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张羊皮换国相
本身没有公室,又推行郡县制,再加上功利主义的国家气质,这就使得秦国在人力资源政策和人才战略上比较开明和宽容。公室的缺乏,保证了秦国没有靠血缘关系把持国家权力的特权贵族阶层,这也就为平民的上位铺平了道路。既然靠血缘关系分配权力的原则失效了,才能、本领这些“客观标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任用官员的原则。总之,“任人唯亲”失去了基础,比拼才艺的选秀自然就在秦国登上了历史舞台。
除了这一深层的文化因素外,现实也不允许秦“任人唯亲”。残酷的斗争现实,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秦国早期在实行郡县制的军事集权主义的同时,还必须选拔那些既能领兵打仗,又擅长农业生产的人去做郡县的地方政府领导人。试想如果让那些没有耕战本领,只是酒囊饭袋的王室贵族上位,烂泥扶不上墙,即使给他权力,他们也不会运用权力。如此一来,好不容易得到的土地,马上就又会被犬戎抢夺回去。
所以说,秦从一开始就有任用异姓贤士的传统。而不是像东方各国那样,直到面临威胁了才被迫慢慢改变。纵观秦国的发展史,那些为秦国作出巨大贡献的重臣能士,不仅不属于王室亲族,而且连国籍都不是秦国的。百里奚、商鞅、范雎、吕不韦、李斯,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不是秦国本土培养出来的,而是来自那些自认为文明的东方诸国。这些人,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原因无法容身于自己的母国(比如吴起、商鞅),才另寻出路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秦国唯利是图,唯功是用,大开方便之门,不拘一格纳人才。秦国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施展拳脚的平台,只要你有本事,在这里绝对不会怀才不遇,是金子肯定会发光;而东方国家的那些能人异士一生的梦想就是出人头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样,他们能够各取所需,互通有无,东方的人才于是都跑到秦国去了。
秦国吸纳人才、招募贤士,还应该从秦穆公说起。秦穆公是秦德公的小儿子,成公的弟弟,姓当然是嬴了,名字是任好。他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位有名有姓的秦国国君。穆公继位时,秦国已经有近百年的积累,由弱变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西方大国。在西部的根据地稳固以后,作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秦国君主,穆公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打出一片天地,成就霸业,就不能窝在黄河以西,而是要东进,插入中原腹地,与诸夏会盟,提高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于是,秦国从穆公开始,东进的号角开始吹响。(www.guayunfan.com)但是,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讲,最欠缺的却是人才,尤其是管理国家的人才。秦是草莽出身,耕战立国,虽然不乏骁勇善战的将领,但却缺少管理国家的人才。能守城,能杀敌的人估计不少,但能为国家作出长远规划,提出发展战略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在穆公之前,秦国出兵打仗,都是国君亲自率兵出征,他一个人既是将军,又是统帅;既充当文官,又担任武将。马上君主,御驾亲征,固然表现了秦人骁勇善战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却也反映出了此时的秦国没有什么帅才。
东进就要和中原的各诸侯国打交道,最起码要先混个脸熟。所以,婚丧嫁娶、外交活动开始频繁展开。虽然襄公建国,已经可以和各诸侯国进行各种各样的外交活动了,但那仅仅是有了资格而已,别人要不要跟他打交道那是另一回事。直到秦穆公时代,秦国和中原诸夏各国之间的外交活动才正式铺开。和东方国家的接触,也为秦国发现、吸纳东方的人才打开了方便之门。
公元前655年,秦穆公派公子絷到晋国代自己去求婚。晋献公把大女儿许配给秦穆公,还送了一些奴仆作为陪嫁。在这些陪嫁的奴仆当中,有一个叫百里奚的人。百里奚本是虞国的亡国大夫,很有才能。穆公打听到了这一消息,急忙去请他来,却得知百里奚已经逃到楚国去了。秦穆公想用重金赎回百里奚,但又怕欲盖弥彰,楚人不给。于是派使者到楚,说:“秦国的奴隶百里奚逃到了贵国,请允许我方用五张公羊皮将他赎回。”楚国一看这个人如此不值钱,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就答应了秦的要求。当七十余岁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时,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枷锁,与他商谈国事。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君公垂询!”穆公说:“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掳,这不是你的过错。”然后坚持向百里奚讨教,两人一连谈了三天,穆公十分高兴,就封了百里奚为国相。由于百里奚是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们称他为“五羖大夫”。
七十多岁的百里奚,半截身子都入了黄土,秦穆公却待他如上宾,还让他担任总理的职务。由此看来,秦国当时确实没有什么治国安邦之才。秦穆公和百里奚谈了三天三夜,可想谈话的内容绝不是如何带兵打仗,如何学习农业知识把庄稼种好,而是秦国在下一步如何发展的战略问题。如果这样的人才在秦国多如牛毛,穆公何必要对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头恩宠有加呢?就在今天,高级官员七十岁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和百里奚谈话之后,穆公龙颜大悦,大手一挥,立马封百里奚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穆公如此震撼地破格提拔异姓外国人,在当时貌似也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可见秦国公室宗族并没有左右政治的权力和势力。这样的事情对于看重宗法文化的中原诸夏各国来说,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自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开始,秦国也就开了重用外国专家的先河。接着又从戎得到了由余,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抢来了丕豹和公孙枝。后来,李斯跟秦王嬴政谈到秦穆公的这种用人政策时,极尽溢美之词,说这五个高人,都不是秦国土著,穆公大胆启用他们,结果就兼并了二十多个国家,称霸西戎。(9)当时在秦国,百里奚是国相,蹇叔是上大夫,丕豹、公孙枝、由余都是大夫。除了这五人之外,像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白乞丙都是秦国对外攻占的主要将领。这充分说明,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军政大权都由外来人才掌控着,而不是宗族公室。
秦国重视人才的思想,如果发生在后来的战国时代,那也没什么了不起。战国是一个弱肉强食、狼性生存的年代,诸侯国之间靠实力兼并侵吞,利害关系已经没有了丝毫的遮羞布来遮挡。各国为了不被别人灭掉,纷纷打破自己国内的贵族统治,求贤纳士,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但是在春秋时期,能够破除宗法传统,大胆利用外国专家的,却只有秦国一家。
秦国就是这样,无论是搞郡县制,还是管理人力资源,他总是快了一个节拍。到战国时期才在其他国家出现的东西,秦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套用马克思同志评价中国文化的一句话,其他诸侯国是正常的儿童,而秦国是早熟的儿童。早熟是成熟,但却没有经历必需的发育阶段。正是这种过早的成熟,让秦在战国时期鹤立鸡群,但也正是这种发育不良的成熟,为秦统一中国后旋即灭亡埋下了伏笔。
【注释】
(1)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駵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
(2)始秦夷狄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
(3)抱哺其子与公并倨。
(4)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5)夫妻同衣。
(6)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7)三年爰土易居。
(8)自左庶长皆将军也,所将庶人更卒,故以为名。
(9)此五子者,非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