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_朱棣为什么迁都北京
成祖朱棣是以藩王起兵夺取政权的,他自然深知藩王权势过重的祸害。但他刚刚登临皇帝宝座,地位尚未巩固,因此,恢复藩王制实际上是他采取的欲夺先予的策略。永乐元年(1403),朱棣先恢复了被建文帝贬削的诸位藩王的地位,并赏赉有加。
但一待地位稳定,朱棣就继续了削藩政策。他先后把北部要塞的藩王迂至南方,有的藩王被以各种理由废为庶人,或者削其护卫,夺其兵权。就这样逐步实现了削藩的目的。同时,朱棣大封靖难功臣,使得中央政权有了可靠的武力保证。
虽然与其父朱元璋不同,朱棣没有杀戮功臣,但同样嗜杀的性格使朱棣在一段时期内对建文帝的亲信大臣,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屠杀,并株连同族乡里。比如,建文时期的御史大夫景清,本来成祖仍让他继任原职,但一日早朝,景清却怀揣匕首,预谋刺杀朱棣。
成祖盛怒下令将景清处以分肢之刑,而其族人无一幸免,均株连被杀,继而又牵连他原籍乡里,使得整个村子成为一片废墟,这次大屠杀被人称为“瓜蔓抄”,其残酷的程度可与朱元璋惩处胡蓝党案的手段相提并论。好在不久,成祖就刹住了这股镇压之风,对原来建文帝时的官员,除了坚决反对的以外,愿意为本朝服务的,朱棣都量才录用,从而稳定了当时的政局。(www.guayunfan.com)
然而,被刺杀的恶梦却就此挥之不去地纠缠着朱棣。加之朱棣觉得南京的血流得太多了,在当时宫殿的广场上,近自朝廊,远及附近的雨花台,无不是血迹斑斑,这使得朱棣对屠杀的惨景总是历历在目而内心不安。在这种种刺激下,朱棣更加思念自己的藩地北平,那里是自己的发祥地,那里有自己稳固的根基,于是便动了迁都的打算。
永乐元年(1403)正月,升北平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五年,皇后徐氏(开国名将徐达之女)死去,朱棣经过慎重考虑,没有在南京建陵安葬,而是派礼部尚书及“江西派”风水大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也就是通常说的风水宝地。这些都是为迁都打下的伏笔。
当然,更重要的是军事原因。自从北方藩王被撤除后,边防空虚,蒙古鞑靼、瓦剌不断南下侵扰。为了有力地抵御蒙古的进犯,经营东北,以控制全国,显然将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比南京更为合适。于是,永乐四年(1406),朱棣下令迁都。朱棣派大臣宋礼等到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木备料。次年征调了二十三万名工匠,上百万名民夫及大量兵士开始营建北京城,到永乐十八年(1420)基本竣工。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朱棣将国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而南京成为留都。
营建北京宫殿、迁都,不只是为了显示个人的威严,朱棣在建成的宫殿中仅仅生活了四年,而这四年中又几乎有两年的时间是在军旅中度过的。元朝灭亡后,其残余势力退至塞外,但仍不时南下骚扰。成祖为消除边患,在永乐年间,曾五次亲征漠北。就在迁都的当年,鞑靼的阿鲁台屡次兴师来犯,次年三月朱棣统军出征,这已是朱棣第三次亲征漠北。
阿鲁台闻讯将马匹、辎重全部丢弃在阔滦海(今呼伦湖)向北逃走。朱棣命人将其辎重烧毁后挥师征讨暗中帮助阿鲁台的兀良哈人,全胜而归。后又于永乐二十一年秋和二十二年春,两次亲征阿鲁台,阿鲁台不敌成祖大军都逃跑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当大军撤回至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年逾六十五岁的成祖,终因长时间以来身患痛风之病而溘然长逝。
明成祖朱棣肇建北京城和迁都的初衷主要是要以“天子守边”取代“藩王守边”。而迁都的措施也确实对后来巩固北方的边防和加强对全国的管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