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多尔衮摄政开纪元的故事

多尔衮摄政开纪元的故事

时间:2023-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多尔衮摄政开纪元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拥立六岁的福临继位,并由自己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很快他便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决策权,开始了他的摄政生涯。多尔衮在摄政期间,率领清军进入山海关,平定中原,并将都城迁到北京,开创了大清发展的新纪元。十二月,两人始称摄政王。多尔衮得知后,深感事态严重,迅速命令原本打算进军江南的多铎停止行军,转攻陕西。翌年二月八日,多尔衮发布了向南京进军的命令。

多尔衮摄政开纪元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拥立六岁的福临继位,并由自己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很快他便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决策权,开始了他的摄政生涯。

多尔衮在摄政期间,率领清军进入山海关,平定中原,并将都城迁到北京,开创了大清发展的新纪元。

入住北京后,多尔衮仍承袭明制政体,痛革明朝弊政,注重恢复封建经济,理顺满汉关系,对边疆各族采取怀柔政策,为清朝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多尔衮也有偏执的一面,他一意孤行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如“圈地”、“投充”、“逃人法”、“剃法令”等,这些弊政反映了他的历史局限。

平定天下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他深得宠爱,九岁时,与弟多铎被合立为一个和硕额真,同掌一旗。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晋封贝勒。父亲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才十五岁。皇太极即汗位,以兄长国君的身份,对他格外器重。多尔衮足智多谋,经常随皇太极出征,十七岁时,便因进攻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表现出色,被赐号“墨尔根代青”,即“聪明王”的意思。皇太极即帝位后,年仅二十四岁的多尔衮受封为睿亲王,二十六岁时授命大将军,统兵攻明,取得了巨大胜利。皇太极在位的十七年中,多尔衮实居重要地位,军功卓著,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享有很高威信。

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并由自己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十二月,两人始称摄政王。由于多尔衮军功累累,才智过人,所以很快掌握了实权。顺治元年(1644)正月,郑亲王济尔哈朗自知实力不敌、才能不逮,甘居其次,宣布:今后有什么事都要先去请示睿亲王。从此,睿亲王多尔衮便掌握了清政权的最高决策权,开始了他的摄政生涯。

定鼎北京后,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并没有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中,他知道大清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消除割据,统一全国。当时,最大的对手有三个:退入山西、陕西的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偏处四川的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以及远据江南的南明政权。他们各自称雄一方,都想消灭异己,吞并其他各方,这对清朝来说是个极大的威胁。

多尔衮选择平定的第一个目标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山海关一战,清吴联军大败农民军。随后,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交给他一万军队,命他日夜兼程继续追剿农民军。又命阿济格、多铎各率所部,协助吴三桂向西追击。顺治元年(1644)四月三十日,李自成撤出北京,经河北向山西撤退。五月五日,李自成亲统大军在真定与吴三桂激战一天,但终难挽回败局,农民军由固关撤入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原已归降大顺的明朝官吏,见大势已去,纷纷倒戈。至此,黄河以北、山西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归入了大清版图,巩固了京畿地区的统治根基。

李自成败退山西后,还保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剿灭李自成的农民军,仍是多尔衮考虑的首要战略目标。不久,多尔衮命令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统兵攻打农民军。七月,李自成在河南怀庆地区组织了局部反攻。十月,大顺军两万人进攻河南,河南呈现危急状态。多尔衮得知后,深感事态严重,迅速命令原本打算进军江南的多铎停止行军,转攻陕西。多铎闻命后,率军由山东经河南逼近潼关。潼关为西安的屏障,大顺军能否守住,关系到李自成能否在西安立足。顺治二年(1645)正月十三,清军攻破潼关,李自成被迫弃西安向河南转移。阿济格等奉命尾追李自成。三月下旬,清军追至距九江四十里的地方,与大顺军展开了一场大战,李自成部被打垮,全军覆没。九江之战,基本上宣告了大顺政权的结束,至此,清朝去掉了一个竞争对手,消除了心腹之患。

平定大顺政权后,多尔衮的下一个目标是挥师南下灭南明和入川灭大西政权。明亡后,明宗室在江南广大地区相继成立了弘光、隆武、绍武、永历、鲁监国等小朝廷,以延续明王朝的统治,史称南明。南明以强大的实力,控制江南半壁。为了实现大清的一统天下,多尔衮是绝不容许其继续存在下去的,必须攻灭。

顺治元年(1644)十月,多尔衮决定出兵江南,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师征讨弘光政权。由于情况有变,多铎部停止了南下。翌年二月八日,多尔衮发布了向南京进军的命令。三月七日,清军兵分三路前往归德,所过州县,皆被拿下。十八日,清军兵临扬州城下,进而包围了全城,四面围攻,而此时的弘光政权正打内战呢。二十五日,清军攻破扬州。五月,清军兵不血刃占领南京,弘光政权灭亡。随后,又攻下苏州和杭州。同年闰六月,多尔衮命洪承畴为江南总督,坐镇南京,同时又派大员前往招抚南方各省。弘光政权灭亡后,残存的明朝后裔及忠于明的地主官僚抵抗派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维护各自的既得利益,便假借明朝旗号各建政权,先后有鲁王、唐王、绍武、永历等政权成立。

顺治三年(1646)五月二十日,摄政王多尔衮授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平定浙、闽的鲁王和唐王政权。六月,清军渡过钱塘江,直取绍兴,鲁王政权垮台。七月清军攻入福建,郑芝龙迎降,唐王政权覆灭。不久,逃入江西的唐王朱聿键被清兵杀死。九月,多尔衮指挥大军分三路继续南进:东路由李成栋率领,进攻江西、广东;中路由孔有德、勒克德浑率领,攻打湖南;西路由豪格、吴三桂率领,继续平定四川。十一月五日,唐王朱聿键之弟朱聿在广州建立绍武政权。十八日,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立永历政权。这两个政权在建立之初便处于清军的夹攻之中。十二月十七日,李成栋攻占广州,杀死朱聿,绍武政权覆灭。桂王朱由榔见广东不能立足便逃往湖南,但孔有德已经带兵南下,他又逃往广西。不久,孔有德等占领了湖广,并进入广西,整个东南几乎全部被清军占领。入关以后,多尔衮指挥大军平定了大江南北的大部分地区发生的叛乱,只有云贵、川南、福建沿海等地尚处于抗清势力的控制之中。

在东南战事多云转晴之际,多尔衮并没有忘记四川(www.guayunfan.com)还有张献忠的大西政权。顺治元年(1644)正月,他任命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统率八旗进击四川,征讨张献忠。此时,张献忠的处境已很困难,原明朝的地方将吏纠集残余势力,向大西政权不断发动袭击或大规模进攻,张献忠穷于应付,不得不派军四处征剿,消耗了大量实力。清军突然进川,张献忠自感无力对抗,决定弃成都北上。八月二十七日黎明,大雾弥漫,咫尺不能相见,清军突然与张献忠遭遇,张献忠被清军射箭手射中,被俘后斩首,所部非死即逃,溃不成军,大西政权灭亡了。

巩固新朝

顺治元年(1644)十月初一,多尔衮拥立顺治帝举行了盛大的登基仪式,在他看来,在关外当皇帝,毕竟是偏居一隅,现在迁都北京了,清朝已经君临天下了,就是继明之后的合法统治者。在这样一个新的环境新的历史形势下,清朝犹如一个新政权,如何在关内站稳脚跟,巩固新朝,成为摄政王多尔衮必须思考的问题。

首先,他决定承袭明朝政体。五月初四,清军进入北京的第二天,摄政王多尔衮为使清朝政权迅速运转,发挥统治效力,当即宣布故明各衙门官员照旧录用。五月初六,他又下令在京各衙门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并从明官中选取部分人委以要职。之后,他又仿照明内阁制,将“内三院”改为内阁,并将此制与原明内阁结合起来,任命一些重臣为内三院大学士,行使原明内阁的职责。六月初二,洪承畴与冯铨联名建议,应恢复明朝票拟制。多尔衮予以采纳,下令按其原有的程序和规定行事。同月,多尔衮下令,司法机关准依“明律问罪”。九月,多尔衮下令编修清律,后《大清律》修成,基本内容是照搬《大明律》的。顺治五年(1648)七月,多尔衮为收买人心,决定在六部各设汉人尚书一人,六部满汉复职制自此开始。如同历代一样,清代也有一个庞大的地方官制系统,大体说,其地方官制的基本框架建置沿袭了明朝,而清初的总督、巡抚大多是在东北降清而后随清兵入关的汉人。

多尔衮在清军入关后,立即宣布沿袭前明旧制,这一举动清楚地表明入住北京的清朝虽已取代明朝,却不改变其政治体制,这些都笼络了人心,获取了人们对新政权的支持。因此,除了许多满族贵族之外,更有无数汉官降将替他出谋划策,效命疆场,帮助他为大清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其次,恢复封建经济。明末以来,天灾人祸接踵而至,长城内外动荡不已,百姓民不聊生,封建经济陷入崩溃,经济秩序也完全混乱。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之后,明朝留给清朝的是国家残破、经济凋敝的烂摊子。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摄政王多尔衮深陷困境。对他来说,骑马打天下容易,下马管理天下却难多了。

要想立足关内,巩固新朝,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才是最紧迫的。顺治元年(1644)七月八日,也就是入关两个月后,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向全国发布命令,宣布免除明末的三饷加派及召买米豆等负担,不仅额外加派永行废除,而且本年额内正赋亦可适当减免,办法是“大军经过地方仍免正粮一半;大军虽未经过,但已归附的州县,免本年三分之一”。这一举措,解除了长期加在广大百姓身上的经济负担,把他们从沉重的赋税压榨中解放了出来,为经济的复苏注入了活力。同时,多尔衮采纳大学士范文程的建议,重建明末已遭战火毁坏的赋役制度,规定按照明万历时赋额、则例征收赋税,剔除各项加派。这些都消除了入关初的赋役混乱状况,促使经济纳入正常轨道,社会秩序也渐渐稳定下来。

再次,严厉整饬吏治。多尔衮从明朝亡国的历史教训中深刻意识到,吏治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明末吏治腐败,贪赃枉法,任人唯亲,导致许多优秀将领被冤杀或排挤,直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入京之初,多尔衮便着手治理吏治腐败。他制定了惩贪条例,采取严厉手段打击贪官污吏,同时加强监察部门的职能,将百官置于其监视之下。针对明代宦官干政、祸国殃民这一弊端,他又采纳礼部建议,禁止宦官混入文武群臣朝参行列。顺治三年(1646)四月,多尔衮下令罢织造太监。清朝定鼎北京之初,急需人才为新政权效力,多尔衮即决定重开科举。经过一个阶段的准备以后,顺治二年(1645)八月,在全国大多数省区举行了乡试。按例,会试要三年举行一次,但多尔衮为了消弭士人的反清情绪,在摄政的七年里共进行了三次会试,取士一千一百人,全部任以官职。多尔衮的这些举措,使得明末吏治败坏的局面有了很大改观,为清朝后来走向大治创造了政治条件。

最后,改善民族关系。清朝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面对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积存深厚、人数众多的汉民族,怎么处理好与他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清政府能否立足中原,建立起对全中国的有效统治。早在皇太极时期,就提出了“满汉一体”的民族政策,在新形势下,多尔衮继承和延续了这一策略。一方面,他吸纳汉族文化,用来充实本民族,以缩短与汉民族的差距,为此,顺治二年(1645),多尔衮定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至于孔子后代,多尔衮准依明制,封为衍圣公。另一方面,他任用汉官,允许满汉通婚,对消除民族间隔阂,促进民族融合,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处理好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成为多尔衮考虑的重点。清朝初兴,边疆民族林立,多尔衮汲取明朝灭亡的教训,极力笼络蒙、藏各族,对其上层实施优礼与怀柔政策,增强了清政府的向心力。通过这些民族政策,缓解了民族矛盾,为多民族的凝聚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也为重建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开拓了道路。

四大恶政

然而,多尔衮毕竟是一位满族贵族,是大清国的摄政王,他要想取得诸王贝勒的支持,得到上层统治集团的拥护,就必须维护满人的特权、利益。为此,他又强行将某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或习俗强加给汉族人民,这些民族压迫政策主要有圈地、投充、逃人法和剃发。

圈地。清朝入关后,为了照顾和保护本民族的利益,在直隶和京畿地区圈占了大量汉人土地,分配给满族王公贵族及八旗将士。汉族农民失去了土地,被强行迁出自己的家园,到处流浪。很多人没有办法,只好投向满族贵族为奴,为其圈占的旗地和庄园耕种或经营。多尔衮摄政期间,大规模圈占土地共有三次,分别发生在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顺治二年(1645)九月、顺治四年(1647)正月,所圈占土地名义上是无主之田,但实际上往往是强夺民田。圈地侵占了汉民族的利益,激化了满、汉之间的矛盾,致使许多汉人流离失所,以致走上了反抗道路。所以,到了顺治四年(1647)三月,多尔衮下令停止圈地,此后大规模圈地虽已停止,但零星的圈地、换地事件仍不断发生。

投充。满族八旗通过圈地获取大量土地后,却不习农耕,而汉族农民丧失土地后,为了生计,只好投向满族贵族为奴,为其耕种田地,供其役使。顺治二年(1645)三月,多尔衮下令,允许无衣无食的汉人投充满人家中为奴。表面上看,是汉人自愿投到满人门下以求生存,但事实上除了少数地主、无赖是自愿投充以求得庇护外,大多数人是被迫为奴的。投充以后,汉人降为奴仆,不能随便离开主人,奴仆还可以被主人随意买卖,这与古代的奴隶没什么区别,因此,满汉民族矛盾又尖锐起来。为缓解矛盾,多尔衮不得不再下令,凡不愿投充者,不许强迫。顺治四年(1647),下令停止投充。但是,他又宣布:凡为投充之事上疏者,一律治罪,其政策倾向性是十分明显的。清初实行的“投充”,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这种制度的落后与野蛮是不言而喻的。

逃人法。失去土地后,投充为奴仆的汉人,受到了各种非人的待遇,地位低下,备受压迫,所以纷纷逃亡。为了防止汉人奴仆外逃,多尔衮多次实行逃人法。清军入关之后,多尔衮便宣布要严查逃人,隐匿不报者要治罪。顺治三年(1646),重新修改逃人法,法令规定:逃人鞭一百,归还本主;窝逃之人正法,家产籍没;邻居、乡约、甲长等各鞭一百,流徙边远。逃人法的明显特点是严惩窝主,轻惩逃人,目的是维护满族的利益。留容逃人做工甚至住宿的均算窝主,加之连坐,丧身亡家的不计其数。逃人法的实施,搞得社会动荡不安,许多逃人因无处投靠,便四处流浪,甚至举行起义。

剃发。多尔衮在入关之初,由于立足未稳,曾一度宣布停止剃发。顺治二年(1645),多铎拿下南京后,多尔衮又重颁剃发令,引发了江南一些地区激烈的抗争。剃发,本属满族的习俗,却强加给汉人,自然会遭到汉人的反抗。多尔衮把是否剃发当作验证对清是否忠心的试金石,这一点反映了他作为征服者的独裁和满人政治家的褊狭。剃发令是通过暴力手段去实行的,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为此,激起了汉人大规模的反抗,推迟了大清统一天下的时间,也使无数生灵遭受了十多年的刀兵之苦。

独断专权

崇德八年(1643)十二月,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始称摄政王。同月,二位摄政王宣布,除了贝子博洛、公满达海外,诸王、贝勒、贝子等不再兼管政务,政务悉由尚书处理。从而打击了诸王的权势,提高了摄政王的地位。顺治元年(1644)十月一日,多尔衮拥立福临定鼎北京,被封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二年(1645)五月,多尔衮被晋封为皇叔父摄政王。顺治四年(1647)十二月,顺治帝从满汉大臣之请,免多尔衮对皇上行跪拜礼。第二年十二月,再晋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位极人臣,成了无冕之皇。

多尔衮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权势与地位,另一方面又频频打击政敌,排斥异己。肃亲王豪格因在继嗣问题上和多尔衮有争,一向对多尔衮怀恨在心,但慑于多尔衮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势,也只是敢怒不敢言。在豪格成功镇压张献忠返京后,多尔衮罗织罪名,将豪格囚禁起来。没过多久,豪格便不明不白地死去。不久,多尔衮又将漂亮的肃亲王妃娶入自己府中。多尔衮压制的另一对象是郑亲王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原和多尔衮同居辅政,之后他自知实力不敌甘居其次。然而虽然已拱手让权,但权势日益膨胀的多尔衮并不满足,他觉得济尔哈朗面服心不服,很不可靠,因此接二连三地难为这位老资格的王爷,最终罢免了济尔哈朗的辅政之位。顺治五年(1648),济尔哈朗的几个侄子一起告发叔叔的罪状,多尔衮借此机会将济尔哈朗贬为多罗郡王,虽然后来济尔哈朗又被恢复了亲王爵位,但地位已是一落千丈了。豪格是反对派领袖,济尔哈朗是中间派的代表,两位亲王的境遇尚且如此,其他人便可想而知了,谁又敢不对多尔衮俯首听命呢?

在排除异己的同时,多尔衮也非常注意从八旗贵族中选拔一批年轻人作为自己的亲信,以加强统治。他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也都得到重用。尤其是多铎,多尔衮待之甚厚,顺治四年(1647),封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取代了济尔哈朗。除此之外,多尔衮牢牢地掌握着朝中大权,小皇帝福临不过是个摆设。他将应贮存在大内的信符,贮于自己的府中,国家大事也基本不向幼帝讲述,完全独断专行。顺治帝后来说:“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从这点来看,多尔衮才是当时清朝实际上的皇帝,以至于当他入朝时,出现“诸臣跪迎”的场面。

多尔衮生活奢靡,颇好声色。他居住的睿王府宏伟壮丽,金碧辉煌,雕镂奇异,甚过帝居。入关后,多尔衮体弱神疲,常常头昏目胀。顺治四年(1647)以后,多尔衮身体更加虚弱。他自己说是由于松山之战时亲自披坚执锐,劳心焦思种下的病根,其实这和他好声色有一定的关系。他的妻子是博尔济吉特氏。当他的哥哥皇太极死后,他又将嫂嫂——孝庄皇太后娶了过来,这就是当时人称的“皇后下嫁”。他的侄子豪格被幽禁死以后,他又将豪格的妻子博尔济吉特氏也娶了过来,后来又征朝鲜女成婚。

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坠马受伤,膝盖受伤严重。十二月初九,由于病魔缠身,在喀喇城离开了人世,年仅三十九岁。丧还,顺治帝率诸王大臣迎奠东直门外,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其荣耀和名位似乎已超过了生前。

多尔衮一死,福临便开始亲政。这位小皇帝早就对多尔衮在摄政时大权独揽、摆布自己十分痛恨,因而亲政后急图报复。朝中元老郑亲王济尔哈朗受了七年多的窝囊气,也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反攻倒算看来已是无法避免了。顺治八年(1651)十二月,福临下诏追夺多尔衮一切封号,将其人口、家产没收入官。就这样,多尔衮,这位大清摄政王,清王朝的实际建立者,身后之名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后嗣废绝,坟茔被毁。直到过了一百多年,已是清高宗乾隆皇帝时期,他决定为多尔衮平反昭雪。乾隆三十四年(1769),他命令内务府派人修缮多尔衮的墓地、墙屋。乾隆四十三年(1778),他发布诏谕,认为多尔衮功在大清、忠于皇帝、有功无罪,因而正式宣布为他平反昭雪,恢复睿亲王封号。几天以后,根据大臣建议,决定让原曾过继给多尔衮为嗣的多铎之子多尔博的四世孙承袭王爵。至此,为大清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摄政王多尔衮,终于又得到了本朝的承认和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