的主要特点是,在循环过程中,水分通过蒸发与降水两大基本环节,在空中与海洋,空中与陆地之间进行垂向交换,与此同时,又以水汽输送和径流的形式进行横向交换。交换过程中,海面上的年蒸发量大于年降水量,陆面上情况正好相反,降水大于蒸发;在横向交换过程中,海洋上空向陆地输送的水汽要多于陆地上空向海洋回送的水汽,两者之差称为海洋的有效水汽输送。正是这部分有效的水汽输送,在陆地上转化为地表及地下径流,最后回流入海,在海陆之间维持水量的相对平衡。

2.小循环

小循环是指发生于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小循环又称内部循环,前者又可称为海洋小循环,后者称为陆地小循环。

海洋小循环主要包括海面的蒸发与降水两大环节,所以比较简单。陆地小循环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并且内部存在明显的差别。从水汽来源看,有陆面自身蒸发的水汽,也有自海洋输送来的水汽,并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一般规律是距海愈远,水汽含量愈少,因而水循环强度具有自海洋向内陆深处逐步递减的趋势,如果地区内部植被条件好,贮水比较丰富,那么自身蒸发的水汽量比较多,有利于降水的形成,因而可以促进地区小循环。

陆地小循环可进一步区分为大陆外流区小循环和内流区小循环。其中外流区小循环除自身垂向的水分交换外,还有多余的水量,以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的方式输向海洋,高空中必然有等量的水分从海洋送至陆地,所以还存在与海洋之间的横向水分交换。而陆地上的内流区,其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蒸发量,自成一个独立的水循环系统,地面上并不直接和海洋相沟通,水分交换以垂向为主,仅借助于大气环流运动,在高空与外界之间,进行一定量的水汽输送与交换活动。

(三)全球水循环系统的层次结构

如前所述,全球水循环是由海洋的、陆地的以及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各种不同尺度、不同等级的水循环所组合而成的动态大系统。由于这些分子水循环系统既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所以,对这个全球性的动态大系统,可以根据海陆分布,各分子系统的尺度、规模不同,以及相互之间上下隶属关系,建立如图9-6所示的水循环分子等级系统。

img111

图9-6 全球水循环分子等级系统示意图

陆地水循环系统结构比海洋水循环系统要复杂,而且在四级以下可进一步区分,例如长江流域为四级水循环系统,汉江作为长江的一级支流,就属于五级水循环系统,而丹江是汉江的支流,是长江的二级支流,因而属于六级水循环系统。

(四)水体的更替周期

水体的更替周期,是指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通常可用下式作近似计算:

img112

式中:T为更替周期(年或日、时);W为水体总贮水量(m3);ΔW为水体年平均参与水循环的活动量(m3/a)。

以世界大洋为例,总储水量为1.338×1018m3,每年海水总蒸发量为5.05×1014m3,依此计算,海水全部更新一次约需要2650a;如果以入海径流量4.7×1013m3为准,则更新一次需要28468a。又如世界河流的河床上瞬时贮水量为2.12×1012m3,而其全年输送入海的水量为4.7×1013m3,因此一年内河床中水分可更替22次,平均每16天就更新一次。大气水更替的速度还要快,平均循环周期只有8天,然而位于极地的冰川,更替速度极为缓慢,循环周期长达万年。

表9-1所列的更替周期,是在有规律的逐步轮换这一假设条件下得出的平均所需时间。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如深海的水需要依靠大洋深层环流才能缓慢地发生更替,其周期要超过2650a;而海洋表层的海水直接受到蒸发和降水的影响,其更替周期显然无需2000多年。尤其是边缘海受入海径流影响,周期更短。以我国渤海为例,总贮水量约1.9×1012m3,而黄河、辽河、海河多年平均入海水量达1.455×1011m3,仅此一项就可使渤水13年内更新一次。又如世界湖泊平均循环周期需要17a,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出入水量大,交换速度快,一年中就可更换若干次。

表9-1 各种水体更替周期

img113

水体的更替周期是反映水循环强度的重要指标,亦是反映水体水资源可利用率的基本参数。

因为从水资源永续利用的角度来衡量,水体的储水量并非全部都能利用,只有其中积极参与水循环的那部分水量,由于利用后能得到恢复,才能算做可资利用的水资源量。而这部分水量的多少,主要决定于水体的循环更新速度和周期的长短,循环速度愈快,周期愈短,可开发利用的水量就愈大。以我国高山冰川来说,其总贮水量约为5×1013m3,而实际参与循环的水量年平均为5.46×1011m3,仅为总贮水量的1/100左右,如果我们想用人工融冰化雪的方法增加其开发利用量,就会减少其贮水量,影响到后续的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