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沙漠
游侠引言
想起阿拉伯,就想起那无边的沙漠、奇幻的海市蜃楼,想起长长的驼队,有着清脆乐音的驼铃,身着白色长袍的领驼人。还有那庄严美丽的清真寺,悠扬的诵经声,蒙着神秘面纱的阿拉伯妇女,再之后就是一千零一夜那奇幻、华丽的故事,阿拉伯那充满沙漠张扬气质的装饰品。阿拉伯,这个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它神秘、纯净、流浪、粗犷的气息征服了人们。现在,让我们把对它的迷恋带回家中,让自己的心随驼铃声随时远行。
阿拉伯沙漠是世界上最神秘的沙漠,除有变化多端的漠地景致,连绵不断的沙丘轮廓线,质地特殊的各色沙石以外,此地的住民是最神秘的阿拉伯游牧民族——贝都因人。
乌瞰阿拉伯沙漠
北非撒哈拉沙漠的东缘部分,位于埃及东部,尼罗河谷地、苏伊士运河、红海之间,又称东部沙漠。中部有马阿扎高原,东侧有沙伊卜巴纳特山、锡巴伊山、乌姆纳卡特山等孤山,南部与苏丹的努比亚沙漠相连。大部分为海拔300~1000米的砾漠以及裸露的岩丘。受东西走向的间歇河流塔尔法河、胡代因河及支流和南北走向的季节河基纳河切割。沙漠中有石油、铁、磷灰石等矿产资源。
大部分位于沙特阿拉伯,但有一大部分延伸至约旦、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和也门。其地形为几座山脉所切断,海拔最高点达3,700米,三面以高崖为界。全区至少有1/3被沙覆盖,包括鲁卜哈利沙漠,这里是公认的地球上气候最不适人居的地方之一。
阿拉伯沙漠
阿拉伯沙漠中行走的僧人
这里没有常流的河水,不过东北部的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和南部也门的哈季尔河(WadiHajr)两大水系却是终年不竭。这里曾发现更新世人类文化的遗迹。
问题在线
贝都因人的生活习惯是什么样的?
专家释疑
贝都因人是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游牧民。“贝都因”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荒原上的游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人”,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分。
阿拉伯沙漠的游牧民
1976年统计约为1000万人,分别处于由游牧转向定居的不同阶段。贝都因人以畜牧业为生,按传统分为:(1)骆驼游牧人,在撒哈拉、叙利亚、阿拉伯沙漠地区组成一些大部落。(2)山羊绵羊游牧人,主要生活在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附近的游牧地带。(3)牛群游牧人,主要生活在南阿拉伯及苏丹。其中生活在沙特阿拉伯的人数最多,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在伊斯兰教兴起前,贝都因人是阿拉伯半岛部落氏族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传教期间,贝都因人纷纷归依。他们剽悍、骁勇、顽强,成为穆罕默德统一阿拉伯半岛及其以后哈里发政权向外扩张的基本力量,并随之而散布于西亚、北非的广大地区。贝都因人笃信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四大教法学派都有信奉者。在沙特阿拉伯,以罕百里与沙斐仪教法学派居多,在北非遵奉马立克教法学派者居多。北非的贝都因人与当地的柏柏尔人自然融合,在他们中信奉苏菲派的较多。各地的贝都因人均使用当地的阿拉伯语方言。居住毛毡帐篷,主要食品是鲜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副食是枣椰与粮食制品,肉食与咖啡只用于节日或待客。
阿拉伯沙漠
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一小部分人开始定居,但多数人对农业生产不适应,至今仍沿袭世代相传的游牧生活方式,保留着传统的族长制、父系社会、族内通婚、一夫多妻制等。
探索指南
沙漠是干燥气候的产物,干燥少雨是沙漠形成的必要条件。从整个地球来看,干燥气候区域(干旱区)的形成,主要与纬度、大气环流等因素有关。在南北纬15~35°之间,是副热带高压带(又称回归高压带)控制的范围,终年为信风吹刮的区域。在高压带内的空气具有下沉作用,空气下沉时形成绝热增温,使相对湿度减小,空气非常干燥。信风是由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的稳定风向,它在吹向赤道的过程中不断增热;空气越热,消耗的水量也就越大,结果使它成为十分干燥的旱风。这样,在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区,大气很稳定,湿度低,少云而寡雨,成为地球上雨量稀少的干旱区。世界上多数大沙漠都分布在这里,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南亚的阿拉伯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马沙漠等。因此,有“回归沙漠带”之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