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升献策是怎么一回事?
在朱元璋称帝以前,所奉行的策略是朱升所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谓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所谓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草,增强经济实力;所谓缓称王,则是指不要操之过急,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这三条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最重要指导思想。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数月之后,粮草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当涂)、芜湖皆是盛产稻米的地方,只是因为没有船只,所以只能望江兴叹。此时恰好有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船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
朱元璋的步马军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自和州东渡长江。抵达对岸的采石后,常遇春一马当先,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草。将士打算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到这种情形,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只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一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以后,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若有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并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一来,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www.guayunfan.com)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张士诚在长江三角洲一带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趁此机会,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第三日,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36000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稳。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500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天,降军得知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顿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因此,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
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将集庆改为应天府。小明王韩林儿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廖小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此时,虽然朱元璋已拥有十万兵力,声势比过去大了很多,但是占有的地盘依然很少,并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起义军都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与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都不足以吞并朱元璋。朱元璋暂时没有对付不了的敌人,而且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朱元璋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巩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因此在占领应天不久,朱元璋就派徐达攻取镇江。出战前,为了严明军纪,朱元璋故意以放纵士卒的罪名把徐达抓起来,并准备以军法处斩。此时,李善长出面求情,众将士不知是计,也一同求情。于是朱元璋就顺水推舟,说念在众人求情的份上,暂时免除徐达的死罪,不过要求徐达攻下镇江后,做到不烧不抢,方可完全赦免其罪。众将见对待主将尚且如此严厉,因此,无不严守军纪,镇江很快攻下。公元1357年冬,朱元璋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攻下金坛、丹阳、江阴、常州、常熟、扬州等地,进一步控制了应天周围的战略据点。到了公元1359年,朱元璋已经占领了江苏南京、太湖以西,往南经江苏、安徽、浙江三省交界处,到浙东的一块长方形地区。和四年前刚占领应天时相比,形势大为改观。
在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之后,朱元璋便开始着手实行“广积粮”了。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然而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破坏百姓的力量,从而失去民心。为了彻底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并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各将在各地开垦荒田。不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公元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从而减轻了农民负担。为了积粮,朱元璋下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得知以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求情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能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赦免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并亲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尤其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长、朱升等。朱元璋非常尊重儒士,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唐解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这足以表明朱元璋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