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谅反祸起萧墙内
隋文帝有五个儿子,在开皇初年都被分封,带兵理政,能力颇强。老皇上本以为他们自家亲兄弟可以相互扶持,守住大隋朝的万年基业,但等到杨广即位时,兄弟中只剩下杨谅还是自由之身。看到自己的三位哥哥正值壮年却下场凄凉,杨谅想奋起反抗。当他打着征讨杨素之名起兵时,或许不知割据的梦没有那么好做。他的二哥杨广手段厉害、心肠狠毒,虽不是当君主的最佳人选,但是名副其实的“兄弟牌绞肉机”。
反叛中央政府的战争打得异常辛苦,杨广步步为营,杨谅节节败退,五子相争终结于杨谅的这场战争,杨谅后来是个什么下场,文帝五子结局如何?其实,面对短命的大隋王朝,他们都是输家。
杨谅起兵
杨谅是隋文帝第五个儿子,在兄弟五人中年纪最小,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出生。杨谅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在他出生两年前,他的长姐成了北周皇室的媳妇,将来的皇后;在他出生之后,父亲杨坚从掌权到窃国,一路高升。由于他的出生伴随着杨氏家族的扶摇直上,因此隋文帝对“吉娃娃”杨谅最为宠爱。
开皇元年(581年),杨谅被立为汉王,要说隋文帝对这几个孩子还挺一视同仁,没有因为杨谅年仅6岁就不封王位的。开皇十二年(592年),隋文帝开始让17岁的杨谅在军中历练,官拜雍州牧、上柱国、右卫大将军。开皇十七年(597年),杨谅出任并州(今山西太原)总管,管辖西自崤山,东至大海,南至黄河,共52个州的大片土地。并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北方重镇,杨谅年仅22岁,就成为牧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当时北方的突厥屡次侵犯隋朝边疆,隋文帝为杨谅规划,小儿子虽然没能赶上南下灭陈的统一战争,但也可以在与突厥作战中长本事,增实力。
隋文帝觉得孩子还小,爱子心切,于是在朝廷文武官员之中,选择最有声望的名士担任并州长史、司马,以辅助杨谅,而且特别允许杨谅在特殊情况下可不执行国家律令,见机行事。杨谅离京之日,隋文帝亲自主持仪仗,为他送行,至长安郊外方才离去。老皇上生怕杨谅遭受其他儿子和大臣毒手,又给了杨谅一道护身符,他和杨谅私下约定:“如果我用玺书召你回京,会在‘敕’字旁加一个点。不然就是假的,你可不应召,保护自己为重。”
杨谅去了并州,又有得力的人指点,以防备突厥的名义,缮治甲兵,营造军械,拥兵自重,渐渐成为兄弟几人中不可小觑的势力。
早在太子杨勇被废,立杨广为太子之后,杨谅内心就有些不平衡。最高权力那自然是人人向往,自己得父皇宠爱,又手握重兵,那自己就有机会有朝一日继承大统。但也有些担忧,大哥杨勇自开皇元年就当上太子,这么多年的经营仍敌不过那位隐忍狠毒的二哥。现在二哥杨广成了储君,自己会不会成为他的眼中钉,成为他要打击的对象?杨谅想到此闷闷不乐。没过了几年,四哥蜀王杨秀被废为庶人,杨谅内心更加不安,二哥杨广的手段果然老辣,四哥杨秀在蜀地多年,天高皇帝远,杨广都没能放过他,并州离长安较近,杨谅预感到厄运不久就要降临到自己头上了。
看着从小长大的哥哥们除了杨广之外,都没有好下场,杨谅开始为保护自己做起了准备,父皇的恩宠靠不住,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比较好。从仁寿二年开始,杨谅就发誓,自己手握天下精兵,管辖52个州的百姓,绝不能坐以待毙,与其等到别人找上门来,不如等待时机自己继承大统,或者干脆起兵造反,武力攻回长安,夺取天下。
这样,杨谅就更加注重自己的军队实力,想尽办法招兵买马,笼络能臣干将。仁寿年间,突厥屡次侵犯隋朝边境,一次,隋文帝命令杨谅北上出兵抵抗,结果并州军队被突厥打败。隋文帝大怒,将80多名领兵的将帅除名,统统流放到岭南去戍边。人事即政治,眼看着父皇要趁机削弱自己的军队实力,杨谅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上书隋文帝:“胜败乃兵家常事,此次出击,确实是我方人员安排失当,但望父皇念在这些旧将跟随儿子多年,还请您责罚完他们之后,仍旧留在儿子身边吧!”
看过隋文帝处理前面三个儿子,我们知道老皇上生平有两件事不能容忍,一是奢侈好色,自己享受不上的事情,儿子们享受,他心里不平衡,更对社稷无用;二是拥兵自重,对中央政府构成直接威胁的人员,隋文帝是不可能由他发展壮大的。小儿子杨谅在并州颇有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的趋势,隋文帝生气地回复杨谅说:“你身为藩王,应当服从中央的命令,怎么能凭着私心袒护自己的旧将,违背国家的律法呢?我在位时,知道你是一心牧守并州士民百姓,尚无什么大事,我死了以后,你若还敢如此轻举妄动,杨广手握天下兵马,取你还不跟取笼内的小鸡一样,你留这么多心腹之人不过是徒增烦恼,到头来也没什么用处!”隋文帝确实宠爱这个小儿子,虽然表面上是对杨谅进行申饬,实则苦口婆心,希望他不要重蹈几个哥哥的覆辙,实力弱一些,尽量能被杨广所容,平安地当着自己的富贵王爷就好。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也和隋文帝的培养方式有关,明知道只有一个人才能继承大统,却把五个儿子都培养得如狮虎一般强大,不打起来才怪呢。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杨广杀死隋文帝后,秘不发丧,开始了登基准备。针对杨谅这边,他派车骑将军屈突通持伪造的隋文帝玺书前往并州,召杨谅入京。杨谅打开玺书一看,“敕”字旁无点,知道诏书肯定是他人伪造,预感到事情不妙,于是再三盘问屈突通,长安发生了什么事,父皇现在如何。屈突通说一切正常。听过评书《隋唐演义》的人对屈突通应该不陌生,他是隋末唐初的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文帝时期就任左武侯将军,在朝中颇有威望。屈突通这样回答,杨谅也不敢为难他,问不出什么,索性就把屈突通放回长安。
果然,没过几天就传来了隋文帝的死讯,太子杨广登基做了皇帝。杨谅再去长安,就等于是羊入虎口,随即正式起兵反叛,为自己争一条活路,一旦成功,还可以直逼长安,夺取天下。
杨谅周围的文臣武将不少,总管皇甫诞对起兵之事持反对意见。皇甫诞在朝中原为尚书左丞,为官清正,隋文帝特别任命他为并州总管府司马以辅佐杨谅。杨谅对皇甫诞也很尊敬,总管府的政事全交他处理。皇甫诞把自己的顾虑向杨谅做了分析:“以王爷的兵力,恐怕难以和中央军队抗衡。如今太子已即位,是名副其实的皇帝,您现在起兵,罪同谋反,就算这些年您招兵买马,训练军队,但是名不正言不顺,实力悬殊,最终难以取胜。如果您守着为臣之道,奉诏入朝,交出兵权,行止守礼,新皇挑不出毛病,荣华富贵或可以保全。一旦起兵失败,必定沦为阶下囚,到那时候,您就是想做布衣百姓都不可能了,只能是新皇砧板上的肉。其中利害,还望您三思!”杨谅此时已经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见皇甫诞让他后退,一怒之下,将他关进了监狱。
兄弟攻杀
为了扩大兵力,杨谅向所辖52个州征兵,并下令所属州县,皆整兵待令。岚州刺史乔钟葵接到杨谅的命令后,准备率兵奔赴太原,岚州司马陶模认为不妥,说:“汉王征兵显然是要起兵反叛,您蒙受先皇厚恩,是朝廷任命的刺史,应该竭诚报效国家,怎么能投靠汉王反叛朝廷呢?”乔钟葵反咬一口:“不听上峰命令,你才是要造反,现在汉王征召,你不去太原,难道想抗命而死不成?”哪知陶模坚决不从,乔钟葵将他囚禁,只身率兵赶赴太原。52个州中,杨谅总共召集起了19个州一同起兵。其他州要么保持中立,要么听从中央政府,从兵力支持来看,杨谅在起兵之初就处于弱势。
行军打仗,兵力是一方面,理由也是一方面,要让众人明白是为何而战。杨谅起兵反叛,没说反新皇杨广,而是说杨素造反,所以起兵诛之。可天下谁人不知,新皇和杨素关系非同一般,这样起兵的理由太过牵强,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样,杨谅起兵的号召力也弱了不少。
杨谅起兵作战,并不是一城一役的小型战争,而是预计要席卷小半个国家的大规模战争。如此规模的战争,必然要制定整体的战术战略。可是自杨谅起兵以来,采取何种战略却一直举棋不定。
王是杨谅府中的谘议参军,他本是南梁王僧辩的儿子,青年时就好读异书,通晓兵法,常有奇策。王本人在朝中并无权势,站在谋臣的角度,是支持杨谅出兵的。他对杨谅说:“王爷帐下的文官武将,大多是关中人士,家属也基本都在关中。为了让这些人安心作战,我军应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兵长驱直入,占领京师长安。这样进可攻,退可守,而且控制了这些人的家属,不愁他们不为您卖命。另外,我们的东边是北齐旧地,物阜民丰,可以长期支持我方粮草。现下,我朝对北齐归来之人,皆不重用,如果您想占领北齐旧地,打赢此仗,就应该重用关东人。”
总管府兵曹参军裴文安站在武将的立场上,为杨谅分析了上、中、下三个作战方案:“王爷如果依靠现有兵力割据黄河以北,一旦杨广率领天下之兵,从四面向我进攻,此战恐怕难以成功,所以割据黄河以北是下计。如果您率领一万名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往京师奔丧,则名正言顺,无人敢拦,快至长安时,可转道仁寿宫,突袭杨广亲卫,或者夺得皇位,这是中计。现在王爷的兵力不弱,井陉(今河北井陉)以西是王爷的直属之地,太行山以东的兵力名义上也归您调度。如果短时间内将所有兵力发动起来,占据要害之地,并适时扩大势力范围,再由王爷亲派一支精锐兵力,直入蒲津关(今陕西大荔),以风驰电掣之势屯兵霸上(今陕西西安东),等于扼住国之咽喉,长安必然惊恐无措。现在,先帝的梓宫还在仁寿宫,杨广初登帝位,靠京师的驻军是打不过我们的,而他想要召集各地援兵,起码需要十天以上。那时我军已经占领京师,号令天下,是名正言顺的大位继承者,谁敢不从,援兵再支持杨广,罪同谋反。此战,我愿为前锋,您可亲自率领大军随后,不出十天,大事可成。这才是上计。”
杨谅一听,谋臣和武将的主意是不谋而合,大喜过望,当即按照裴文安所策划的上计,调兵遣将。先是,后方兵分四路,扩大势力范围,大将军余公理从太谷(今山西太谷)出击,进攻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大将军綦良从滏口(今河北磁县西北)出击,进攻黎阳(今河南浚县);大将军刘建从井陉出击,攻取燕、赵之地;柱国、岚州刺史乔钟葵出击雁门(今山西代县)方向。前方,杨谅任命裴文安为柱国,令他与柱国纥单贵、王聃、大将军茹天保等率精锐之师攻占长安。
杨广得知幼弟杨谅起兵的消息后,派右武卫将军丘和为蒲州(今山西永济)刺史,镇守蒲津关,阻止杨谅攻占长安的计划。杨谅方面,选出数百名精锐骑兵,身着妇人的衣裳,脸上围着面巾,诈称是杨谅的宫人,回长安途径蒲州,因而骗过守门的士兵,进入蒲州城内。百名起兵一入城中,就和城内支持杨谅的将士里应外合,杨谅部顺利占领重镇蒲州,丘和只身逃回长安。
事情发展到这会儿,杨谅还是按照原定方案作战,各方局势也对杨谅有利。可是就在此时,杨谅突然改变了主意,命令前方将领纥单贵烧毁黄河桥,据守蒲州,召回裴文安。杨谅不准备继续往长安进攻了。裴文安十分着急,返回太原急忙面见杨谅,说:“兵贵神速,我们原来的计划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出其不意,现在您中途变卦,给敌方喘息之机,我方大势已去。”杨谅不听裴文安的建议,下令以王聃为蒲州刺史,裴文安为晋州刺史,薛粹为绛州刺史,梁菩萨为潞州刺史,韦道正为韩州刺史,张伯英为泽州刺史,转攻为守,一心要割据为王。
就在杨谅方面犹豫摇摆、转攻为守之际,杨广方面开始了全面的反攻,蒲州成为最早的战场。杨广派遣尚书左仆射杨素率领轻骑五千人要夺回蒲州,他们夜抵黄河岸边,由于黄河桥已被杨谅部烧毁,杨素一夜征集商船数百艘,并在船内铺上青草,降低因踩踏发出的噪音,士兵也口中衔枚,以防出声,百艘商船静悄悄趁黎明前的黑暗渡过黄河,五千战士向守河的纥单贵部发起突然袭击。纥单贵部失于防备,大败而走,大将王聃被迫投降,蒲州失守。
杨素在出发前曾向隋炀帝保证,不出数日定然拿下蒲州。此时果然如期破贼,杨广在仁寿宫大为高兴,任命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大使,率领步、骑兵四万,全面出击,讨伐杨谅。而杨谅方面,尽管经营多年,兵将不过万余人,实力明显处于下风。
果然,杨广方面计划依靠自己的兵力优势,实行南北夹击的策略,合击杨谅。但北方重镇幽州(今北京)是杨谅管辖的区域,杨广担心幽州总管窦抗和杨谅暗通曲款,不听自己指挥,经杨素推荐,命前江州刺史李子雄为大将军、廉州刺史,前往幽州领兵,攻讨杨谅叛军。李子雄受令后,只身匹马奔至幽州,当下招募军士一千多人,于驿站内设下伏兵,然后派人去请窦抗。窦抗也早有疑心,率领两千名铁骑兵来与李子雄相见,哪知窦抗一进驿站便被擒拿,李子雄当众宣读诏旨,两千铁骑当下易主。这样,李子雄率领幽州的三万名步、骑兵从北边出击,讨伐杨谅。
正当杨谅方面被杨广南北夹击之时,杨谅内部也人心不安。并州总管府主簿豆卢毓本不同意杨谅起兵反叛,在起兵之初也曾苦苦劝谏,但杨谅不听。豆卢毓预见到杨谅必败,私下对弟弟豆卢懿说:“我如果此时逃归京师,自然可以躲过此次纷争,为了国家利益和家族前途,我不如待在汉王这边,以后见机行事,好和朝廷军队里应外合。”豆卢毓的哥哥豆卢贤为显州刺史,他把弟弟的心思上书给了杨广:“臣下的弟弟豆卢毓,一心为国,是忠烈节义之人,现在杨谅叛军中,也是暂时的屈从,臣下请求参加讨伐大军,与弟弟豆卢毓里应外合,杨谅必败。”杨广就是靠着暗地里搞诡计,才一步步走到了2017-02-19 ,豆卢贤的一番话正和他意,于是让豆卢贤开始布局。
豆卢贤秘派仆人携带隋炀帝的诏书前往太原,令豆卢毓暗中相助,到时候里应外合,是大功一件。正巧当时有个现成的机会,杨谅刚刚离开太原前往介州(今山西汾阳)督战,豆卢毓身为总管府主簿与大将朱涛留守太原。豆卢毓见机不可失,便开始策反朱涛,对他说:“我早就劝过汉王,不要起兵造反,但是人微言轻,他不听我的。汉王要是成功,我们是对朝廷不忠,眼下的情形,汉王腹背受敌,必败无疑,你我这些汉王的属官,定然性命不保。难道我们就坐等遭受灭顶之祸吗?”朱涛对杨谅非常忠心,听豆卢毓这般言语,非常诧异:“汉王如此信任我们,将太原的安危托付于我们二人,你怎么能说出这种不忠不义之言呢?”朱涛气极,拂袖而去。豆卢毓一看策反朱涛不成,只能灭口,命手下兵士追出,将其斩首。
但是凭借一己之力,守住偌大的太原城谈何容易,豆卢毓当即想起了因反对杨谅起兵而遭入狱的总管皇甫诞,于是立即将他从监狱里放出。二人召集了一帮反对杨谅起兵的官员有开府仪同三司宿勤武、宇文永昌、仪同三司成端、长孙恺、车骑将军元世雅、原武县令皇甫文颢等人,占了杨谅的老巢,关闭太原城门,不让杨谅回来。
但是这几个人还没将各城门守卫兵力布置妥当,那边杨谅就得到了消息,愤怒异常,亲自带兵返回,突袭太原城。豆卢毓等人发现杨谅带兵打了回来,惊了一身的冷汗,好在杨谅进攻的是南门,豆卢毓派去守城的是散居介州、石州(今山西离石)一代的少数民族稽胡人,稽胡人刚到,没见过杨谅,豆卢毓和他们说:“这些人是强盗。”于是稽胡人张弓射箭,一时城上的箭如雨般射下。杨谅气极,不得已转而进攻太原城的西门。西门守将为太原本地人,认出来者是他们的大领导汉王杨谅,当即开启城门,放杨谅入内。这样,豆卢毓、皇甫诞等人的计划失败,相关人员全部被杀。
内乱刚平,外祸又起。杨谅起先派出的四路兵马,本想攻城略地,割据一方,无奈进展都不顺利。綦良部先是进攻慈州(今河北滏阳),失败,又转而进攻相州(今河南安阳),还是没有成功,折损兵将辎重无计,最后总算按照既定目标攻下黎阳,控制了白马津(今河南滑县东北)。
余公理部自太行山下至河内(今河南沁阳),遭遇到杨广部抵抗。当时杨广派出右卫将军史祥为行军总管,率兵抵达河阴(今河南宜阳东),与余公理隔河相望,史祥部只有渡过黄河,才有可能进入山西,这场仗不得不打,于是史祥对军吏做了充分的战前动员:“余公理虽然颇有战名,但为人却有勇无谋,狂妄骄躁,不足为虑。现在他是比我们人多,但是杨谅起兵反叛,余公理出师无名,军士战斗力薄弱,凭我们要打败他,简直易如反掌。”但史祥明白,黄河天堑,靠强攻不是上策,还需另辟蹊径。于是他派人在河阴聚集了大量船只,做出急不可耐,要强行渡河的样子。余公理部侦察到这一情报,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在河阴(www.guayunfan.com)的对岸,以防备史祥渡河。这样一来,就中了史祥声东击西的诡计。这边史祥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到达河阴的下游,神不知鬼不觉地实施偷渡。待余公理发现中计,急忙领兵赶至下游阻挡,但为时已晚,史祥已成功渡过黄河。双方在须水(即今河南济源、孟县境内的漭河)打了场遭遇战,史祥趁余公理部还没来得及布置队列之机,发起突然进攻,余公理部大败。
史祥部一鼓作气,乘胜攻至黎阳,准备向綦良部发起进攻。哪知綦良的军队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看上去严阵以待,可双方还未交兵,綦良就先弃军逃跑了,没了主将,众兵勇溃不成军,纷纷逃命。史祥从后追击,杀死綦良部一万多人。至此,史祥已经战败了杨谅的两路大军。
如果说余公理和綦良是遭遇了名将史祥,败得还算有点原因,那么出击雁门方向的乔钟葵真是运气太差了。乔钟葵带领三万人马进攻代州,代州守兵不过数千人,且城池老旧,很难守住。在乔钟葵的不断进攻之下,代州城墙多面坍塌。但是代州总管李景性格坚毅,抱着必死之心,率领守军与乔钟葵部殊死战斗,城墙屡次毁掉又屡次筑起,乔钟葵的三万大军,历经一个多月,仍没攻下小小的代州。乔钟葵部屡屡受挫,军队士气低落,双方僵持不下。杨谅这边没有援军支持乔钟葵部,但杨广坐拥天下,开始对代州施以援手。隋炀帝令朔州总管杨义臣前去救援。杨义臣率马步军两万,夜出西陉关(今山西代县西北),黎明时分抵达代州。乔钟葵只好硬着头皮以全部兵力对付杨义臣部。
乔钟葵手下有一名大将,名叫王拔,武艺高强,有万夫不当之勇,被杨义臣视为心腹大患。杨义臣兵少,希望杀掉王拔,增加胜算,于是在军中招募勇士,车骑将军杨思恩请求出阵和王拔交战,杨义臣见他样貌不凡,赞叹道:“真壮士!”赐给他一杯酒,正在此时,杨思恩一眼望去,王拔正立于敌军阵后,杨思恩将酒一饮而尽,扔杯上马,冲向敌阵,但接连两次都被乔钟葵部挡回。第三次,杨思恩带领十几名骑兵向敌阵冲去,这次终于杀开一条血路,来到王拔面前。杨思恩刚和王拔一交手,杨思恩的骑兵纷纷胆怯后退,最后杨思恩被王拔所杀。王拔趁势率兵发起进攻,杨义臣不得已败退十几里。杨义臣乃重义之人,重新整顿兵阵之后,花重金赎回杨思恩的尸体。杨义臣抚尸痛哭,三军将士也泣如雨下。杨义臣赏罚分明,将跟随杨思恩的骑士全部腰斩。这样一来,杨义臣开始调整策略,强攻不成,只好用计。他命人把军中负载辎重的牛和驴共计千头,集中起来,先藏于山谷中,之后令数百名士兵每人带鼓一面,也隐藏起来。天黑之后,杨义臣向乔钟葵部发起进攻,刚一交兵,杨义臣部突然鼓声齐鸣,数千头牛和驴从山谷中跑出,向乔钟葵部飞奔而去,尘土蔽天。乔钟葵以为杨义臣有了援兵,自己中了埋伏,率领部众掉头后退,杨义臣一路追击,终于打败乔钟葵部。
杨谅方面进攻井陉的刘建,也被李子雄的幽州兵战败,逃往太原。四路兵马均战败而归,得到的结果是,隋军对杨谅方面形成四面合围之势。杨谅如瓮中之鳖,战败已成定局。
战败被俘
杨谅一开始打着讨伐杨素的旗号起兵,最后打败他的也是杨素的军队。
话说杨素攻占蒲州后,即出发北上,先后攻占了晋州(今山西汾西)、绛州(今山西闻喜)、吕州(今山西霍县),一路向北,步步逼近太原。杨谅派帐下大将赵子开率领十万余人屯兵高壁(今山西灵石南),布阵五十里,阻止杨素继续北上。杨素一看,正面进攻,自己未必有胜算,于是采取了迂回战术。他先命令手下将领在正面布阵,摆出一副要和赵子开对打的阵势,自己则亲率一支骑兵潜入霍山(今山西霍县东南),沿着山崖前进至赵子开部的背面,直逼他指挥大营。
杨素下令近赵子开部的地方安营扎寨,命手下挑选三百人守营,其余兵士全部继续前进。军士们认为敌多我少,敌强我弱,都愿意留下守营,过了很长时间才确定守营人员。大战在即,杨素不悦,强压下心中怒火,询问挑选区区三百人,为何用了这么长时间。手下将领如实汇报,杨素立即将刚选出的三百人全部斩首,下令再选三百人守营。众兵士生怕自己被选中,纷纷要求随军出战,由此,士气大增。杨素急速领兵前进,绕到赵子开部的北面发起突袭,打得赵子开部措手不及。赵子开部的军士虽有心抗击,但阵法已乱,人数众多,来不及撤退,自相践踏,死伤者过万人,赵子开率余众向太原撤退。
杨谅得知赵子开兵败,气极了,觉得手下的大将都不中用,急忙调集十万兵马至蒿泽(今山西祁县、介休、平遥、汾阳四县之间),准备亲自迎战杨素。恰好天空突降暴雨,杨谅觉得不宜作战,想班师回并,谋臣王劝谏道:“杨素孤军深入,奔袭数百里,早已人困马乏,王爷若亲自率兵出击,我方士气高涨,此战必胜。若像现在这样,见敌而退,我方士气定然疲软,如同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实在是不可取,希望王爷严阵以待,千万不可退兵。”杨谅不听劝告,率军退守清源(今山西清徐)。
到这儿我们不难发现,杨谅此人虽然坐拥精兵,但却胸无大志,起兵之初,略得了一点胜利就幻想割据一方,不愿继续出击。从起兵到现在,对靠谱的建议一贯怀疑,要么不予理睬,就算采纳,也不能坚持,真是可惜了王这样有远见的谋臣了。
这边杨素见杨谅不战而退,自然不会放弃大好时机,他率军跟至清源,在据太原三十里处,开始向杨谅发起正面进攻。杨谅并无心作战,率手下大将王世佘、赵子开、萧摩诃领着十万兵士匆忙应战,那十万将士早无半点士气,战死一万八千余人,杨谅方面大败。大将萧摩诃被俘,杨谅退守太原。
杨素率领讨逆大军将太原城团团围住,杨谅一看大势已去,举兵投降,杨谅叛乱最终平定。
王为保全性命,带着儿子逃往突厥。到了山中,路径断绝,心灰意冷,他对儿子感慨道:“我的智谋并不在杨素之下,但汉王从来听不进我的话,才落得2017-02-19 这个下场。我不愿束手就擒,向杨素服软,好让他功成名就。我死了以后,你要活命,就千万不要到亲戚朋友家里去。”王言罢自尽而亡,被其子掩埋在石窟之中。王的儿子因挨饿多日,实在忍不过去,来到王的一个朋友家,果然拿至官府。王的尸体也被掘出,最终被枭首于太原。
平息杨谅的叛乱之后,朝中文武百官联合上表,向隋炀帝奏请判杨谅死罪。隋炀帝表面宽厚地说:“我们兄弟五人,现在已经剩下三人了,我怎么忍心杀了他呢?还是免了他的死罪吧。”杨谅被贬为庶民,从此清除出杨氏家族。但是杨广的心胸并不宽阔,不多时,杨谅就被幽闭而死。
杨谅辖下的官民,受此次叛乱牵连者众多,被处死和流放的就达二十余万户。
隋文帝吸取北周皇室诸藩王力量微弱,以致让自己轻易窃国的教训,把自己的五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大藩镇,每人镇守一方。还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必然会兄弟齐心,辅佐社稷,但结果又如何呢?到现在,五个儿子中,有两个被废,一个死亡,隋朝末年,隋炀帝和杨秀也死于江都,五个儿子无一善终。
隋朝三世而亡,原因固然有多个方面,但《红楼梦》里的探春这样说过:“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五子相争无疑证明了隋朝内部正潜伏着巨大的危机,这个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