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大成就,对改变农村传统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脱贫致富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速和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全区乡镇企业冲破以往仅限于社队集体兴办的局限,出现了乡、村、合作社、联合户和个体“五个轮子”一齐转的新局面。1979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980年以后,南岸区农民为了摆脱近郊区人多地少的羁绊,开始离土不离乡发展商品经济。有的购买车、船,从事运输;有的进城务工、经商、创办家庭手工业、兴办企业;有的从承包建筑施工到创办建筑企业。南岸区乡镇企业在广大农民急迫地想脱贫致富的期盼中,不断地从传统农副业中分离出来,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1983年,乡镇企业扩大自主权,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特别是联户办、个体办企业出现后,农村民办企业增加,竞争力度加大,管理体制也开始出现多种形式。1983年,开始在南坪皮鞋厂等部分乡镇集体企业中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由企业主管单位任命企业的厂长(经理),厂长(经理)对企业全面负责。次年推行到262家企业。由于这种责任制没有同经济利益挂钩,不利于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很快被新的责任制所取代。
为了推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领导,1984年,区委、区政府把原区社队企业管理局改为南岸区乡镇企业管理局。同年5月,在区委、区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中,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审批权限和区级财政、税务、农行、计划、物资、物价等部门如何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都作了明确的硬性规定。要求全区把立足点转到“扶持、引导、管理”乡镇企业的发展上来,组织动员一切可以支持乡镇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把南岸区乡镇企业搞上去;要抓住时机,放手发展,要围绕吃、穿、住、用、行五个方面做文章,乡、村、组、户、联户“五个轮子”一齐转;要整顿现有乡镇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文件下发后,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
1985年,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成功的启示,全区有168家乡、村集体企业先后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乡镇企业大多规模小,产品单一,承包责任制有利于保障各方的权益,得以广泛推行。当年5月,区委常委会议决定,改变区直接管理企业的传统作法,下放生产、经营、人事、奖惩等权,还权于企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自筹资金求发展。会后,区委在国家紧缩银根,银行贷款全面拉闸,乡镇企业发展困难,干部、群众情绪有所低落的情况下调整了工作指导思想,从以抓新项目为主转到抓现有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从以抓乡、村两级企业为主转到同时抓队、联户和个体企业的发展上来。当年,有乡镇企业2298个,固定资产原值3905万元,从业人员25429人,总产值9668万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3%,上交税金575万元,占区级财政收入的20%,实现利润903万元,职工个人平均年收入由1978年的366元,上升到705元,工业门类达30多个,产品100多种。
之后,区委、区政府继续坚持将乡镇企业工作重心放到抓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上,1988年,南坪乡成为南岸区第一个乡镇企业产值过亿元的乡。1989年,乡镇企业发展到3416个,固定资产原值8835万元,从业人员30620人,总产值达30784万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93%,上交税金2223万元,占区级财政收入的35%,实现利润2275万元。职工平均年收入增加到1207元。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区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