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子孙的一份重要遗产
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家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最主要场所,故宫很大,建筑也很多,最著名的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是全故宫中最宏伟、最大的宫殿,人们对它的另一个俗称可能更为熟悉,叫“金銮殿”,是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乾清宫则是后三宫中面积最大的宫殿,与皇帝的生活很密切,明代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也在这里处理日常政务。
雍正即位后,以为父亲守孝为名搬到了养心殿,但是乾清宫地位不减,每年元旦、灯节、端午、中秋、冬至、万寿等节,皇家均按例在此举行家族宴,另外皇帝死后的灵柩也停在此殿。不过,雍正以后,让乾清宫更加出名的应该是正殿高悬着的一块由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按说故宫有无数匾额,其中不乏皇帝手书的,为什么这一块在历史上最为有名呢?因为这块匾额背后的一个小匣子有一份诏书,诏书的内容决定皇子中谁能登上皇位。
历史上清代以前的封建王朝确定皇位的继承者,大都采用公开建储的方式,也就是先公开册立太子,以备承嗣皇位。选太子的原则一般是立长立嫡,皇帝如无子,可兄终弟继。从殷周到宋、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一制度。(www.guayunfan.com)
谈到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问题,就难免令人联想到血雨腥风,且不说那些没有什么治理国家能力的阴谋家皇帝如何篡位夺权,单是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也有不少是踏着兄弟血亲的尸体走上皇位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手刃大哥和三弟,逼父皇李渊退位,才得以继承大统。再如明成祖朱棣,从北京起兵杀入南京,最后逼得刚即位不久的侄子建文帝放火自焚,之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对于权力的争夺冲淡了处于斗争旋涡中的人们的亲情观念,竞争对手既是至亲又是大敌,往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大概就是生在帝王家的无奈。
清朝自努尔哈赤起,皇位采用的是贵族公推制。努尔哈赤在登基称汗时,是受到公众的一致推举即位的,因为他在历年的争战中表现出的才华和智谋,早就征服了女真人。努尔哈赤死了之后,还是采用贵族公推制,这一次,同样围绕皇位的继承问题,进行得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努尔哈赤的大妃,也就是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首先就当牺牲品了。
历朝都有妃子为皇上陪葬这个野蛮的制度。但尽管制度野蛮,却也有一定的规矩,这个规矩就是,生殉的妻妾没有孩子需要照顾。阿巴亥当时地位尊崇,是努尔哈赤的大妃(皇后、福晋、正妻),又有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儿子,并且多尔衮和多铎年纪尚幼,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阿巴亥殉葬,可是在四大贝勒(努尔哈赤建后金政权后,命次子代善为大贝勒、侄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共同听政,其地位尊于其他贝勒,史称“四大贝勒”)的眼里,她却非死不可。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当时八旗人马中,皇太极掌握两黄旗,代善掌握正红旗,阿敏掌握镶蓝旗,莽古尔泰掌握正蓝旗,所余镶红、正白和镶白三旗旗主,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在他们分别只有19岁、12岁和10岁的时候,就成为拥有一旗、与诸兄并驾齐驱的权势很大的旗主。三个人又都是一母同胞,且母亲又是国母之尊,联合起来相当容易,那么他们所掌握的力量就远远超过四大贝勒中的任何一个,其他五位旗主谁不畏惧?谁又敢不服从?阿巴亥就能因此而左右八旗、左右整个大金的政局,破坏八王共执国政的均衡,后果不堪设想。
更重要的是,努尔哈赤临终时,只有阿巴亥一人守在身边,她向众皇子传达老汗王的遗嘱是“多尔衮嗣位、代善辅政”,可是多尔衮年幼,论地位、声望均远远逊于皇太极,更令人怀疑的是,阿巴亥只是一面之词,没有第二个人做证。当时皇太极即位已是众望所归,一定会受到众贝勒的一致推举。立多尔衮是不可能的,而不立多尔衮,也无法剥夺他们三兄弟的权力,并且一定会埋下不睦的种子,对后金的政权产生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除掉阿巴亥,这样就容易使三个同母兄弟分离,不能形成三人联合的雄厚力量,才能保证后金政权的稳定。否则一旦多尔衮、多铎成年,后果就很严重了。综合种种因素,努尔哈赤的大福晋阿巴亥没有出路,只有一死。阿巴亥之死是皇权争斗中的一颗棋子,也是多尔衮兄弟们一生的痛。
皇太极死后,贵族公推制仍在沿用,福临能够即位,也是经历了一番明争暗斗的,所幸没有闹出人命,没有造成类似阿巴亥的悲剧。当时,皇位的竞争对手是多尔衮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两人都有人拥护,其中一个登上了帝位,另一个肯定不服,这样,后金就会有内乱,多年的战争成果就会毁于一旦。多尔衮和豪格都明白这一点,其他贝勒也明白。于是在代善和皇太极的皇后等人的斡旋下,多尔衮和豪格最终以大局为重,各退一步,立了永福宫庄妃6岁的皇九子福临为帝。这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也避免了后金陷入内乱,为清朝最终入主北京、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福临在临死前选择皇位继承人时,比较顺利,虽然没有采用贵族公推制,但是也没有产生像皇太极、顺治即位前那种剑拔弩张的局面。只是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当时,顺治比较倾向于立勤奋读书、举止得体的福全,而其母孝庄太后则希望立聪明、率性的玄烨。最终考虑到玄烨已经出过天花,对这种当时人人闻之色变的传染病终身免疫,顺治听从了母亲的建议,答应册立玄烨,即后来的康熙大帝。
而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则一直为后人诟病,因为他这件事做得确实很失败。康熙皇帝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帝王,他觉得缺乏规则的皇位传承,不利于皇帝的集权和封建政权的巩固,依照汉人王朝普遍采用的立长立嫡的方式,是比较合理的。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几次情势危急,康熙都御驾亲征,为了以防万一,在清康熙十四年(1675)六月,宣布立年仅2岁的“嫡子胤礽为皇太子”。胤礽在嫡子中虽排行第二,但因他的同胞哥哥夭折,遂位序第一,同年十二月十三日举行了清朝历史上的第一次立储大典。
立太子胤礽前,孝庄皇太后是反对的,因为康熙作这个决定有头脑发热的嫌疑,立长立嫡没错,但并不是绝对的,2岁的孩子你能看出什么治国之能?可是这时的康熙却没有听祖母的话,一意孤行,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康熙与胤礽生母赫舍里氏情深义重,谁知赫舍里皇后红颜薄命,在生胤礽时难产死了。康熙出于对她的深情,对胤礽更是疼爱有加,力排众议,想把帝位传给他。
胤礽幼年的确聪明可爱,好学上进,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日益显现出褊狭、暴戾、焦躁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年龄越来越大,他觉得年老的父亲已经成了他即位的绊脚石,开始对康熙表现出了不耐烦,和自己的门人一样,逐渐不满于只做太子,遂形成了一批太子党,这些人经常给胤礽出些馊主意,散布一些不满的言论。
康熙有31个儿子,其中不乏英勇善战,有治国之才的,这些人早就觊觎帝位,此时太子胤礽又不能服众,大家都想赶他下去,好取而代之,于是就有了一批反太子党,他们以攻击太子及其党羽为主要工作。
朝廷在这些人的折腾下乌烟瘴气,康熙逐渐年老,但是对胤礽的所作所为越来越不满意:我还没死呢,你就这样蠢蠢欲动,不把我放在眼里,公然结党营私、贪污纳贿,一切礼仪都跟皇帝的一样了,老子病了,你连问候都不问候,你以为你一定能当皇上吗?我就把你废了,看你有什么脾气。
这就是第一次废太子,按说废了再找别人吧,可是晚年的康熙不复年轻时代的果断和理智,变得犹犹豫豫、瞻前顾后起来,他始终顾念与废太子的父子情义,与赫舍里皇后的夫妻情义,后来看胤礽的表现有所好转,似有悔过之意,就下了一道圣旨,重新立了他。
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确如此,胤礽第二次当上了太子,还是不长记性,不久就故态复萌且变本加厉,越来越明显地表示出想当皇帝,还有不少不法行为,这下康熙终于心灰意冷,不但再次废了胤礽,而且以后再也不公开谈论立储的事。
接受了两次废立太子的沉痛教训,又面临错综复杂的储位之争的局面,康熙开始深入思考选择储君的问题,力图寻找一个较好的办法,避免以往的失误;在没有找到可行方法之前,决不草率册立。但是,康熙似乎一直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死前只有内务大臣隆科多一个人在身边,隆科多宣布了康熙的“遗诏”:传位给四阿哥胤禛。消息传出,满朝哗然。
事情之所以不同寻常,就是因为四阿哥一向表现得很平常,他从不结党,从没像八阿哥那样不加掩饰地表示出对皇位的极大兴趣,他跟谁都和睦,关键是,隆科多是他的亲舅舅,所以这康熙遗诏能不让人怀疑吗?不仅皇子们,连不少大臣都瞠目结舌——怎么都没想到这个最不显山露水的四阿哥荣登大宝啊。
直到今天,作为清初三大谜案之一的“雍正夺嫡”(其他两个分别是太后下嫁与顺治出家)在学术界都没有一个定论,康熙究竟有没有传位给胤禛,胤禛有没有在舅舅隆科多的协助下修改遗诏,已经成为不解之谜,至少到现在为止,没有人能拿出足够的能说服人的证据。
当然对雍正登上皇位的正统性存疑,并不是要抹杀他的历史功绩,上文也说道,封建社会中,即使一个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阴谋手段和残酷斗争来夺取和巩固统治,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努尔哈赤都有类似行为,雍正即使阴谋篡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况且他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勤于政务、洞察世情,以雷厉风行的姿态进行整顿改革,其统治的13年是清朝统治的重要时期,承上启下,为以后乾隆时期的繁荣盛世打下了基础,可谓功勋昭著。
言归正传,雍正皇帝即位后,从兄弟们争夺皇位的刀光剑影中汲取了教训,决定采取措施使皇族避免争夺帝位的血雨腥风。在这种心理下,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这种立储形式其实也并非雍正首创,《旧唐书·波斯传》载:“其王初嗣位,便密选子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之群子发封而视之,奉所书名者为主焉。”雍正饱读经史,很可能留意过这条记载,并最终实践了这种方式。
清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雍正帝召见总理事务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于乾清宫西暖阁,宣布秘密立储的方法。他将选定的继承人的名字亲笔书写后密封,放在一个匣子里,然后把匣子放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之后,待皇帝驾崩时御前大臣共同拆启,当众宣布传阅。
秘密立储不过早地宣布皇位继承人,也不因循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有心争夺皇位的皇子,从理论上来说都有机会,这样他们就会认真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求给父亲留个好印象,增加自己的胜算,更重要的是,众阿哥没有明确的竞争目标,所以也不可能形成类似太子党、反太子党等一些相互仇视、斗争的政治集团,避免了公开确立皇储所造成的皇子之间的血腥争斗,减弱了帝位之争的激烈程度,使皇权得以平稳过渡。比如雍正是猝死,但是死后“正大光明”匾后面的诏书马上就被取出来,乾隆顺利登上帝位,没有因为混乱造成皇子们对帝位的争抢。雍正“秘密建储”这一方法的实施,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诸帝的继承来看,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算得上是他留给后代的一份重要而有价值的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