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带性土壤
1.热带森林土壤——砖红壤
具有典型砖红壤化特征的土壤(参见富铝化过程)称为砖红壤。由于土壤形成过程中氧化铁和氧化铝大量聚积,所以也称铁铝土。铁铝土是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
砖红壤中由于高价铁的染色作用,整个土体呈明显的红色基调(潮湿环境中偏黄色),氧化铁特别集中的部位呈褐红色,表层因有机质的加入而变暗。砖红壤主要分布在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地区。砖红壤属酸性土壤,pH值一般为4.5~6.0,其酸度主要是由铝离子所引起的;铁铝土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不多,大部分营养元素都贮存在活的植物体内,通过快速的生物循环反复使用。所以天然植被一旦破坏,砖红壤将变得十分贫瘠。
2.热带草原土壤——燥红土
燥红土又称红褐土、红色草原土或稀树草原土。燥红土发育在热带和亚热带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下,也有一定的脱硅富铝铁的作用,但程度不如砖红壤强。水分的欠缺使植被的生产量远低于热带森林区,但残落物的转化速度又比较快,因此生物的积累作用没有砖红壤强。大面积的燥红土主要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及南美洲的热带草原和稀树草原区,在亚洲和北美的干热地区也有零散分布。
3.亚热带森林土壤——红、黄壤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土壤称红壤或黄壤。亚热带季风区夏季的气候条件与热带地区类似,高温多雨,植物生长和有机质的分解都比较迅速。土壤的形成过程表现为砖红壤化作用。但由于冬季凉爽干燥,砖红壤化作用不能像热带一样全年持续地进行,因而属于弱铁铝化土壤。土体因氧化铁的存在,呈明显的红色。在潮湿的环境下,由于氧化铁的水化程度提高而显黄色,表层有一定的物质淋溶,但由于有机质混合而使颜色偏暗。黄壤由于土壤湿润,微生物活性减弱,表层有机质积累比红壤明显。红、黄壤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大陆东岸,如美国和中国东南部就属于红、黄壤地带。红、黄壤为酸性土壤,养分含量虽不如棕壤,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良好的气候条件,也是农业生产利用较多的一种土壤类型。
4.温带森林土壤——棕壤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落叶阔叶林植被是棕壤形成的条件。棕壤的特点是黏化层(Bt层)比较突出。表层由于有机质的染色多呈暗棕色,下部淀积(B)层因少量铁质的存在一般为红棕色。棕壤因剖面的颜色而得名。棕壤通常是酸性的土壤,养分丰富,保水、保肥力较强,是农业生产上价值较高的一种土壤类型。棕壤主要分布于湿润的暖温带地区,在中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出现,如西欧和中国的辽东、山东半岛。
5.温带湿草原土壤——湿草原土
湿草原土壤是温带森林土壤与典型草原土壤之间的过渡类型。湿草原地区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因而淋溶作用较强,钙积层难以形成。地面草类生长旺盛,有机质积累量很大,形成深厚的有机质层(A层),土壤呈中性或微酸性反应。良好的团粒结构,使湿草原土成为肥力水平较高的土壤之一。
6.温带典型草原土壤——黑钙土
黑钙土因其上部富含有机质的暗黑色土层与下部浅色钙积层而得名,是典型的腐殖质累积和钙化过程所形成的土壤。黑钙土一般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黑钙土主要分布于温带草原地区,土壤肥沃,降水量与蒸发量近乎相等,水热条件好,是发展畜牧业的优良草场,也能发展较稳定的农业和林业。
7.温带干草原土壤——栗钙土
栗钙土亦主要分布于温带草原地区,但分布于比黑钙土更为干旱的区域。栗钙土属于碱性土,盐基离子含量丰富,但水分缺乏,如果辅以灌溉会有较高的生产力。由于栗钙土水分条件较差,宜发展牧业。
8.荒漠土壤——荒漠土
在气候极端干燥和植被极为稀疏的条件下发育形成的土壤均属荒漠土范围。由于水分缺乏,化学风化作用比较微弱,土壤剖面发育较差,各类盐基离子很少淋失,因此土壤呈碱性反应。由于植被稀疏,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很低,层次不明显。荒漠土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和温带大陆内部。
9.寒带森林土壤——灰化土
典型的灰化过程所形成的土壤称为灰化土。灰化土属强酸性土壤,由于受强酸淋洗,养分元素缺乏。特别是淋溶层(E层)对农业生产不利。灰化土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寒带针叶林地区,范围比较广泛,世界各高山地区都有分布。
我国的灰化土分布区是我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世界上大部分灰化土地区多为天然林地,此外,也可作为牧地、干草地和种植农作物。
10.苔原土壤——冰沼土
冰沼土是在寒冷湿润气候和苔原植被下发育形成的土壤。冰沼土的成土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土壤形成以冰冻物理风化为主,生物和化学风化作用非常微弱,黏粒含量少。
(2)由于日温差大,反复融冻和干湿交替,促进了表土海绵状多孔结皮层的形成。
(3)由于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处于低温嫌气条件下分解缓慢,表层常有泥炭化或半泥炭化的有机质积累,矿物质也多处于还原状态,铁、锰多被还原为低价状态,形成蓝灰色的潜育层。
冰沼土属酸性土壤,自然肥力很低。由于土层浅薄和气候的限制,一般没有农业利用价值,但生长有鹿的主要饲料——地衣,因此,发展养鹿业乃是利用冰沼土的重要途径之一。冰沼土集中分布于南北两极冰原的外缘地带,在一些高山的雪线以下也有出现。
(二)隐地带性土壤
隐地带性土壤按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水成土壤、盐成土壤和钙成土壤。
1.水成土壤
水成土壤是由于土壤排水不良而产生的,潜育化过程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按土壤的特点,水成土壤可分为两类:
(1)潜育土。土壤常年被水饱和,还原作用占优势。土壤呈蓝灰色并伴有红褐色(铁锈色)斑点或条纹。如水稻土,它可以由原来天然的潜育土不断演化而成,也可以在地带性土壤的基础上逐渐改造而成。在淹水生长期间,水稻土的表层处于还原状态。水稻收割以后,表层要翻耕晾晒,以促进好氧微生物的分解活动。水稻土在所谓的“稻米文化圈”范围内(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分布最广泛。
(2)泥炭土。在气候过度寒冷湿润的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活动十分微弱,植物体的归还速度远大于分解速度,从而使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残体在表层不断积聚,形成较厚的泥炭层,当此层深度较大时,就称为泥炭土。泥炭土是一种酸性极强的有机土,在这类土壤中矿质成分已不占主导地位。
2.盐成土壤
盐成土壤是指以盐化过程为主而形成的土壤。可溶性盐由于强烈的蒸发作用积聚于土壤的表层。按其盐分组成的特点,盐成土壤可分为盐土和碱土两类。
(1)盐土。土壤盐分浓集但钠盐并不突出的土类。通常是浅色的,没有特有的结构形态。土壤反应呈碱性,主要出现于半干旱和干旱气候条件下。
(2)碱土。土壤盐分以钠盐占优势的强碱性土壤。表层比较松散,表层以下是暗色坚硬的具有(圆顶)柱状结构的层次,分布范围与盐土一致。
3.钙成土壤
钙成土壤是指发育在石灰岩上的,土壤性质深受母岩影响的土壤。按发育程度有黑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两类。
(1)黑色石灰土。石灰性岩石上发育的薄层幼年土壤。通常有草类植被生长,因此有机质含量较多,形成暗黑色的表层,淋溶较弱,没有B层发育,土壤富含钙质,呈中性到碱性反应。
(2)红色石灰土。在多雨地区石灰性岩石上发育的土壤,土层较厚,有B层出现,由于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硅质淋失,铁质相对增加,因而呈现红色或黄色。
(三)非地带性土壤
非地带性土壤分布范围广,成土环境多种多样,没有一致的代表性成土背景。但非地带性土壤的共同特征是成土时间短、母质特点突出,有一个或多个阻碍土壤向成熟方向发育的因素,使土壤处于相对年幼的阶段。
1.冲积土
冲积土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非地带性土壤。冲积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河流的泛滥地、冲积平原、三角洲以及滨湖、滨海的低平地区。冲积土发育在近代冲积物上,地下水位较浅,一般离地面1~3m,土体下部经常受水浸润,上部则因生物过程而出现腐殖质的积累。冲积土地区一般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条件好、土壤养分丰富,因此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人类的古代农业文明也大多发源于冲积土地区。
2.石质土和粗骨土
石质土和粗骨土也是分布广泛的一类非地带性土壤。石质土主要出现在坡度陡峭的山地或不断有坡积-洪积物覆盖的山麓地区,土壤不能稳定地发育,土体构型为A-R型。A层极薄或不明显,直接覆盖于未风化的基岩上,土层中,含有大量的砾石、碎石等物质。粗骨土一般见于缺乏植被保护的山地,多系土壤侵蚀的结果。粗骨土剖面发育很弱,层次分化不明显,土体构型为A-C型。在较薄的淡色A层之下,即为厚薄不一的风化母质,含有大量的粗砂、砾石。
3.风沙土
风沙土主要分布于热带、温带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河流故道及海岸地带也有局部的分布。风沙土根据其发育的稳定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流动风沙土,没有任何层次分化,通体为细砂或砂土,能随风吹移。
②半固定风沙土,其上已生长稀疏植被,有斑状腐殖质表层,大风时仍能吹移部分砂土,剖面没有或略有发育。
③固定风沙土,地表植被覆盖度较大,地表有薄的腐殖质层,A-C层分异明显,土壤不再随风吹移。
4.火山灰土
火山灰土零星分布于死火山口附近。以火山的喷发沉积物为母质。火山灰土的性质深受母质影响,其中含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渣或其他火山碎屑物;疏松多孔,容重很小。火山灰土一般呈微酸至中性反应,交换性盐基等营养成分含量较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