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地主聂壹策划的马邑闹剧

地主聂壹策划的马邑闹剧

时间:2023-02-2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地主聂壹策划的马邑闹剧汉朝初期采取和亲政策,那是无奈之举。尤其是在他继续奉行和亲政策之后,匈奴没有按照约定不再侵扰汉朝。韩安国的意见得到了朝中许多大臣的赞同,武帝也就批准了浑邪王的“讨老婆申请”。有主战派站出来请战,老百姓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雁门马邑有个地主叫聂壹,也是反击匈奴的积极支持者。王恢听聂壹详细叙说自己的计划后,很高兴。但这个计划要实施,得有钱粮、兵马支持。

地主聂壹策划的马邑闹剧

汉朝初期采取和亲政策,那是无奈之举。打不过人家,又怕人家来打,只能多送点甜头。一味地送钱物给匈奴,汉朝觉得别扭——就好像做儿子的每年孝敬父母一样。如果再嫁个公主过去,名义上匈奴王就成了自己的女婿,名声就好听多了,实际上做的还是亏本买卖。匈奴人倒也不计较。历史上只有夷狄献美女给中原统治者,哪有中原统治者把自己闺女嫁给夷狄的?既有钱拿,又有美女,这种好事放在谁身上谁不乐意呢?

到了汉武帝这里,就不一样了。钱也有了,粮也足了,武帝不想受这窝囊气了。尤其是在他继续奉行和亲政策之后,匈奴没有按照约定不再侵扰汉朝。匈奴人什么时候想要东西要女人了,就会到汉朝境内溜达一圈,然后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对于这百试不爽的事,匈奴人自然不会因为武帝当了皇上而不去做。不给东西要挨打,给了还挨打,武帝这样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怎么受得了!

但是,武帝忍下来了。因为眼下用武力抗争的条件并不成熟。景帝刚刚驾崩,国内尚不稳定,窦太后把持了数年朝政,刚死没几天,武帝乍一全面接手大权,缺乏决断军政大事的经验,而且主和派的呼声也很高,很少有人支持汉武帝反击匈奴。换句话说,武帝缺个主心骨。(www.guayunfan.com)

匈奴浑邪王请求和亲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这个主心骨出现了。谁?大行王恢!

大行是秦汉时期的官名,当时叫大行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武帝才把大行令改称为大鸿胪。这个官,是专门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从天朝上国的角度来说,王恢当时是管理汉朝周边少数民族的头儿。可匈奴偏偏没把这个头儿放在眼里。王恢很不高兴,因此积极提倡对匈奴动武。就在浑邪王遣使来求亲的时候,武帝在朝堂上与大臣商议,主战的王恢就曾经与主和派的御史大夫韩安国进行了一场辩论。

王恢说:“汉同匈奴和亲,一般看来,保持友好的时间不过几年,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所以臣以为不如不允许和亲,而且最好是能够派兵以武力反击匈奴。”

韩安国反驳说:“在千里沙漠中作战是匈奴人的拿手好戏,对汉军来说却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匈奴的统治者自恃他们骑兵的威力,怀着不易满足的贪婪心理四处侵掠。他们的骑兵移动、集结的速度非常迅速,不是咱们能用武力轻易解决的。如果派大军反击,必须先驰驱数千里的路程,就是不打仗,人马也会很疲惫。匈奴人觉得能打赢的话,就会调动全部的力量来攻击我们疲惫不堪的远征军;即使觉得难以取胜,也会逃得无影无踪,咱们的大军就会往返徒劳。所以,还是同匈奴和亲为上策,免得大军远征无功,劳民伤财。”

韩安国的意见得到了朝中许多大臣的赞同,武帝也就批准了浑邪王的“讨老婆申请”。

这一次和战辩论之后,主战派没能如愿以偿,但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边区的百姓常年受匈奴人的祸害,苦不堪言,早就盼着朝廷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了。有主战派站出来请战,老百姓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雁门马邑有个地主叫聂壹,也是反击匈奴的积极支持者。他听说主战派在第一次辩论中受挫,就自己琢磨了个主意,跑到京城来找王恢。

聂壹对王恢说:“匈奴人虽然总来侵扰咱汉朝的北边,但一直还是和咱大汉和亲。他们不会怀疑我们有突然反击的军事计划。我们只要把他们的主力引诱进来,用精壮的伏兵袭击,一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现在我手里有个计划,希望能得到王大人的采纳。”

王恢听聂壹详细叙说自己的计划后,很高兴。但这个计划要实施,得有钱粮、兵马支持。王恢做不了主,赶紧向汉武帝汇报。武帝一听,想了想,觉得可以实行,又把群臣召到宫中,进行和战的第二次辩论。

武帝知道主和派大臣多。为了鼓励主战派大臣,顺便敲打下主和派大臣,他一开始就给会议定下了反击的调子,说:“朕同匈奴单于和亲,嫁给他公主,虽然说是假的吧,但名义上也是公主。这还不算,还得赠送给他大量的钱币、丝帛、锦绣。朕很关心百姓疾苦,不希望让战争打搅他们的生活,真要能用女人、财物换来和平,朕也忍了。可是,匈奴得寸进尺,更加地傲慢无礼,对咱们侵略不休,北部边郡多年来一直受到骚扰。北方边郡的老百姓也是朕的子民哪!内地百姓过上好日子了,可北边的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一样是朕的子民,朕不管他们,如何向他们交代?朕心疼他们,所以打算出兵反击匈奴。各位爱卿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王恢率先站了出来,说:“臣听说,战国时曾经有个代国,东北有强大的东胡虎视眈眈,西南面有中原国家的攻击,是个处在前后夹击中的小国。可就是这样的代国,能够养老抚幼,及时耕种不误农时,而且百姓勤劳,仓库充实,外敌不敢轻易侵犯。现在以陛下的神威,四海统一,天下归心,国力与代国不可同日而语。陛下又遣子弟率兵防守边城和要塞,粮食运输的车队不绝于道,防御的能力也不是代国所能比拟的,可匈奴的侵略却无休无止。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只有一个,匈奴不怕咱大汉,以为咱大汉好欺负。所以,必须反击匈奴,让他们尝尝害怕的滋味。”

王恢刚说完,韩安国又出来唱对台戏了。他说:“王恢这话并非完全正确。高皇帝在平城白登山被围的那个时候,一连七天都没饭吃。解围回京之后,高皇帝都没有愤怒。为啥?高皇帝是圣人。圣人以整个天下衡量事情,不会因为个人的愤怒而伤害天下的百姓。就是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所以高皇帝同匈奴结成和亲。因为和亲,到现在已有五代人受益,这是不可否认的事情。孝文帝(汉文帝刘恒)也曾经调动天下的精兵,想一举歼灭入侵的匈奴,结果重兵北调,内部空虚,济北王刘兴居趁机发兵袭击荥阳,企图谋朝篡位。孝文皇帝只得匆忙收兵,无功而返,由此觉悟到对外用兵不能持久的道理,所以又同匈奴和亲。两位圣人的事足以为陛下效法。所以,还是不要反击为好。”

韩安国的话有理有据,武帝听了,一时间沉吟不语。

王恢怕武帝改变主意,马上反驳说:“韩安国的话大错特错。‘五帝不同礼,三王不同乐’,三皇五帝都是圣人,可他们的礼乐还彼此不同呢。不是他们有意不同,而是时代不同。高皇帝从事战争几十年,是文武兼备的圣人。那高皇帝为何还要忍辱负重,不报复被围的屈辱呢?不是力量不够,而是战乱刚结束,要休养生息,顺应百姓的愿望,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现在不一样了,国家强大了,边境仍受到威胁,士兵伤亡惨重,运回来的棺材前后相连,这是令所有大汉臣民痛心的事。所以,必须出击匈奴,避免这种悲剧继续演下去。”

韩安国立即反驳道:“没有十倍的好处不能轻易地改变旧业,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随便地改变常规。古代君王考虑国家大事之前要先祭问祖庙,改变大政之前要先占算龟筮,以表示慎重。夏、商、周三代盛世,不要求夷狄归顺中国,不是说他们的威力不能制伏夷狄,而是因为夷狄的地方太偏远,民智太落后,没有这个必要。况且,匈奴的军队非常轻快、凶悍,来如疾风,去如闪电,还总搬家。想制伏他们可太难了。一旦发动战争,边郡人民就长期不能耕种纺织,还要支援打仗,能办到吗?所以,还是不要轻易与匈奴刀剑相见。”

韩安国话音刚落,王恢提高声音反驳说:“凤鸟乘风,圣人乘时,做事要善于借助时机。从前秦穆公在雍地(今甘肃东南部)时,只有方圆三百里的一块小地方。他借助时势的变化攻占了西戎的土地,得地千里,吞并了十四个小国。后来蒙恬率军侵占了东胡,开辟土地几千里,又以黄河为界,垒石为长城,种树为险塞,使得匈奴不敢南下。秦的强大与兴盛,是以武力换来的。匈奴生性剽悍,只可威服,不可以用仁义感化。咱们现在很强盛,物资比秦穆公时多了万倍,只要用百分之一的力量去攻击匈奴,那还不是手到擒来吗?所以,还是应该以武力还击,慑服匈奴,保证北部边郡的安宁。”

王恢说话的工夫,韩安国在旁边琢磨了半天,觉得武帝有心抗击匈奴,自己还是别太坚持反对意见,免得让皇上看着不顺眼。想到这儿,韩安国马上把话往回拉,说:“臣只是反对出动大军去追逐匈奴。因为大军长驱深入,很难立功,还容易被敌人抓住弱点。如果还有别的妙计可以擒住敌人,臣倒也不反对。在出击匈奴的问题上,臣的意思是必须慎重考虑。”

韩安国做出了让步,王恢很高兴。他趁机进一步说:“韩安国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确实,咱们要跑到匈奴人生活的地方去打匈奴,那肯定变成睁眼瞎,抓不住匈奴的尾巴,反被匈奴人咬一口。可臣所说的进击匈奴不是深入敌境,而是把单于引诱到边境上来,我们选择精锐的骑兵和强健的士兵,设置埋伏,做好准备,利用险要地形,加强警戒。阵势一旦确定下来,左右前后都有大军,一定可以生擒匈奴单于。”

韩安国这一让步,再加上王恢说得头头是道,汉武帝觉得出兵反击匈奴的理论依据很充分了,所以当场拍板,通过“马邑之谋”。

王恢取得了武帝的支持,马上就开始忙活上了。

匈奴的军臣单于当然不是想让人家来打一场人家就肯来的。怎么办呢?王恢把聂壹找来了:“主意不是你出的吗?朝廷现在采纳了。组织交给你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由你负责把军臣单于勾引来。”

聂壹作为马邑的大户,平时也没少遭匈奴抢劫,索性豁出一条命去,带着货物到长城外,假装与匈奴交易,寻机拜见了军臣单于。聂壹对军臣单于说:“大单于是最伟大的英雄,鄙人我平时也多仰仗大单于的关照。为了表示尊敬和感谢,我愿意把马邑献给大单于。”

军臣单于很纳闷,问:“你没撑糊涂吧?你不过是个做买卖的,马邑又不是你家开的,你说送给我就能送给我?”

聂壹马上说:“我虽然只是个生意人,可我有一计,可以让大单于不费吹灰之力获得马邑的财物。”

军臣单于一听,眼睛都绿了,立马精神起来,急忙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赶快详细地告诉我。”

聂壹装作受宠若惊的样子说:“因为生意上的关系,我收买了一些人,现在都混在马邑城里。人无头不行,只要杀掉汉朝守城的官吏,马邑不就是大单于您的了?大单于只要火速派兵接应,事情一定能成功。到时候,不求多大好处,只要大王赏赐一些给我就足够了。”

军臣单于一听,有内应,当然好。可他也不是笨蛋,怕聂壹是来骗他的,就先派几个心腹跟聂壹到马邑去,说等聂壹一动手,自己马上就发兵接应。

聂壹回到马邑,暗地里让马邑的官员杀死几个囚犯,把人头挂在城门上,哄骗匈奴的使者说:“我已经杀了汉朝官吏。你看,脑袋在那儿挂着呢。你们快去请大单于进城,要是来迟了,那黄花菜都凉了。”

匈奴使者立即颠颠地跑去向军臣单于报信。军臣单于接到汇报,兴冲冲地带领着10万匈奴骑兵前来接收马邑城。

匈奴人虽然狡猾,但这次也没想那么多。简简单单的一个骗局,军臣单于心眼挺实在,自己往包围圈里扑进来了。他哪里知道,汉武帝已经在马邑旁边的山谷里埋伏了30多万大军,将军分别是李广、公孙贺、韩安国、王恢和李息五人,韩安国称护军将军,执行统一指挥的任务,王恢和李息则负责战斗打响后袭击敌后运输辎重的任务。所有军队全都准备就绪,就等军臣单于自己送货上门。

按说聂壹给王恢献的这计策,在当时也算是天衣无缝了。可他聪明反被聪明误,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留了个尾巴。为了让军臣单于上当,聂壹在城外百余里的地方散放牲畜,想营造一个当地人毫不知情、汉朝毫无准备的假象。这本来是对的。可放牧的牲畜总得有牧人看管。大家都知道匈奴要来,便没有人去看管。聂壹也怕走漏了消息,不敢强派人去,寻思没人放牧也不打紧,匈奴人急着来马邑敛财,不会注意到这样的细节。

聂壹小瞧了匈奴。军臣单于本来高高兴兴带着大军进入汉朝边界,到了武州(今山西左云县南)地区。可他突然发现在草地上有许多牛马在安闲地吃草,却看不到一个放牧的人。匈奴人本来就是靠放牧为生的,自然知道没有牧人看管是很不合情理的。军臣单于起了疑心,立即命令大军停止前进,并决定抓几个汉人打探消息。他带兵突然扑向不远处的一个汉朝用来瞭望敌情、联络消息的亭堡,抓住了管理亭堡的亭尉,逼问详细情况。

那亭尉是个贪生怕死的主儿,以为军臣单于已经知道了伏击计划,马上就把汉军的计划和布置和盘托出。军臣单于一听,吓出一身冷汗,立刻下令全军火速撤退。匈奴10万大军策马狂奔,一口气逃回匈奴境内,军臣单于这才松了口气,对众人说:“上天照应我,让我得到了这个亭尉。这亭尉对我说了实话,救了咱们一命,我得赏他。”于是,那个贪生怕死的亭尉就被封为“天王”。

当时,王恢已经把大军埋伏在马邑附近,自己带两三万人抄出代郡,想从北边迂回截断匈奴的退路。忽然有人禀报,说匈奴刚进到武州就退回去了。王恢气了个半死,心也凉了半截。朝廷出动30万大军,这是多大的手笔,耗费了多少钱粮?结果却一无所获,这不要命吗?他有心迅速突击,截住匈奴打一架。可手里就两三万人马,万一全军覆灭,自己的小命不就当场玩完了?反复考虑,他没敢动弹,率军直接退回来了。

韩安国那边还带着30万人马在马邑周围傻等,大半天连匈奴的影子都没见着。他派士兵打探,这才知道匈奴早逃走了。韩安国一跺脚,连忙率领大军追击。可匈奴跑得又早又快,等韩安国追到边界,匈奴人都已经跑回家睡了一觉了,哪里还追得上!虽然之前反对出兵,可韩安国毕竟现在负责主持这次行动,自知空着手回去无法向皇上交代,就派使者去找军臣单于,说:“你们匈奴人不是挺厉害的吗?今天一趟明天一趟总往我们这儿跑。这回怎么连个面都没露就跑了?有本事咱们在马邑当面锣对面鼓较量一下,你敢不敢?”军臣单于才不上当呢,一口回绝了韩安国的要求:“要玩你们自己玩,打死我也不去。”实在没招了,韩安国只好带领大军空手而还。

汉武帝多少年一直想在匈奴身上出一口气,总被人横拦竖挡,这回好不容易压制住主和派出动了大军,做了这么大一次军事行动,可匈奴人连头发都没少一根,汉武帝非常窝火。更让他生气的是,这次一无所获,一定会成为主和派的把柄,以后再要出兵就更加难了。火冒三丈的汉武帝立即追究这件事的责任。他首先责问王恢:“你去抄匈奴后路,匈奴人从你眼皮底下溜掉,你连追都没追,连匈奴的运输部队你都不敢打。朕是派你出国旅游去了?”

王恢跪在地上解释:“臣带的兵马不多,原计划是等匈奴的大军进入马邑与我军交战后,我率领这一部分人再攻击他的运输部队。可匈奴识破了我们的计划,10万大军一起回兵,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运输部队在前面,后面跟着勇猛的战士,我手里这点人冲上去,不等于羊入虎口吗?肯定全军覆灭。我也知道,我不追击,回来是死罪,去追了没准还能活下来,可这两万多士兵是咱自己的子弟兵,我不能让他们白白送死。我虽然有罪,可我完整地向陛下交还了这些士兵。希望皇上看在这一点上准许臣戴罪立功。”

武帝根本听不进去。出战无功,总得找个替罪羊,把王恢杀了自己才能挽回一点面子。他下令把王恢押入大牢,等待处决。韩安国和其他将领虽劳而无功,但也没有什么过错,况且韩安国曾反对过这次用兵,所以汉武帝也就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

王恢入狱后听说皇上想要他的脑袋,又恨又悔。恨的是聂壹这小子跑来游说自己却行事不密,汉武帝那边又卸磨杀驴;悔的是自己怎么那么糊涂,鬼迷心窍就听信了聂壹的胡言乱语?王恢觉得自己还没活够,急忙让家里人准备重金贿赂田蚡,让田蚡帮忙说几句好话。

田蚡看着成箱的金银财宝,口水都流成河了,收了钱一口应承下来。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可田蚡刚收完钱,心里又犯嘀咕了。田蚡是汉武帝的娘舅,武帝对自己的舅舅也不错,提拔舅舅做了丞相。可武帝随着全面掌握朝政,越来越不好说话,田蚡很怕敢做敢说的皇帝外甥,不敢直接跟武帝讨人情,就找他姐姐王太后帮忙。

田蚡对王太后说:“马邑设围本来是对江山社稷有好处的一件事。王恢主张这么做也是为了汉家江山永固,是忠心耿耿啊。现在皇上想把他杀了,这不是给匈奴报仇吗?王恢要是被杀,军臣单于一定高兴得不得了。皇上现在在气头上,犯了糊涂,大臣们也不敢劝,姐姐你可不能让皇上铸成大错。”

姐姐哪有不疼弟弟的?王太后当然也知道弟弟不是个高风亮节的人,肯定拿了人家的好处,不然不会跑宫里来替人说情。既然如此,就不能让弟弟为难。王太后就对武帝说起了王恢这件案子,希望儿子给自己这个当妈的一点面子,饶王恢一命。不巧,汉武帝正在为另外一件事跟自己的母亲有了矛盾。

武帝有一个发小,名叫韩嫣,两人关系非常好。好到白天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晚上盖一床被子睡觉。两人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武帝因为宠爱韩嫣,给韩嫣的待遇非常高。连韩嫣出行的车驾都是高规格。一次,江都王把韩嫣的车驾当成了汉武帝的御驾,稀里糊涂在地上跪了半天,后来才知道跪的是韩嫣,心里别扭死了——这么大个王爷,跪了那么久,成何体统!他十分生气,哭天抹泪地向王太后告了韩嫣一状。韩嫣这人情商很低,平日里仗着汉武帝宠爱,在宫中胡作非为。韩嫣和宫女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被王太后听闻,王太后早看韩嫣这小子不顺眼了,将秽乱宫廷、越礼逾制两大罪合并办理,勒令韩嫣自杀。武帝舍不得,就替韩嫣求情。王太后不仅不答应,还把儿子臭骂了一顿。武帝一看,实在不行了,只好让韩嫣服毒自杀。这件事让武帝对自己的母亲心怀怨恨。现在王太后来求儿子看在她和田蚡的面上饶了王恢,武帝有些高兴。他可能在想:风水轮流转啊,你也有求我的时候啊!我当初求你,你一万个不答应,你可没想到你也有今天!他要趁此机会给王太后一个难堪。

武帝对王太后说:“首先主张在马邑设围、攻击匈奴的是王恢吧?我发兵30万,派了几位将军依照他的话行事。这次行动没成功,这我不怪他,不是他的责任。但单于逃跑的时候,如果王恢在后面包抄,总会有一点收获吧?这样儿子我也能安慰下士大夫和国人的心。可王恢眼睁睁地放单于逃回去了!不杀王恢,儿子怎么向天下人交代?你也别求我,天王老子来,我也得把王恢杀了。”

王太后碰了钉子,也没办法了。宫里的事她能管,宫外的事她想管也管不了。王恢在狱中知道这件事,知道自己肯定活不了了,在狱中自己了断了。

马邑之围虽然没有能取得成功,但这是汉武帝抗击匈奴的一个前奏。因为这件事,匈奴军臣单于又惊又怒,不再跟汉朝和亲,而且不断派兵南下侵夺汉朝的边境城邑,践踏庄稼,掠夺财物和人口,汉朝边境一直没有安定之日。

武帝为了争取备战时间,没有立即进攻匈奴,也没有中断和匈奴的边市贸易,而且利用贸易从匈奴购进一部分马匹。他还积极修建防御工事,筹备军费,征调大量劳力开凿漕渠。还进行了针对匈奴骑兵的一系列军事演习,从各地招募和提拔了一大批有能力的青年,作为军队的将领。

总之,此时的汉朝,举国上下都在为即将开始的讨伐匈奴行动而紧张忙碌着。不过,武帝自己的算盘打得挺好,却不能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朝局的纷扰使得他讨伐匈奴的计划一拖再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