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匡扶大清的兴国太后

匡扶大清的兴国太后

时间:2023-02-2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特殊政治地位的女性,孝庄文皇后具有雄才大略、挽狂澜于既倒的政治家气魄,又淡泊名利、仁慈护下、崇尚节俭,她的名字与清初许多重大的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被誉为“清初兴国太后”。

匡扶大清的兴国太后

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二十几岁的时候就除掉三藩、统一台湾,而他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军事家,懂得了运用权术,懂得了权力制衡,并且得心应手。这些固然与他天生的资质有关,却也离不开另一个人的引导和支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这个人,就没有千古一帝康熙;没有这个人,就没有康雍乾三朝的盛世基业,这个伟大的人,就是顺治皇帝的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

清太宗皇太极的孝庄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勘与武则天比肩的传奇女性,一生“身历四朝,辅佐三帝”,经历了大清由乱到治最关键的历史时期。作为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特殊政治地位的女性,孝庄文皇后具有雄才大略、挽狂澜于既倒的政治家气魄,又淡泊名利、仁慈护下、崇尚节俭,她的名字与清初许多重大的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对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被誉为“清初兴国太后”。

“孝庄文”是孝庄皇后的谥号,今人多称其为“孝庄”。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名布木布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生于蒙古科尔沁部,13岁时嫁给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四子皇太极,后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她的姑姑早在十一年前就嫁给了皇太极,即孝端文皇后,孝庄出嫁后的第九年,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侍一夫,这在满族中是常见的事,不足为怪。孝庄文皇后一生为皇太极生了三女(即固伦雍穆公主、固伦淑慧公主、固伦淑哲公主)一男(清世祖顺治),因为儿子和孙子(清圣祖康熙)都做了皇帝,因此她又先后被尊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www.guayunfan.com)

孝庄皇后美丽优雅,出嫁之前就有“满蒙第一美人”之誉,人们都说红颜祸水,可孝庄不仅不是祸水,还是大清的福祉。她颇具政治头脑,才智非凡,能够出谋划策,且见解独到,曾被皇太极赞为“贤内助”。皇太极暴卒后,由于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所以引起了一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镶白旗旗主肃亲王)为首;另一派以皇太极的九弟多尔衮(正白旗旗主睿亲王)为首,起初双方实力相当且互不相让,如果真打起来,清朝非亡国不可,也正因为豪格和多尔衮都明白这一点,所以最终相互妥协——谁也不当皇帝,让皇太极的幼子福临即位,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

虽说母以子贵,当上了太后的孝庄内心却并不轻松,表面上她和福临一个是太后、一个是皇帝,实际上他们也是势单力薄的孤儿寡母。大权都掌握在多尔衮手里,特别是在1644年夏天,多尔衮率领清军进入北京后,接受明朝旧臣的朝拜,更加不可一世。孝庄看到多尔衮大权独揽、飞扬跋扈,对儿子的皇位构成威胁,便决定按照满族“兄死弟可妻其嫂”的风俗,下嫁多尔衮。“太后下嫁”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另外两个为顺治之死和雍正夺位),孝庄是否下嫁多尔衮,史学界至今未有定论,本文持肯定观点,因为“兄死弟可妻其嫂”是满族人的风俗,后来他们渐渐与汉族融合,意识到此举恐被人耻笑,所以清朝官修史书上未有记载,这是有可能的,最有力的证据是明末清初张煌言所作的《建夷宫词》:“上寿筋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此后,孝庄忍辱负重,终于抚平了多尔衮欲登帝位的野心,清顺治七年(1650),39岁的“无冕之王”多尔衮死去,顺治终于不受挟持,开始亲政,当时他只有13岁,处理国家大事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孝庄开始帮助儿子福临理政。在她的辅助下,清朝统治者很快镇压了南明残余势力和明末农民起义军主力,基本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福临长大成人之后,孝庄太后基本不再干预政事,但在一些重要关头她却可以凭借母后的权威改变皇帝的不正确决定。比如有一年,福临不知道突然想起什么了,非要回盛京(今沈阳)祭祀太祖太宗陵寝,当时的亲王大臣都不同意,其时国家财力紧张,南征大军还没有回京,皇帝远行既浪费财力又没有安全保障,万一出事了谁担这个责任?但是福临也是个有个性的倔强皇帝,说什么都没用,就要去祭祖,最后还是大臣去请孝庄出面才阻止了他。

身为清初三大疑案的主角之一,福临的荒唐事不只这一件。清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抗清大军攻克了江南一些州府,围住了南京,他惊慌失措,竟然产生了放弃中原退回关外的念头,孝庄及时制止了他:大清几代的基业怎么能毁在你手里?何况现在又没到千钧一发的时候。顺治一想也是,于是一扫先前的胆怯之状,无比神勇地决定要御驾亲征。孝庄哭笑不得,只好再次制止他,说你亲征的话太鲁莽了,你只要不逃回关外,稳住军心,再做谋划就可以了。顺治也是不痛快,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合着我一个皇帝什么自由也没了。生气归生气,事情的发展都在母后的预料之中,他也不得不服气。清顺治十八年(1661),24岁的顺治患了天花,命不久矣,开始正式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这时孝庄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极力主张立顺治8岁的三子玄烨,因为玄烨聪慧异常,并且出过天花,对这一当时令人谈之色变的恶性传染病具有终生的免疫力,顺治答应了,不久死去(一说出家当了和尚)。

顺治英年早逝,孝庄痛失爱子,即位的玄烨只有8岁,比当年的福临还小,她只好强忍悲痛,又尽力辅佐孙儿玄烨。孝庄不仅有卓越的政治才能,更令人称赞的是,她对权力看得很淡,太后垂帘听政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福临6岁即位,玄烨8岁即位,孝庄身为太后、皇太后,又一向德高望重、一言九鼎,垂帘听政是顺理成章的事,谁也不会提出异议,但是她从来没有动过这个心思,不想出头露面执掌大权,只想尽心辅佐儿孙以成大业,在一些重要关头为皇帝把关。

无论是顺治还是康熙,在治国为君之道上,孝庄都曾教诲、告诫他们,祖宗借以开基创业的骑射武备不可废弛,用人要秉公裁决,要勤政爱民,时刻想到君王一生关系天下苍生……同时,孝庄文皇后“独嗜图史”,有很深的文化修养。她深知,作为一代帝王,必须有扎实的文化功底,能够博古通今,深悉历代兴衰之要,才能治国平天下。所以对福临、玄烨父子的文化学习非常重视,福临即位后,孝庄为他“择满汉词臣,充经筵日讲官,于景运门内建值房,令翰林官直宿备顾问,经书史策,手不释卷”。而玄烨在祖母的教导下,幼年“即知黾勉学问,好读书,嗜书法,留心典籍。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康熙后来回忆,他“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在饮食、言语、行止各方面都受到严格的礼仪规范训练,稍有松懈祖母便加以督促,由于孝庄的督导,福临和玄烨的文化功底都非常扎实,尤其是康熙,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并通晓汉族文字,为后来处理国家大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朝,有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大辅臣辅政,孝庄仍然不公开干预朝政,但她一直冷眼旁观,关键时刻出手。康熙亲政后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诛鳌拜”。孝庄是否参与了诛鳌拜?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她为康熙选皇后和嫔妃中可见端倪。满族和蒙古族联姻,强强联合,一直是历朝都执行的不变准则,当时孝庄姑侄三人同侍皇太极,就是因为姑姑孝端皇后一直没有孩子,科尔沁为了稳定满蒙关系,又接连将海兰珠、孝庄姐妹俩嫁给了皇太极。而此时,孝庄却一改满蒙联姻的传统,将首辅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选为皇后,其余的妃子中既有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又有号称“佟半朝”家族的佟佳氏,甚至还有不少出身一般的女子,独独没有跟鳌拜扯上关系的,其时他的女儿正当进宫选秀的年纪。当然,聪明的孝庄也没有完全孤立鳌拜——现在还不是时候,她随后将鳌拜的女儿指给了皇族远系的一个郡王为福晋,又将顺治的女儿嫁给了鳌拜的侄子,这样一来,既可以安抚鳌拜愤愤不平的心,又起到了分化他的党羽的作用。

此后,康熙后妃们的家人亲眷纷纷入朝为官,被加官晋爵——皇亲国戚嘛,这些当然是顺理成章的,此举又为康熙建立自己的关系奠定了基础。索尼也正因为如此,不总是装糊涂了,临死前还上了希望皇帝依顺治之例亲政的奏章,给康熙亲政找了个台阶,否则当时谁敢上这样的奏章?而软弱的遏必隆自女儿入宫后,也不再一味依附鳌拜,开始为小皇帝笼络人心。事实上,后来康熙最终用布库戏擒拿鳌拜时,外戚们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正是鳌拜非常相信的遏必隆将鳌拜诱入武英殿,更是皇后的叔父索额图亲率众侍卫围攻鳌拜的。如此看来,说孝庄深谋远虑,并不是溢美之词。

平定三藩叛乱的战争中,孝庄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平三藩之乱的末期,察哈尔蒙古首领布尔尼乘清朝大军南征之机兴兵作乱,康熙苦无精兵强将去平定,孝庄向康熙力荐顺治时期曾犯错被免职的大学士图海领兵。当时朝中无兵可用,图海选取数万八旗家奴,在辽西夜袭连营,大破叛军,杀死布尔尼,迅速平定叛乱,得胜回朝,康熙大喜过望,对祖母的知人善任衷心敬佩。群臣上奏要给她加上徽号(尊号的别名,也就是在皇帝和后妃生前所加的表示崇敬褒美的称号),孝庄文皇后谦逊地推辞了,她说:从三藩叛乱开始已经八年了,皇帝劳心劳力、运筹帷幄,才使叛贼被剿,天下太平,皇帝应受尊号,以答臣民之望。我一个老婆子,在深宫之中,不参与外面的事,受了尊号,心里也不舒服,此事就算了吧。一席话,将平叛的所有功劳归到了皇帝身上,一心只想为孙儿树立威望。

孝庄一向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她宫中的器物坏了,能补的补、能修的修,能用旧的就不换新的,孝庄的节俭美德影响了整个宫廷,皇宫上下厉行节俭,宫中开支之少为前代所未有。清顺治十年(1653)七月,孝庄将宫中节省出来的8万两银子拿出来救济百姓。次年拿出4万两,清顺治十三年(1656)又拿出3万两用于救灾。清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孝庄文皇后又将宫中节省的银两拿出来,奖赏给平定三藩叛乱的出征兵丁。这些举动不仅使宫廷奢靡风气为之一变,同时也为朝廷树立了威信,赢得了人心。

为了赢得汉族上层的支持,孝庄冲破满、汉之间的樊篱,把平南明政权中战死的汉将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认作养女,“育之宫中”,于是孔四贞就成了当时绝无仅有的住在后宫中的汉人,后来又被封为和硕格格,成为清王朝唯一一个汉人格格。为了拉拢汉军将领,孝庄还大胆打破了满汉不通婚的先例,将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纵观清初历史,孝庄虽然身居幕后,但种种大事,无不渗透着她的影响。尤其是在她的辅导下,康熙逐渐成熟起来,完成了一系列巩固政权、开基建业的大事。据史书记载,孝庄不过多出面参政,但康熙处理国家大事、做重要的决断之前,必先征求她的意见。

康熙帝8岁丧父、10岁丧母,完全由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培育、教养、呵护。孝庄太后是他的政治顾问和导师,教给了康熙许多治国安邦的策略和方法,康熙成为中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帝王,孝庄太后功不可没。所以康熙说“太皇太后三十年深恩,毕生难报”。祖孙俩情意深厚,康熙对祖母更是充满了感激之情,十分孝顺,他曾动情地对皇子们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还对大臣们说:“朕自八龄皇考世祖皇帝宾天,十一岁又遭皇妣章皇后崩逝。二十余年以来,全赖圣祖母太皇太后抚育教训。今遽遭捐弃,五内摧迷。顾念慈恩,罔极难报。”

康熙即位后,无论政务多忙,孝庄文皇后外出,他都亲自奉陪,每次都外出数十天,尤其是去汤泉沐浴治病,先后达六次之多,说不陪着不放心。出发之前,康熙都会提前到慈宁宫,服侍祖母上辇,然后自己步行送出神武门后,才上马随行。过山岭时,如果遇到崎岖陡峻的道路,康熙会下马,亲自扶着太皇太后的辇步行,一直到路平坦时才上马而行。清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玄烨陪祖母在赤城汤泉疗养,忽然得到了4岁的皇子承祜夭亡的消息。承祜是孝诚皇后生的第一个皇子,天性聪颖,深受玄烨疼爱,闻此讯,玄烨悲痛异常,他将侍臣古尔代叫到僻静处“垂泪面谕安葬事宜”。给祖母问安时,依然“笑语如常”。并叮嘱身边的侍臣不要走漏这个消息,以免太皇太后伤心,所以在回京前的50多天里,孝庄一直不知道这个不幸的消息。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八月,孝庄太后突然右侧身瘫痪,右手伸不直,言语不清,被御医确定为中风,这时康熙正在外地巡视,得知祖母患病,心急如焚,昼夜兼程赶回宫中。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一月,孝庄皇后再一次病倒,病情来势凶猛,恐将不治。康熙昼夜守候在祖母的病榻旁,衣不解带,“隔幔静候,席地危坐。一闻太皇太后声息,即趋至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进”。并传谕内阁:“非紧要事勿得奏闻。”每次祖母吃药前,他都先“亲尝汤药”。一连熬了35个昼夜,并且亲自去天坛为祖母祈福,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他不骑马,不乘轿,步行到天坛。跪在地上,面对上苍,虔诚地请求减自己的寿命来增加祖母的寿命。

康熙的至孝,没能挽救孝庄文皇后的性命,当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后永远闭上了眼睛,结束了传奇的一生,享年75岁。康熙悲痛欲绝,出于对祖母的敬爱与思念,违背多年的节俭之风,大办丧事,并真诚地评价、总结了祖母的一生:“昔奉我皇祖太宗文皇帝赞宣内政,诞我皇考世祖章皇帝,顾复劬劳,受无疆休,大一统业。暨朕践祚在冲龄,仰荷我圣祖母训诲恩勤,以至成立……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今日成立。”康熙的总结道出了一位对清朝历史有重大影响的女性,他并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孙儿怀念自己的祖母,也是作为一个皇帝来感谢对清朝政权的巩固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女性,而无疑,孝庄皇后是值得如此厚重的评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