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古代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印刷术交流

古代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印刷术交流

时间:2023-04-0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印刷术交流第八章 古代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印刷术交流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手抄本已无法满足社会需要。至宋代,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和相当的规模。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中国印刷术传入东亚、东南亚等国,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受中国书籍大量输入的影响,中国印刷术在13世纪中叶传入越南。

古代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印刷术交流

第八章 古代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印刷术交流

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手抄本已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社会上已经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我国劳动人民在印章和拓碑这两种方法的启发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之一。早在公元7世纪,中国就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来印刷各种书籍。至宋代,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和相当的规模。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活字印刷术在宋朝开始出现。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一书中,对北宋布衣毕升创造、使用泥活字印刷一事做了详细介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成。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宋代,雕版印刷技术使用更加普遍,“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苏轼《东坡集》卷三二《李氏山房藏书记》)。活字印刷术的使用,促进了学术繁荣。

中国印刷术传入东亚、东南亚等国,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www.guayunfan.com)一、印刷技术传入亚洲各国

1.印刷技术传入朝鲜半岛。

随着中外书籍的交流,大约在10世纪末中国的雕板印刷技术传入高丽。由于当时从中国输入的儒家经典和佛教经典不能满足当时高丽知识阶层的需求,高丽王朝开始采用中国的雕板印刷技术来翻译经史医等方面的书籍。为了满足其国内教育的需要,高丽王朝也曾经大量雕刻翻印中国的经史诸子文集、医学、地理、律算等方面的著作。如1042年,高丽王朝就曾刊印两《汉书》与《唐书》;1045年,高丽王朝又新刊《礼记正义》70本、《毛诗正义》40本;1058年,忠州牧也进新雕《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论》、《小儿巢氏病源》等书共99版。高丽在雕版上的最大举措,是三次雕刻《大藏经》。其中,第一次雕版于1011—1087年间;第二次系补充新近从中国及日本搜集的佛经,雕于1086—1101年间;第三次因前两版为蒙古军入侵所毁,遂在1236—1251年间又重新雕版。

其中不少在高丽翻印的中国书籍,又作为“礼品”被回赠到中国。早在五代的后周王朝,高丽光宗王就曾遣使送来《别序孝经》一卷、《越王孝经新义》八卷、《皇灵孝经》一卷、《孝经雌雄图》三卷;其后又曾经通过使节回赠《黄帝针经》、京氏《周易占》以及足本《说苑》等书。[1]宋朝方面闻知高丽王朝收藏有不少好书,也曾经向高丽王朝开列过“求书目录”。如1091年宋朝开列的“求书目录”中书籍就达128种共计4913卷,其中包括各类著作,如医药书就有:《古今录验方》、《张仲景方》、《黄帝针经》等;史学书籍有谢承《后汉书》、干宝《晋记》、魏澹《后魏书》等;文学类书籍有《扬雄集》、《班固集》、《司马相如集》、《诸葛亮集》、《曹植集》、《谢灵运集》等等。[2]

高丽印刷史上的大事,是经过60多年到1087年出齐6000余卷的《大藏经》。《大藏经》的问世,是佛教盛行,国内需求强烈,国家极其重视的结果。

高丽天太宗创始人义天主持佛教经书的印刷。义天于1085年赴宋,在宋逗留14个月,共收集佛教书籍数千卷,归国后于兴王寺设立教藏都监,出版佛教书籍1000余种。其收集的4000余卷佛教书籍,被称之为“义天的续藏”。这些书籍的特征和内容主要是对佛教经书的解释。遗憾的是,“义天的续藏”在13世纪被蒙古侵略军烧毁,现已失传。[3]

2.印刷技术传入日本。

宋代中国雕版书大批输入日本,对日本的印刷事业影响颇大。如北宋太宗时,中国的雕版印本《大藏经》(开宝敕版的初印本)等大部头书,由日本僧人奝然于986年乘坐中国商船带归,该书藏于京都法成寺。南宋商人刘文仲也携去《新唐书》、《新五代史》,赠送给日本左大臣藤原赖长。[4]

在印刷技术方面,室町时期的五山各禅寺竞相刊刻禅僧语录、诗文集、僧侣传记、儒学书籍等,在这些刻书事业中都有中国雕工参加。壬辰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大肆抢劫朝鲜文物,将朝鲜的铜活字带回日本,用以印刷各种书籍。如1593年敕版的古文《孝经》,1596年的《蒙求补注》以及1599年的“四书”,均使用朝鲜活字排版。不过,直到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印书的主流仍是雕版,或称为“整版”。[5]

3.中国印刷术传入越南。

自从北宋政府出版儒家经典及《大藏经》后,安南也屡次请求赐送这些印刷品,早在前黎朝时就向宋真宗求过《九经》及《大藏经》。李太祖在位时,又向宋真宗求《大藏经》及《道藏经》。李仁宗又求释藏。不到80年功夫,他们先后求去3部《大藏经》和1部《道藏经》。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越南陈圣宗派遣使臣陈克用向元朝求取《大藏经》。

由于受中国书籍大量输入的影响,中国印刷术在13世纪中叶传入越南。越南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印刷品,是陈朝元丰年间(1251—1258)木印的户口帖子。[6]此为中国印刷术在越南实用之滥觞。

15世纪中叶,越南开始刊印《五经》官定本。1435年,黎太宗刊《四书大全》版。

作为越南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内,同时也是刻书中心。顺化是旧阮京城。19世纪初叶,顺化取代河内,成为越南新的政治中心,因而刻书事业也随之发展。后黎探花梁如鹄(今越南长津县红蓼人)先后于1443年、1459年两次奉使赴明。他学习了中国人刻书的方法,回国后传授给乡人依样仿刻经史版本,刊行于世。同县柳幢人也学会此技术。越南500年来整个雕版之术都受梁如鹄的影响。越南的刻工们为了纪念梁如鹄的功绩,尊奉他为刻字行的祖师。19世纪中叶,越南向中国购买木活字一套,开始用活字版印书。后来又出现套版,套印彩色的年画。他们是中国年画的翻版,但充满南国情调,具有他们自己的风格。

4.中国印刷术输入菲律宾。

首先把中国印刷术介绍到菲律宾的是名叫龚容的华人,其教名为胡安·德·维拉,他印制了菲律宾的第一部书《基督教教义》(1593)。龚容和西班牙神父何塞一起创造了菲律宾第一部活版印刷机(1602)。[7]

5.印刷技术输入马来西亚。

在马来西亚,1815年,包括著名刻工梁阿发(梁发)在内的中国刻工数人,随当时在广州的英国牧师米怜前往马六甲,设立福音堂,用木板雕印汉文《圣经》,并出版米怜主编的汉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的印刷技术由此传入马来西亚。[8]

6.中国印刷技术传入南亚。

张秀民先生认为:1561年由葡萄牙传教士携带印刷机到印度西南部的果阿,过了两年印成第一本书。[9]

7.印刷术传入阿拉伯。

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可能在唐末就已通过新疆传播到阿拉伯人手中。蒙古人兴起后,加速了中国雕版印刷技术西传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由蒙古人在波斯所建立的伊利汗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94年,伊利汗乞合都(1291—1295年在位)为摆脱财政危机,曾仿效元朝雕版印刷纸币。尽管纸币由于遭受人们的强烈反对而在两个月后废止,但是波斯人却用雕版来印刷同样由中国人所发明的纸牌。到14世纪,印刷术伴随着纸牌从波斯传入欧洲。在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意大利、德国、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即开始用雕版来印刷纸牌。不久,欧洲人又用它来印制宗教图像,后来又发展到印刷书籍。[10]

公元1310年,波斯著名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拉希杜丁·法杜拉在《史集》一书中曾精确而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11]

二、活字技术的不断创新

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在13世纪初传入高丽。高丽印刷工人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地铸造成铜活字和铅活字。

朝鲜铜活字原来称为铸字。据记载,高丽人崔怡大约于1234年用铸造的金属活字印成《古今详定礼文》50卷28本(今仅存李奎报代写的序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本。[12]为了扭转图书依赖中国的局面,太宗李芳远于1403年设立铸字所,由李稷主持铸造了几十万个铜活字,以提高书籍的印刷速度和质量。在15世纪李朝铸造铜活字达到11次,16世纪又铸造3次。后来朝鲜的铜活字传入中国,我国也在15世纪末铸造了铜活字,但是由于纸墨的质量不如朝鲜,铜活字印本也远逊于李朝的印本。[13]

15世纪时,朝鲜开始用铅铸字,是世界上第一个铸铅字的国家。[14]1436年,世宗李祹又命世祖李柔书写《通鉴纲目》大字,书名《思政殿训义》,浇铸铅字,用以排出正文,小注则用甲寅年(1434)浇铸的铜活字,铅活字与铜活字混合排印。不久,朝鲜铅活字也传入中国沿海地区。成书于弘治、正德年间的陆深《金台纪闻》载云:“近日昆凌(常州)人用铜、铅为活字,视板印尤巧便。”

这则史料说明当时的常州除了用铜活字印书外,还采用了铅活字,可惜我们至今未见到其印本。[15]

结 语

中国古代的印刷技术从公元10世纪开始输入国外,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对文化交流起着促进作用。雕版印刷术通过新疆传播到阿拉伯人手中,再由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国家。

华侨在印刷技术对外传播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的印刷技术都是由华侨传入的。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一些国家通过战争的手段获取他国的科学技术。在侵略朝鲜的壬辰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大肆抢劫朝鲜文物,将朝鲜的铜活字带回日本,用以印刷日本本国的各种书籍。这种侵略行径理应受到谴责。我们认为,这是文化交流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将他国的科技成果据为己有,固不可取,但在客观上导致了科技的传播与发展。

活字印刷技术传播由中国到朝鲜,朝鲜人推陈出新,创造了新的铜活字、铅活字,大大推动了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比德国用金属活字和中国用铜活字都要早几个世纪。[16]

早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中国已有毕升的胶泥活字。毫无疑问,中国是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国家。高丽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高丽金属活字的发明,是中朝文化交流的结晶。

我们在称赞中国古代文明之时,也要肯定外来的文明。对朝鲜文明亦可作如是观。朝鲜民族是勤劳的,有智慧的,他们在学习别国的同时,也积极创造,勇于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朝鲜人民发明的金属活字,是朝鲜人民的伟大创造,对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时至今日,韩国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人发明的“专利”,因为韩国的一本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本,韩国人便声称自己是活字印刷术发明的祖先,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注释】

[1]陈尚胜:《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356页。

[2]《高丽史》卷十。

[3]杨通方:《源远流长的中朝文化交流》,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2页。

[4]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5]林延青、李梦芝等:《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536页。

[6]陈尚胜:《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359页。

[7]林延青、李梦芝:《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576页。

[8]林延青、李梦芝:《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576页。

[9]同上书,第581页。

[10]陈尚胜:《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1卷),第455页。

[11]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2页。

[12]陈尚胜:《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358—359页。另据高丽朝李奎报《东国李相国集》记载:1234—1241年间,高丽朝权臣崔瑀曾命用金属活字印刷崔允仪撰写的《古今详定礼文》50卷。

[13]陈梧桐:《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14]陈玉龙:《汉文化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15]陈梧桐:《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16]杨通方:《源远流长的中朝文化交流》,载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