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矿物的变化
矿物形成之后,在新的地质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条件与原矿物的稳定条件范围不同,原矿物则会发生改变。矿物改变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一)溶蚀
矿物生成之后,遭受后期溶液的作用可发生部分溶解或全部溶解的现象被称为溶蚀。矿物遭受溶蚀后会发生蚀象,晶面变粗糙,光泽降低,角顶或晶棱变圆滑,晶体易呈球形状态。
(二)交代
在地质作用下,已形成的矿物与熔体或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引起了成分上的交换,使原矿物转变为其他种矿物的现象被称为交代。交代作用常沿矿物的边缘、裂隙或解理缝等晶体薄弱地带开始。如橄榄石被溶液沿边缘交代形成网状蛇纹石。在交代作用过程中,原矿物中未被交代的部分被称为交代残余。交代作用强烈时,原矿物可被新形成的矿物全部所替代。
(三)晶化与非晶化
原形成的非晶质矿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逐渐变为结晶体,从而形成另一种矿物的现象被称为晶化或脱玻化。如火山玻璃经过漫长地质历史后逐渐变为长石、石英晶体。
原形成的晶质矿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获得能量使晶格遭到破坏,从而形成非晶质矿物的现象被称为非晶化或玻璃化作用。如含放射性元素的锆石由于受放射性元素衰变作用的影响变为非晶质的水锆石。
(四)假象与副象
一种矿物交代另一种矿物后,仍保留原矿物晶体形态的现象被称为假象。如常见到褐铁矿交代黄铁矿后,褐铁矿呈立方体形态出现被称为假象褐铁矿。
矿物发生同质多象转变后,新矿物呈原矿物晶体形态的现象被称为副象。这是一种特殊的假象现象。例如高温β-石英晶体随温度的降低变为α-石英晶体时,但还保留有β-石英晶体的六方双锥形态。
(五)水的作用
含水的矿物随温度的升高而失去水分,重结晶变为另一种矿物的过程被称为失水作用。矿物中的水随属性的不同,既可连续失去,也可阶段失去,主要取决于外界温度条件。如芒硝失水变成无水芒硝。
无水的矿物随温度的降低和环境湿度的增加而得到水分,重结晶变为另一种含水矿物的过程被称为水化作用。矿物得到水随属性的不同,既可连续得到,也可一次性得到,主要取决于外界温度、湿度等条件。如硬石膏得到水变为石膏。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一种矿物的形成与存在都是相对的,都是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形式。随着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形成新的矿物。因此研究矿物的变化,也是研究地球等物质体的演化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