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称仁留笑柄
宋襄公有一个很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接替齐桓公,成为威震四方的霸主。
结合国际形势,以宋国当时的国力,想称霸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宋襄公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他想在众诸侯国君主面前早日以老大自居,于是,等不及慢慢壮大实力,他就开始盲目地向外扩张。
终于,宋襄公吃到了苦头,他被楚成王囚禁起来了,他的图霸大业眼看就成为泡影。还好,他有一个诚心实意辅佐他的兄弟。最后,他重回宋国掌管国家,好歹没有丢掉性命。
这时,宋襄公的图霸似乎真的成为一场空梦。但是大难不死的宋襄公,会放弃称霸的妄想吗?他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
虎狼之所以是所向无敌的野兽之王,除了没有羊的慈悲和软弱之外,能够耐下心来等待猎物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显然,宋襄公恰好只有第一点,而没有第二点。
图霸之心
宋襄公名叫兹父,年少的时候便被立为太子。他的父亲是宋桓公。随着宋襄公兄弟们的长大,宋桓公内心的天平开始倾向于他的另一个儿子目夷。
有一次,宋桓公生了病,卧床不起,太子兹父非常担心。他想让父亲高兴一些,就来到宋桓公床前,请求宋桓公改立目夷为太子。他说:“目夷既比我年长,也比我有能力。将来他当国君,我还可以辅佐他。”
兹父这么说,宋桓公当然不同意,然而,兹父一再坚持,宋桓公就动摇了,派人召来公子目夷,对他谈了此事。目夷却推辞道:“我弟弟兹父能以国相让,这是世间最大的仁义之举。我的为人修养实在不如他。而且我是庶子,当太子名不正言不顺。”
目夷怕父亲再说此事,就干脆躲到了卫国,兹父也跟着他一起到了卫国。
时间过去了三年,宋桓公又生病了,他派人到卫国去召太子兹父回国,说:“你若再不回来,国无太子会使我担忧,会使我病情加重。”听到这话,兹父才从卫国回到宋国。不久,目夷也回来了。
宋桓公在位三十一年后病逝,兹父继位,这就是宋襄公。宋襄公任命目夷担任左师,管理政务。目夷是一位很有行政能力的人。有这么一个得力的助手,宋襄公肩头的担子轻了许多。
这时,齐桓公年事已高,但仍是中原的霸主。这一年,齐桓公召集各国诸侯在葵丘会盟,齐桓公和管仲当面托付宋襄公,让宋国将来支持、帮助齐国的公子昭登上王位。宋襄公高兴地答应了。
几年后,齐桓公悲惨地死去,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君位厮杀不已。一片混乱中,公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助。宋襄公觉得这是一个树立威信的机会,于是就答应了公子昭,联络各国诸侯,准备共推公子昭为齐国的君主。
宋襄公马上行动起来,派使者通知各国诸侯,约定共同护送公子昭回齐国。可是,多数国家并不给宋襄公面子,没有予以理睬,只有卫、曹、邾三国的人马前来响应。宋襄公统领四国联军杀向齐国,齐国的贵族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军实力,就把佞臣杀了,并赶走了易牙,在国都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这就是齐孝公。
齐国作为原霸主国,在齐桓公死后依附于宋国,让宋国的地位迅速得到提高。宋襄公踌躇满志,已经坐不住了,对权力的更大渴望占据了他的内心,试图称霸的念头开始滋生。
宋襄公十年,宋襄公想约合各国诸侯开会。他先在小范围内联络诸侯,召集曹、邾、滕、鄫四个小国举行会盟。开会的日子到了,曹国和邾国的国君准时前来赴会,滕侯觉得宋襄公有点自大,过了几天才赶来,而鄫国的国君鄫子干脆不来参加。宋襄公觉得蒙受了奇耻大辱,就厉声责问滕宣公何故迟到,滕宣公讲不出合适的理由,宋襄公一怒之下把他羁押了起来。鄫子得知以后,惧怕强大的宋国,便匆匆赶来。鄫子不来便罢,他一出现,马上惹怒了宋襄公,宋襄公怒斥道:“为了诸侯之间的和谐相处,我召集盟会,你小小鄫国竟敢不来参加,罪恶滔天!”随后他命令邾文公把鄫子押到神庙内,扬言要用鄫子祭神,杀一儆百。
左师目夷急忙出来阻止:“按照周朝祭祀的规定,六种牲畜不能随便使用,小的事情不能用大的牺牲祭祀,你又怎么敢用人来当牺牲呢?”
这个时候,宋襄公已经成了一个歇斯底里的疯子,他没有听从目夷的劝告,最后还是杀了鄫子。宋襄公的怒气这才消了很多,看到滕宣公百般求饶,就下令释放了他。宋襄公急于树立威信,却事与愿违,他的行为让曹共公十分愤慨,没等到歃血为盟的日子,曹共公就径自回到曹国了。宋襄公又一次怒发冲冠,要带兵攻打曹国,被左师目夷极力劝阻,才不了了之。
宋襄公的凶暴引起了各诸侯国的不满,在陈国的倡议下,这一年的冬天,鲁、陈、蔡、楚、郑、齐等国在齐国开会,以示对齐桓公的怀念,实际上是与宋襄公对抗。宋襄公知道此事是针对他,但也无可奈何。
盂地会盟
宋襄公决定前去联络楚国,想再次会盟。这个想法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目夷的态度也很坚决,他说:“楚是蛮夷之邦,素来不讲信义,约请楚国前来无疑是引狼入室,是要坏事的。”
但此时的宋襄公已经走上了妄想称霸这条路,多少人的反对都拗不过他的固执。宋襄公想得很简单,他以为只要把楚国拉拢过来,自己当霸主的事情就有些眉目了。
一不做,二不休,宋襄公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品前往楚国,请楚成王到宋国的鹿上(今山东曹县东北)与齐国和宋国共同开会,商议会合天下诸侯订立同盟,彼此友好,不再互相攻伐。楚成王同意了宋国的要求。
宋襄公十二年春天,齐孝公首先来到宋国。齐孝公是由宋襄公帮助当上国君的,当然得积极响应。过了几天楚成王也到了宋国的鹿上,三位国君排位坐下。宋是公爵,又是主人,坐在首席;齐是侯爵,坐次席;楚是子爵,排在最后。宋襄公振振有词地说:“敝国打算会合诸侯,共辅周室,地点在盂,时间在七月。我们开的是乘车之会,大家都不要带军队,你们看如何?”
楚成王、齐孝公都没有异议,会议就此商定。左师目夷对此十分忧虑,但这个时候,他已经无法阻止一心想成为霸主的宋襄公的下一步的行动了。
秋天,宋襄公乘车到盂地去会盟。目夷提醒宋襄公还是带些兵马为好,遇到像楚国这样不讲信用的蛮夷之邦太危险,出了事情就不好处理了。然而宋襄公要遵从自己的誓约,以便让诸侯们心悦诚服。
楚成王果然不像宋襄公这么仁义当头,他派两员大将各率五百兵甲扮作随从,礼服里面套上甲铠,佩戴刀剑,潜藏在盂地。
宋襄公赶到时,除了齐孝公和鲁僖公没到,楚、郑、陈、蔡、曹、许的君主都已经到了。齐孝公没有来的原因是因为宋襄公把自己当成臣属一般对待,心中不高兴;而鲁僖公是由于不愿与楚蛮交往。宋襄公没有带兵马,还想把楚成王当成小卒一样对待,令楚成王很窝火,于是楚成王一声号令,千余甲士奔出,把其他诸侯吓得不敢出声。楚王历数襄公六大罪状,毫不客气地将宋襄公拿下。
宋襄公被劫持之后,左师目夷慌忙逃回国都,立即同宋国的司马公孙固商议抵御楚军。公孙固认为,楚人劫持襄公为人质,必会以此要挟宋国。为了安定国内,不让楚人的企图得逞,最好的办法还是立即拥立新的国君。大臣们都一致赞同公孙固的办法,拥立目夷为君。大敌当前,目夷也不好推辞,就当了宋国新君。随后,他发号施令,派兵固守国都。
不久,楚国大军就气势汹汹地攻到宋国国都。楚成王拿宋襄公要挟宋国投降,但得知宋国已有新君,特别愤怒,就要把宋襄公处死。楚国的一个大夫劝阻他说:“宋国新君已立,杀宋襄公已经没有意义了,倒不如把他放回宋国,说不定他们还会自相残杀。”
楚成王听从了这个计谋,把宋襄公放了。
襄公之死
宋襄公回到国都,目夷主动让位,宋襄公重新当上国君。
宋襄公回想这次盟会,得知自己可笑的被囚经历为天下人所谈论,气急败坏,越想越觉得有怨气在胸口郁积。一个复仇的计划开始在他心中酝酿。
既然对抗不了强大的楚国,宋襄公就把矛头对准了郑国。第二年夏天,宋襄公准备讨伐郑国。这实在是一个不好的主意,郑国虽小,但它依靠楚国,若宋郑交战,楚国必派兵干涉,宋国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宋襄公率领大军开向郑国。郑文公慌忙派人向楚国求救,楚成王马上统率大队人马径直扑向宋国国都,宋襄公急忙回军阻击。宋、楚两军在泓水两岸隔河对峙。
接下来,更为可笑的事情发生了。
宋襄公首先把一支军队列在泓水岸边,此时,楚军正在渡河,目夷建议宋襄公趁楚军渡河之机发起攻击,这样必会获胜,但襄公不同意。待楚军渡过河,正忙乱布阵之时,公子目夷又劝他立刻发起进攻,宋襄公还是不同意,结果错失良机。当楚军排好阵势后,宋襄公终于下令出击。结果可想而知,宋军大败,他本人的一条腿也受了伤。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但他仍不知悔改,强辩道:“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寡人的国家虽然贫弱,也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著名的泓水之战大败之后,目夷等人护送宋襄公向西北退去。在途中,他们发现,宋襄公中的是有毒的箭。
宋襄公的伤势很重,来不及送回国都治疗,被送到了距离泓水约三十公里的宋国的一座古城,宋襄公被安置在此疗伤。两个月后,伤口虽然没有愈合,但是病情有所好转。但是第二年春天,宋襄公的伤口感染了,血流不停,剧痛不止。
宋襄公明白自己离大去之日不远了,就叫来公孙固和目夷等亲信大臣,叹着气说:“我把楚军中年纪大的人视为兄长,心目中没把他们当成仇敌,对他们讲仁义,不肯伤害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竟对我下毒手!”
众人听了,纷纷流下了眼泪,说:“君王太仁慈,太讲仁义了!”
这个时候的宋襄公已经有所悔悟,但还是没有意识到问题之所在。在这样一个虎狼相争的年代,讲仁义道德的人不会有立足之地。时代变了,仍固守旧的法则,必然要失败;再者,图谋称霸也不是一时的事情,靠的是国力的强大,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急切地去威胁别的国家,实在是盲目自信,没有分寸。
几天后,宋襄公在病痛之中离开了这个他曾经无限眷恋过,甚至想一手掌管的世界,他的图霸之举也成为历史上的笑柄。
宋襄公一死解千愁,但可悲的是本来就不很强盛的宋国,被宋襄公这么一折腾www.guayunfan.com,迅速衰落下去。晋文公的时代来临了,更多好戏即将慢慢上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