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走滑拉分盆地
拉分盆地是走滑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构造样式,又称菱形裂陷、扭性地堑、菱形地堑等,指的是在走滑断裂的某些拐折部分或雁行式走滑断裂之间相互错叠地段,由于走滑断裂的滑移而引起的斜向拉裂作用而产生的构造凹陷。
青藏高原近东西向断裂是新近纪以来走滑活动新构造活动最突出的特征之一,与此伴生的是整个高原沿近东西向主断裂带分布的大量走滑拉分盆地。青藏高原的拉分盆地最早出现于古近纪始新世,主要发育在横断山及其东部地区。如沿班公湖-怒江断裂带出现的洛隆、八宿等走滑拉分盆地;沿澜沧江断裂带与分枝帚状断裂之间出现的吉曲、食宿站、囊谦等走滑拉分盆地;沿字嘎寺-德铁断裂带发育的贡觉、莽错等拉分盆地;沿甘孜-理塘断裂带发育的热鲁拉分盆地等。这些盆地记录了沿横断山带一系列断裂带古近纪时就已转化为大型右形走向滑动断层的重要信息。进入中新世后,特别是第四纪以来,近东西向断裂的走滑活动漫延到整个青藏高原,如沿班公湖-怒江断裂带的改则盆地、洞错盆地;沿东昆南断裂的昆仑山垭口盆地、东大滩盆地、阿拉克湖盆地;沿雅江断裂带的日喀则盆地等。
1.沉积岩相特征
拉分盆地是沉积作用的有利场所。盆地周围是已复杂变形的中生代或更古老的各种岩石,是盆地沉积物的物源区,在盆地区有些地段可见清晰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拉分盆地沉积主要有3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为盆地最初的沉积环境为湖泊沉积体系,并逐渐变为河流沉积;第二种类型为以辫状河流和河口三角洲相为主的沉积体系;第三种类型为以洪冲积为主的河流相沉积体系。
横断山拉分盆地群中总的以辫状河砂砾岩沉积组合为主,包括蛇曲河沉积、扇三角洲砾岩沉积、湖相沉积、断崖塌积和泥石流以及风成砂沉积。
无论是湖泊环境,还是以宽谷河流环境的沉积组合,反映出拉分盆地充填物的沉积相类型复杂,横向相变较大,多数沉积物都属于近源沉积,每一沉积相的范围不大。由于在拉分盆地发育过程中,沿主干盆缘断裂一侧盆地下降很快,沉积厚度也大,如囊谦、贡觉盆地都达4 000m以上,沉积速率达5~20cm/1 000a。可见拉分盆地的沉积作用比较迅速,与盆缘走滑断层斜向滑动同步。
2.构造特征
拉分盆地群及单个盆地均呈近南北向、北西西向展布,明显受先存基底断裂软弱带控制。盆缘断裂与盆外主干断裂相接。发育的盆地大小不一,长宽不等,通常所见呈“S”形(如八宿、洛隆盆地)、不规则菱形(如囊谦、贡觉盆地)。
拉分盆地的沉积相分布、沉积厚度与盆缘走滑断层的活动密切相关。沉积厚度最大的部位往往都在盆地近盆缘走滑断层一侧。河流冲积扇、扇积泥石流常沿盆缘断裂分布,有的因断裂的滑移而离开源区。同时由于断块抬升作用,垂向运动不均一,因此,盆地底面倾斜,使得盆地中沉积物在横剖面上表现为不对称性。
横断山拉分盆地群内的沉积层,由于新构造作用受到掀斜和褶皱变形,盆缘断裂间的旋转作用引起扭动构造。如在八宿瓦达沟-上林卡盆地、贡觉盆地、囊谦盆地均可见:平面上左行雁列式褶皱,轴向310°,与盆缘主干大断裂呈约15°~20°的交角,指示盆地东侧地体顺时针扭动的运动特征;在横剖面上一般表现为一个半波幅的褶皱系列,背斜北东翼地层产状缓,西南翼产状陡;向斜北东翼产状陡,南西翼产状缓。一般为歪斜圆滑褶曲,近断裂处可见尖棱褶曲。
对于青藏高原地质来说,沉积盆地的演化包括了4个相互依赖的因素:
(1)断陷盆地的形状和大小受到限定盆地边界的断裂性质的基底岩石所展示的构造格架的制约。岩石圈板块及板内各块体之间的水平运动中所产生的垂向构造作用,为沉积盆地的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2)每一类型的沉积盆地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这个历史与高原隆升演化阶段及其古气候、古地理密切相关,盆地的沉积物充填的沉积相特征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一定沉积体系的产物。
(3)高原区盆地内沉积作用与盆底下沉速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沉积作用与下沉作用保持着同步协调的关系。
(4)地质记录中可以观察到盆地演化型式的多样性,往往是由在整个演化过程中沉积、构造、火山热事件等一些相互关联、相继或同时发生的作用的不同样式引起的。但盆地演化从发生、发展到消亡,主要取决于每个盆地群所处构造部位的大地构造性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