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准噶尔
17世纪末,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噶尔丹,粉碎了沙皇俄国借噶尔丹之势侵占中国领土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也使得曾被噶尔丹征服的回部、青海、哈萨克各部纷纷投向清廷,蒙古全境暂时出现了平静局面。
然而,准噶尔部的分裂势力并没有被完全歼灭,噶尔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了准噶尔部的统治者,这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当年他在噶尔丹的全力追杀下能够全身而退并保住了自己的实力就说明他不是个省油的灯,后来他趁噶尔丹与清开战的机会反攻伊犁,使噶尔丹进退无门,又因为噶尔丹死去完全掌握了准噶尔部的大权,随着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实力的不断扩张,加上又有沙皇俄国煽风点火,策妄阿拉布坦那颗躁动的心再也不能安分起来,开始不断袭击清军据守的科布多(中国清代西北边疆政区名,又称和卜多)、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哈密等军事重镇,并派兵侵入西藏,进行分裂叛乱活动。
幸亏康熙及时派兵进藏进行围剿,才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势力赶出西藏。康熙逝世后,雍正接着与准噶尔部战斗,清雍正五年(1727),策妄阿拉布坦终于死了,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一个年过花甲、没什么战斗力的老分裂家与世长辞,一个年富力强,并且同样野心勃勃的分裂家掌握了权力,他就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儿子,噶尔丹策零。此人亦立志将分裂进行到底,由于实力还比较弱,他并没有打算进攻北京,决定从小处着手,先骚扰驻扎在塔半尔河的清军,不料,清军把他杀得落花流水,噶尔丹策零于是投降了,这是清雍正十年(1732)的事,这之后,准噶尔部被打得老实了十几年,当然也一直蠢蠢欲动,就是不敢付诸行动。(www.guayunfan.com)
清乾隆十年(1745),50岁的噶尔丹策零归天,准噶尔部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内乱。噶尔丹策零留下三个儿子,长子达尔扎时年19岁,次子那木扎尔时年13岁,三子策旺达什年仅5岁,那木扎尔因是正妻所生,得了汗位,他虽然年纪小,但是一登上王位,就表现出不输给成年大汗的“果断”。虽然其兄长达尔扎一直垂涎汗位,那木扎尔想除掉这个威胁,也在情理之中,可是他当时刚刚即位,还没有采取措施安抚众人、笼络人心,就跟台吉们(清对蒙古族贵族的封爵名)公开商议,说要杀了达尔扎。当时,达尔扎没有谋反行为,所以部分台吉明确表示了反对——这并不是内乱的时候,杀人也需要理由,何况还是你哥,否则你怎么服众。达尔扎趁着台吉们反对、拖延了时间的这个时机,袭击了那木扎尔驻地,他下手更狠,弄瞎了那木扎尔的双眼,把他囚禁起来,自己当了大汗。
不过,达尔扎的位置也并不稳当,他的母亲是个婢女,婢女的儿子做了大汗,说不过去啊,所以他的夺位引起了许多重要台吉的反对。策妄阿拉布坦的重要谋臣策零敦多布的孙子达瓦齐在噶尔丹策零的女婿阿睦尔撒纳的帮助下,大策零敦多布的孙子达瓦齐和辉特部(辉特部是杜尔伯特部的一支,杜尔伯特部和准噶尔部先前都是厄鲁特蒙古的一支,后来厄鲁特蒙古完全由准噶尔部统辖、控制)台吉阿睦尔撒纳、辉特部台吉班珠尔,密谋拥立策旺达什为汗。但计划被发现,消息走漏,策旺达什被杀,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带手下逃入哈萨克,达尔扎出兵数万,强迫哈萨克汗交出两人。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眼见性命不保,只有孤注一掷,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十一月,率精兵1500人绕道荒山野岭,偷袭伊犁杀了达尔扎,达瓦齐夺得了汗位。
然而,准噶尔部长达七年的内乱并没有因此告一段落,按说,经过了这么多事,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已经不仅仅是战友的关系,他们曾经一同出生入死,一同为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并最终得偿所愿,可是,历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起因是达瓦齐的清算,他要打击曾经支持达尔扎的台吉,杜尔伯特的几个台吉不同意,达瓦齐就借助阿睦尔撒纳的力量打败了反对的台吉,杜尔伯特部3000多户,1万多人向清军投降,阿睦尔撒纳的军队随后占领了杜尔伯特部的旧地,这时他实力大增,开始不满于屈居达瓦齐之下,于是派人跟他协商,划分个地界,各自都当大汗,谁也管不着谁。达瓦齐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回复说,想分治没门。阿睦尔撒纳也说:那就没办法了,我是要当大汗的,你不同意就打呗。
果然开战,信心十足的阿睦尔撒纳大败。走投无路之际,他带着手里这2万多人向清政府投降。
阿睦尔撒纳显得特别诚恳,说:我从来没想过要违抗清政府,都是达瓦齐,他一直都有叛乱的野心,经常对大清皇帝出言不逊,一日不除掉他,准噶尔一日不能安定,就要不停地麻烦清政府去平定,所以,派我当先锋吧,我一定戴罪立功,提着达瓦齐的头向皇帝请求恕罪。
这时已经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七月,对阿睦尔撒纳的投降,乾隆也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于当年十一月亲自接见阿睦尔撒纳,还封他为亲王。前一年,杜尔伯特台吉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因不堪达瓦齐的压迫,已经归附清廷。阿睦尔撒纳投降不久,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和硕特台吉班珠尔、杜尔伯特台吉纳默库等,也先后率众降清,达瓦齐已经是众叛亲离,尤其是他的骁将萨拉尔、玛木特等人也投降清廷后,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而乾隆等这个机会也等了很久了,从康熙时代起,准噶尔就一直不消停,噶尔丹及其继任者们,长期割据西北。虽然康熙皇帝三次亲征以后,准噶尔部已经丧失了南下威胁中原的实力,但是一直像苍蝇一样,在边境嗡嗡,大动干戈吧,为了他们耗费巨额军费似乎不值得;不理吧,又怕他们得寸进尺,真在俄国人的唆使下,弄个独立,搞国家分裂。对于这股危害国家统一、荼毒各族人民的势力,清政府的平叛已经进行了几十年,康、雍、乾三代皇帝都深受困扰,什么时候才能一劳永逸呢?
乾隆知道,现在正是平定准噶尔割据势力统一西北的大好时机。清乾隆二十年(1755)二月,在皇帝的安排下,清军两路出师:定北将军班第、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北路,额驸科尔沁亲王色布腾、郡王成兖札布、内大臣玛木特为参赞,于十二日由乌里雅苏台(今属蒙古)出发;定西将军永常、定边右副将军萨赖尔率领西路,郡王班珠尔、贝勒札拉丰阿、内大臣鄂容安为参赞,于二十五日由新疆巴里坤出发。其中,两位定边将军阿睦尔撒纳和萨赖尔各率先锋部队先行出发,主力随后。五月初,两路清军骑兵在博罗塔拉(今新疆博乐)会师,稍事休息,便进军伊犁。
达瓦齐不敢用鸡蛋碰石头,率军潜逃,可是,久被他压榨的各部首领和人民恨他,一直想逃避战乱的人民也恨他,于是,他成了过街老鼠,走到哪里都有人喊打,终于被乌什城首领霍吉斯抓获,献给了清军。
此战清军不但抓获了达瓦齐,还俘虏了三十年前逃到准噶尔部的青海叛军首领罗布藏丹津。清军凯旋,乾隆帝在午门举行了盛大的献俘礼。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乾隆赦免了达瓦齐和罗布藏丹津等人的死罪,还封达瓦齐为亲王,留居北京,当然也是怕放了他再回去作乱。同时为了分散厄鲁特蒙古的实力,乾隆决定让其恢复四部(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旧制。
这次的胜利,阿睦尔撒纳有功,被封为双亲王,什么是双亲王呢?亲王已经是王爷了,再往上封就是皇上了,于是“双亲王”这个名词就出现了,意思是你一个亲王领两个亲王的俸禄,比亲王更加高贵。至于三亲王、四亲王好像没有过。
到这里,应该是比较完美的结局了,不过,事情还没完。上文说过,阿睦尔撒纳是噶尔丹策零的女婿,其实,他不仅是噶尔丹策零的女婿,他还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后来娶了舅舅噶尔丹策零的女儿。他是实力雄厚的“皇亲国戚”,不仅有着贵族的身份,还有着更大的野心,怎么可能死心塌地地投降清政府呢?
借清政府除掉达瓦齐后,他一直在伊犁。对于乾隆恢复厄鲁特蒙古四部旧制的决定,他十分不满意,他就是想做四部总汗。在打败达瓦齐的过程中,他就散布谣言,一面对厄鲁特各部说:乾隆皇帝让我来平定你们了,一方面又不断向乾隆暗示:这四部群龙无首,特别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管理,我觉得我就能胜任。不仅如此,他还在伊犁肆意掳掠,以四部总汗自居,不穿清朝规定的顶戴花翎,也不用清朝官印,而用噶尔丹策零的菊形篆印号令各部。
这些情况,乾隆都知道,为了避免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名声,他已经对阿睦尔撒纳很客气了,也十分想就此跟他和平共处下去。可是希望和平共处并不代表会妥协,如果真封你为四部总汗,那么清军万里远征达瓦齐为了什么?为了将你阿睦尔撒纳提携成另一个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让你接着搞分裂,跟清政府作对?
乾隆说,既然他已经按捺不住了,那么我们先礼后兵,先叫他来谈谈吧,当年九月,乾隆帝召阿睦尔撒纳到承德避暑山庄觐见,并派喀尔喀蒙古亲王额淋沁多尔济陪同。阿睦尔撒纳接到圣谕后,一直拖延,走了两个月才到额尔齐斯河畔,然后再也装不下去了,开始率随从返程进攻伊犁,并派人到各部煽动叛乱。
当时征讨达瓦齐的清军大部已经撤回,留守伊犁的定北将军班弟和参赞大臣鄂容安仅有500名士兵。敌众我寡,伊犁再次失守,班弟和鄂容安在突围时被困,自杀殉职。阿睦尔撒纳叛乱后,驻守在乌鲁木齐的定西将军永常,手下有5000士兵,可是他不但不增援班弟等人,反而被叛军吓破了胆,逃到了巴里坤。乾隆得知后,下令革了永常的职,另派策楞为定西将军,玉保、富德、达尔党阿参赞军务,从巴里坤出发进剿,并传谕各部台吉配合清军进剿。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正月,玉保所率的清军前锋部队进到距阿睦尔撒纳叛军仅一天路程的特克勒河,这时几个准部叛军前来诈降,玉保中了叛军的缓兵之计,发现上当的时候,阿睦尔撒纳早已撤到哈萨克境内。
五月,策楞和玉保被革职,乾隆任命达尔党阿为定西将军,追击阿睦尔撒纳,同时命还在巴里坤的办事大臣兆惠为定边右副将军,出兵支援。说到这里,不能不说一下乾隆用人的失误,因为达尔党阿也和策楞、玉保一样,一点也不像个统兵的将军,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清军追到哈萨克边境、离叛军只有二三里路的时候,被阿睦尔撒纳收买的几个哈萨克人来报告说,阿睦尔撒纳已经被他们抓住了,只是要等哈萨克汗赶到时他们才能交人。达尔党阿一想,这挺好,不战而胜啊,传令,等着吧,还派使节跟哈萨克汗去交涉。
在此期间,厄鲁特部分台吉也跟着阿睦尔撒纳一起造反。
十月,叛军攻占伊犁,奉命率领1500人增援达尔党阿的清军将领兆惠陷入孤军深入的境地。他孤军奋战,冲破叛军的层层堵截,到达乌鲁木齐后又被围困了。此时清军损失惨重,伤亡过半。没有粮草支援,只能杀驼、马充饥。情况危急,不料,事情突然有了转机,侍卫图伦楚从巴里坤率2000人前来增援,与兆惠里应外合,一举突围,撤回了巴里坤。
乾隆这时震怒了,连派两次将领都是饭桶,一再上当,丢尽了大清朝的脸面。兆惠表现好,好,干脆让他代替达尔党阿。兆惠不辱使命,汲取了前几次进剿失败的教训,挑选精兵,备足粮械,严明赏罚,鼓舞了清军的斗志,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这时,叛军发生内讧,分为两股,以阿睦尔撒纳为首的一股活动于塔尔哈巴台一带,以准噶尔汗为首的一股活动于伊犁附近,不久,辉特和和硕特部叛军内部又流行天花,叛军实力大减。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三月,兆惠率军击溃阿睦尔撒纳军主力,阿睦尔撒纳再次逃入哈萨克。清政府派人与哈萨克汗交涉,哈萨克汗同意交出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得到消息后,又逃到俄罗斯,九月得天花死在了那里。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在清政府的交涉下,俄方不得不交还了阿睦尔撒纳的尸体。阿睦尔撒纳这个反叛的“主力”兼“主谋”被消灭,其余的叛军就更不在话下了,在清军的凌厉攻势下,厄鲁特叛军余部于1758年被全部歼灭。
这次战争的胜利,意义重大,十分重大,为什么呢?因为这代表以准噶尔部为核心的厄鲁特蒙古长达七八十年的叛乱终于结束了,再也不能兴风作浪了,也代表康熙、雍正时代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由乾隆皇帝完全解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