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暴政激民愤
周王朝的天子之位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天子却已经不再像当年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那样勤于政事、苦心经营,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腐化和享乐主义的蔓延。一个曾经朝气蓬勃的王朝正在度过它漫长而疲惫的中年时期。
矛盾的日积月累,直接导致了一件事情的发生,这就是国人暴动。
国人是指哪些人?国人为何要暴动?国人暴动的结果是怎样www.guayunfan.com的?
在愤怒中不断燃烧的国人呼喊着冲入了王宫,天子被吓得仓皇逃跑,但是,他终究跑不出宿命。
接下来,周朝度过了没有天子的十多年岁月。此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王朝疲惫而寂寞的背影。
周朝衰微
国人暴动发生在周厉王时期,但这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它是西周中期几十年矛盾积累的结果。那些国人的愤怒,可以说是集合了几代人的愤怒。这愤怒之火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它甚至可以烧毁整个王宫。
话说周朝到了周恭王时期。有一次,周恭王到泾水出游,陪同的人中有个叫密康公的,在旅途中用手段得到了三个民女。密康公的母亲知道后就劝他说:“一定要把她们献给恭王,三兽为群,三人为众,三女为粲。君王打猎不敢取群,君王驾车不敢用一样颜色的马,以免显得太奢华,官府要想着为众人谋福利,不敢消极怠工。而这三个粲美的姑娘,怎么能平白无故地属于你呢?即使她们愿意从你,你又以什么德行消受呢?你要是过于贪心的话,可能就离死不远了。”
密康公没有在意母亲的话,并未把这三个姑娘献出。一年后,周恭王灭掉了密国。这件事表明周朝的统治者有了一些变化,开始纵情享乐、不顾礼法,周初的那种忧患意识已被丢在了脑后。
天子之位传承到周懿王这里,周朝国力更加衰弱,周室进一步衰微。当时民间有很多讽刺王朝统治者的诗歌广为流传。而这个时候,西北边境的戎狄更加强盛,轮番侵扰中原,被抢被烧的百姓苦不堪言,而朝廷却又没有多少作为。
之后的周孝王是一个个性狂放之人,爱好马匹。当时有个叫非子的人善于养马,他养的马膘肥体壮,繁殖很快。周孝王听说后,马上派人把非子请来,让他在富饶的平原上主管养马。由于非子对马调教有方,深受周孝王赏识。周孝王把秦地封给了他,并让他继承了舜时赐给他的祖先伯翳的姓,被称为秦嬴,非子成为秦国的始祖。非子向来与西戎各部落关系较好,为周王朝争取到了与西戎各部落之间相对和平的关系。但孝王七年冬天,一场大雨夹杂着巨大的冰雹从天而降,此后北方变冷,大象等热带、亚热带动物不是被冻死就是被迫南迁,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无疑加快了周朝国力消耗的步伐。
喜欢马匹的周孝王死后,周夷王登上了王位。周夷王是一个毫无魄力、智商、情商的国君,没有主心骨。诸侯进入王廷朝见周夷王时,周夷王常常从天子的王座上走下来,迎接他们并且随意地与他们交谈。而这是以前的周朝天子从未做过的,这一举动让人认为有失天子的威严。这些言论传到周夷王的耳朵里,周夷王很受刺激,于是决定做一件事,让众人改变对他的看法。
周夷王三年,各国诸侯被召集到镐京,夷王随便找了一个理由,把一直看不顺眼的齐哀公活活地扔进大鼎里烹死。可笑的周夷王是想杀一儆百,找到“威严”,没想到这一招还挺奏效,暂时吓住了那些诸侯。但是随着王权越来越专制暴虐,诸侯们也日益放纵,礼法被逐渐践踏。
变本加“厉”
从恭王、懿王、孝王到夷王,由于四周戎狄和淮夷交相侵扰,周朝疲于应战,消耗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元气大伤。加上天灾不断,统治者贪图享乐,加重赋税,社会矛盾逐渐被激化。
周夷王死后,周厉王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粉墨登场了。
周厉王任用了虢公长父和荣夷公这两个奸臣。荣夷公教唆厉王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颁发诏令宣布山林川泽的所有出产物都归周天子所有,不准百姓进山林川泽谋生。这个主意正合生性贪婪的周厉王的心意,因而他一意孤行地推行这一政策。
当时土地国有的缺口已被打开,贵族的“私田”越来越多。这项政策大大地侵害了需要到山林中砍柴摘果,到江湖中打鱼摸蟹的平民的利益。这种公开与民争利的政策引起了国内民众的普遍不满。
可周厉王坐在高高的天子之位上,哪管这些?他的行为,最终导致了许多诸侯都不来朝拜。
沉重的赋税已使平民的生活痛苦不堪,厉王的“专利”政策使平民更加忍无可忍。于是,国都内外,民怨沸腾,对天子的不满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每个人身边萦绕。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这首歌谣对周厉王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和咒骂。
然而,周厉王仍然不知道省悟。相反,他实行了更为恐怖的特务政治,堵塞言路,防民之口。他派出佞臣监视百姓的一言一行,把许多不满暴政的百姓抓来杀死,并且殃及无辜。整个社会笼罩在恐怖之中,亲友熟人在路上遇到了都不敢打招呼,只能互相看上一眼,这就是典故“道路以目”的来历。
周厉王的行为无异于掩耳盗铃。听不到百姓批评指责的言论,厉王非常高兴,继续一意孤行,为所欲为。
共和行政
愤怒的爆发点很快便到来了,三年之后,忍无可忍的百姓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冲向王宫。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
“国人”是指居住在城中的人。在周代,所营筑的城邑通常有两道城墙,从内到外分别为城和郭,城内称“国人”,城外称“野人”或者“鄙人”。由于贵族内部的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阶层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也在城中与一般平民杂处,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另外,在“国人”中还有百工、商贾等工商业者以及社会的下层群众。
这次国人暴动的规模实在是巨大无比。人们自发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从四面八方冲向王宫,向周厉王讨要说法。听到由远而近的呼喊声,周厉王赶忙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厉王说:“在我们周朝,平民就是兵,兵就是平民。现在平民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
周厉王这才知道大祸临头,匆忙逃出都城。这位昔日不可一世的暴君,夹着尾巴渡过黄河,跑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州一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厉王流彘”事件。
周厉王逃走时,非常狼狈,连他的太子静也被丢在宗周。在混乱中,太子静躲进了召公的家中。愤怒的国人得知后,包围了召公的家。国人对召公比较尊敬,但是并不放过太子,因为厉王的逃走,使满腔仇恨的国人无处发泄。这使召公非常为难。召公说:“过去我屡次进谏,厉王不听,反而怪罪我。他今日逢此劫难,我不能落井下石。如果我把太子交出去,太子因此被杀,厉王一定认为我恨他才这么做的。我面对君王应该怨而不怒。厉王逃走了,仍是天子,太子是未来的天子,不能交给国人。”
于是,召公把自己的儿子交出去代替太子,混乱中,召公之子当了太子的替死鬼。真正的太子躲过了这场灾难。
国人暴动之后,贵族百官召开会议,在大臣周公、召公的极力劝解下,集结到王宫中的国人才渐渐散去,暴动暂时平息。根据贵族们的推举,周公、召公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公卿大臣共同商议,这种政体被称为共和。因而在历史上,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
“共和行政”的另一种说法是诸侯请共伯代行天子之政。
“国人暴动”对西周王朝的统治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从此,周朝衰落下去,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