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有哪些科技成就?
徐光启,明末著名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字子先,号玄扈,教名保禄,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
徐光启的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文历法
徐光启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主持历法的修订和《崇祯历书》的编译。
明代施行的《大统历》,实际上是元代《授时历》的延续,日久天长,早已严重不准。据《明史·历志》记载,自成化年间开始(公元1481年)陆续有人建议修改历法,但建议者不是被治罪,就是以“古法未可轻变”、“祖制不可改”为由遭到拒绝。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l0年)十一月日食,司天监再次预报错误,于是朝廷决定由徐光启与传教士等共同译西法,供邢云路修改历法时参考,但不久之后再度中断。直到崇祯二年五月朔日食,徐光启以西法推算最为精密,礼部奏请开设历局。以徐光启督修历法,改历工作才最终走上正轨,但后来满清入侵,再一次迫使改历工作中断,因此改历工作在明代实际并未完成。(www.guayunfan.com)
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崇祯历书》的编译,自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起一直到十一年(公元1638),历时7年才宣告完成。全书共46种,l37卷,是分五次进呈的。前三次都是徐光启亲自进呈(23种,75卷);后两次是徐光启死后由李天经进呈的。其中第四次仍是徐光启亲手订正(13种,30卷)的,而第五次则是徐氏“手订及半”最后由李天经完成的(10种,32卷)。
徐光启除了负责《崇祯历书》全书的总编工作之外,还亲自参加了其中《测天约说》、《大测》、《日缠历指》、《测量全义》、《日缠表》等书的具体编译工作。
2.数学
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它有一门分科叫做“几何学”,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几何”这个名称的来历。在我国古代,这门数学分科并不叫“几何”,而是叫“形学”。“几何”二字在中文里原先也不是一个数学名词,而是个虚词,意思是“多少”。那么,是谁首先将“几何”一词作为数学的专业名词来使用,并用它来称呼这门数学分科的呢?就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概括地说分为三个方面:(1)论述了中国数学在明代落后的原因;(2)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3)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并出版了《几何原本》。
其中,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几何原本》的翻译。《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于公元前3世纪编成的。这部世界古代数学名著,以严密的逻辑推理的形式,由公理、公设、定义出发,用一系列定理的方式,把初等几何学知识整理成一个完备的体系。很多学者认为《几何原本》所代表的逻辑推理方法,再加上科学实验,是世界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换句话说,《几何原本》的近代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数学方面,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思想方法方面。
历时整一年,《几何原本》译出六卷。徐光启看着此书,感慨道:“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
然而历史比他预感的更加悲哀。明朝覆亡,满清入主中原之后,科学再度被打入了“冷宫”。不仅《几何原本》的后半部分迟迟未能翻译,就连徐光启已经译出的前半部分也不再发行。直至晚清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时,几何学才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3.农学
徐光启出身农家,自幼就对农事极为关心。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颇多,如《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又名《北耕录》)、《泰西水法》(与熊三拔共译)等等。
其中,《农政全书》是其代表作品。《农政全书》主要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两大方面。
徐光启的农政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垦荒和开发水利的方法来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我国自魏晋以来,全国的政治中心常在北方,而粮食供给、农业中心又在南方,因而历朝历代每年需耗巨资来进行漕运,以实现南粮北调。明朝末年,漕运成为明政府财政较大的隐患之一。徐光启主张以发展北方农业生产来解决这一问题,即通过垦荒、水利、移民等来发展北方农业。
(2)备荒、救荒等荒政是徐光启农政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徐光启提出了“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的以预防为主(即指“浚河筑堤、宽民力、祛民害”)的方针。
在农业技术方面,徐光启主要有如下成就:
(1)破除了中国古代农学中的“唯风土论”思想。“风”是指气候条件,“土”是指土壤等地理条件,“唯风土论”主张:作物是否适宜在某地种植,一切取决于风土,而且一经判定则永世不变。徐光启举出不少例证,说明通过试验可以使过去被判为不适宜的作物得到推广种植。徐光启这种思想有力推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
(2)进一步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术,比如种麦避水湿、与蚕豆轮作等增产技术。他还指出了棉、豆、油菜等旱作技术的改进意见,尤其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棉田耕作管理技术,提出了“精拣核(选种)、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稞肥壅”的十四字诀。
(3)推广甘薯种植,总结栽培经验。
(4)总结蝗虫虫灾的发生规律和治蝗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