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日记作者和作品
宋初日记渐兴,与前代相较,有着明显发展。论篇幅,不乏长篇巨帙;论内容,记述生活,涉面广泛;论形式,已重视系年系月系日系时系气候的固定形式,具备日记本身的体制。无论从作品的质量或数量看来,都超轶前尘。周说:“元祐(1086—1099)诸公,皆有日记。凡榻前奏对语,及朝廷政事,所历官簿,一时人才贤否,书之惟详。向于吕大虬家,得曾文肃子宣日记数巨帙。虽私家交际,及婴儿疾病,治疗医药,纤悉靡遗。……后未见有此书。”(见《清波杂志》)
按元祐是宋哲宗年号,曾布是古文家曾巩之弟,据上称引,可知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辈出,曾长年累月,撰写日记,如路振、赵槩、司马光、王安石、曾布、赵抃等,或因循旧章,或坚持变法,各自将所见所闻所感,以及政治上的见地,均笔之于书。大之于朝廷政闻,小之于家庭琐屑,无不秉笔直书。如司马光、王安石、曾布等记,均因年代久远,多所散佚。幸赖李焘于《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摭引了一部分,惟经史家汰选,最具生活特色者均加删削,具付阙如。兹选述如下:
路振(957—1015)字子发,永州祁阳人。淳化进士。所作赋典雅,后为太宗所嘉,擢甲科。知滨州时,一日契丹至城下,主坚壁自守,数日契丹引去。景德中,任福建巡抚,会修两朝国史,以振为编修官。晚有集二十卷。
今存日记一种——《乘轺录》,系大中祥符元年(1015)任知制诰,受诏充契丹国主生辰使时所作。起是年十二月,止次年正月。按契丹于宋崇宁时,已改国号曰大辽;见宋使无常处,且皆不在中京。此记除记道途旅程外,揭载虎北口以南,咸汉唐故地,笔触其事特详,揆其目的,以备当时辽人归宋幽蓟舆地之考。(www.guayunfan.com)赵槩(995—1083)字叔平,虞城人。知洪州,筑堤治水有功,历官翰林学士、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谥康靖,著有《谏林》。《宋史·艺文志》著录仅存日记一卷,宋代学者陈振孙(号直斋,传录旧书至五万一千余卷)尚及见之。谓《赵康靖日记》一卷,“参政睢阳赵槩叔平所记(英宗)治平乙巳丙午(1065—1066)间在政府事”。(《直斋书录解题》卷七)
司马光(1019—1086)有多量日记,《宋史·艺文志》著录仅存三卷。陈振孙犹及见《温公日记》一卷,谓系司马光熙宁在朝所记。“凡朝廷政事,臣僚差除,及前后奏对,上所宣谕之语,以及闻见杂事,皆记之。起熙宁元年(1068)正月,至三年(1070)十月,出知永兴军而止。”(仍见《解题》卷七)周还探析日记内容来源,说“司马光记事及杂录,多得于宾客,或道路传闻,悉以为实,鲜不收载”。(《清波别志》卷下)
王安石(1021—1086)有巨帙日记,今散佚。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神宗时,任参知政事,旋拜相,积极推行新法。熙宁九年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曰文,追封舒王。有《临川集》。按其日记为数浩繁,宋时许多学者还亲见其书,惟称引卷数不一。
周《清波杂志》谓:“王荆公日录八十卷,毘陵张氏有全帙。顷曾借观,凡旧德大臣不附己者,皆遭诋毁;论法度有不便于民者,皆归于上。可以垂耀后世者,悉己有之。尽出其婿蔡卞诬罔,其详具载陈了斋莹中《四明尊尧集》。陈亦自谓岂敢以私意断其是非。更在后之君子审辨而已。故《神宗实录》,后亦多采日录中语增修。”
周《清波别志》:“闻王安石秉政日,凡所奏对论议,日有记录,皆安石手自书写,一时君臣咨诹反复之语。”
赵德麟《侯鲭录》卷三:“介甫熙宁初,首被选擢,得君之专,前古未有。罢政归金陵,作日录七十卷。”
意者初见荆公日录时,距熙宁初,为时约五十年,当属全帙。赵氏所见,或乃另一抄本。嗣后蔡京之子蔡鞗遇有货王安石日录者,欣然以绢十匹易之,事具《北狩行录》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十一史部八)
安石日记,今存《鄞县经历记》一种,仿《来南录》体,载《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五,是庆历七年(1047)十一月,赴鄞县安排东西十有四乡开渠浚川,谋作斗门于海滨等事,途历七山、八寺、一村、三江堰,于寥寥篇幅中,将此一月间生活起居、游览踪迹、工作进程,按日挨次地作出简单勾勒,堪与欧阳修《于役志》相媲美。
曾布(1036—1107)字子宣,南丰人。学于兄巩,同登第。以王安石荐,参加制定青苗等法。哲宗时,任同知枢密院事,深受异宠,卒谥文肃。事具《宋史·列传》。
子宣有巨帙日记,诗人周必大尝及见之,载《龙飞录》。陈振孙亦见曾氏日记两种:《绍圣甲戌日录》(1094)、《元符庚辰日录》(1100)各一卷。并在《直斋书录解题》中作出简介,谓“记在政府奏对施行,及宫禁朝廷事”。
曾氏尚有《曾公遗录八》,《永乐大典》所收。系哲宗绍兴二年乙亥(1095)任同知枢密院时所撰日记。此年日记,笔触多端,牵涉甚广。凡地方设置之兴废更迭,政治人物之臧否得失,宫廷内部之生活动态,政治集团之纷争多端,军事调动之内情本末,以及平日奏对问答,见闻所及,悉笔之无遗。
一如有关臧否人物。布为王安石所汲引,与章惇有权力冲突。往往褒王贬章,记与哲宗赵煦奏对曰:“上云安石诚近世之所未有。余曰:此非可与章惇、蔡卞同日而语。其孳孳于国事,寝食不忘,士人有一善可称,不问疏远识与不识,即日召用,诚近世所无也。”布斥章惇,兼及其党,竟詈惇门下士陈彦恭为鼠辈小人,罪在构造是非。布弟曾子开(肇)著《两掖集》,以列名元祐士大夫,而被降黜。布竭力辩解,谓肇曾得神宗眷宠,亲送至殿门。除舍人时,王岩叟力加阻挠,断非刘挚党羽。且称“肇之文词学识操行,皆非今日在朝臣可比”。
二如有关擢降议论。据日记,作者深受哲宗宠信,无论宫廷废立,兵将调遣,均备顾问;宫廷赐宴,赏锡数量,均异他人。奏对问答,评骘人物,特别是在升降问题上,辄左右哲宗决策。若推荐蒋之奇(曾诬劾欧阳修)、刘惟简平稳自守、忠心耿耿;批评韩忠彦“措置边事”毫无主见;陆佃(《陶山集》作者,不附王安石)文章拙劣,传笑中外。
他若自述政见,诸如对章惇讨伐西夏主张之异议。力持因旧城修葺澶州城,可收“功少速成”之效。鉴于保甲法废置已久,再加陕西河东连年兴筑城寨,大耗物力,认为宜“以渐推行”。信笔挥写,排日叙载,不失为北宋政治史料之一种。
综上转引,北宋时日记原来都是洋洋巨著,有待后人踪寻汇辑,或可汇存其什一。
北宋日记迄今传世者,一般说来,有些日记作者往往侧重在一个阶段、一个方面的生活。揆其内容,约可析为如下数类:
一是记贬谪生活。如欧阳修《于役志》。修(1008—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人。曾任参知政事。谥文忠。早岁支持范仲淹,要求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上疏指陈青苗法之弊。修始从尹洙游,治古文,与梅尧臣游,赋诗歌,一时所作名冠天下。论文主明道、致用,反对靡丽的文风,是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著有《丙午日记》稿,系英宗治平三年(1066)时所作,周祖父曾得其书,后已散佚。今存者仅《于役志》一卷,盖仁宗景祐三年丙子(1036)所撰。按此年范以言事贬往饶州以后,欧阳修亦谪贬夷陵(在湖北省宜昌市),《于役志》即是按日载录赴夷陵之行程,以及行前尹洙、余靖等饯别之情状。起五月九日,迄九月壬辰抵达湖北公安县而止。考永叔《与尹师鲁书》云:“临行,台吏催苛百端,始谋陆行,以大暑,又无马。乃沿汴绝淮,泛大江,凡五千里,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与此志合。比勘之下,日记内容较详,不啻替此文作了注脚。
又五月癸卯日记,笔触孙道滋弹琴,为欧阳修送行,堪与《送杨寘序》并读。所记临行前,和道滋等十余人,会饮共宿,及有关文娱活动,比序要详细得多。记云:
癸卯,君贶、公期、道滋先来,登祥源东园之亭。公期烹茶,道滋鼓琴,余与君贶奕。已而,君谟来,景纯、穆之、武平、源叔、仲辉、损之、寿昌、天休、道卿皆来会饮,君谟、景纯、穆之、寿昌遂留膳。明日,子野始来,君贶、公期、道滋复来,子野还家,馀皆留宿。君谟作诗,道滋击方响,穆之弹琴,秀才韩杰居河上,亦来会宿。
黄庭坚(1039—1100)字鲁直,号山谷,洪州分宁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其诗文超轶绝尘,善行草楷法,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称为苏门四学士。有《山谷集》。
徽宗崇宁四年(1105),山谷因与执政赵挺之有隙,被蔡京所排挤,贬往宜州(广西宜州市),撰《宜州乙酉家乘》。日记取《孟子·离娄》“晋之乘”之义,爰名家乘。凡是朋辈往还,书札互递,出入起居,饮食嗜好,无一不加载录,是其晚年生活实录,为后人写黄山谷交游考主要依据之一。
其时与山谷交往频密者,为欧阳襄、邵彦明、李元朴、郭全甫、袁安国、甘祖奭、冯才叔、秦禹钖等近二十人,擅鼓琴者,则为佃夫(欧阳襄之字),作《清江引》《贺若》《风入松》;又许子温弹《履霜》数章,作《霜钟晓角》(皆琴调名)。
据日记,山谷谪居宜州,蜀郡范寥来访,共移居南楼,联榻夜话,跬步不离,称莫逆之交。关于寥之为人如何,赖此略可考见。研究山谷晚年生活,此记颇具参考价值。
以下录日记数则,以供参证。
四年春,正月二日辛未,小雨。遣永州脚夫四人回,寄糟蟹虾鱼朐梨蠓子大烛草豆蔻蜡。……元明次公会食罢。步出小南门,西过龙水县,道遇崇宁道人文庆。
六日,乙亥。四山起云,而朝见日。大热,才裌衣,始迁书药入新居。
十七日丙戌,晴。从元明浴于小南门石桥上民家浴室。与敬时棋,敬时三北,太医朱激馈双鹅。
三月十五日壬子,晴。成都范寥来相访,好学之士也。
四月二十七日甲午,晴。市人始卖木等子,皮殷红,肉甘酸,生者微涩,核猥大而肉少。余归闻岭南木等子,即药中山茱萸也。
按宋明以来各家文集、笔记载及家乘者甚多。陆游《老学庵笔记》:“黄鲁直有日记,……至宜州犹不辍书。”费衮《梁谿漫志》:“范信中从维扬新刻山谷遗文中得家乘读之。”李日华《六砚斋笔记》:“黄鲁直有日记,……高宗得其真本,爱之,日置御前。”
至议论山谷在宜州行事者,其一为岳珂《桯史》曰:“山谷在宜州,尝大书《后汉书·范滂传》,字径数寸,笔势飘动,超出汉墨迳庭,意盖以悼党锢之为汉祸也。”
环绕家乘之传刻,说者纷纭,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清叶廷琯《吹网录》等各执一说,且为后人考析山谷谪居时的挚友究竟是谁,提供了若干资料。从而也可觇黄山谷日记之深远影响。
二是记出使生活。如徐兢《使高丽录》。兢(1092—1155)字明叔,和州历阳人。工绘山水人物,尤擅篆籀。史称其以文字书画驰名。徽宗宣和五年(1123),任国信史提辖官,随正使路允迪、副使傅墨卿出使高丽(朝鲜),撰《使高丽录》,是《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一部分,起二月十八日,止八月廿七日。撰者自记从明州(今宁波市)出发,到朝鲜一路上的经历以及和朝鲜使节酬酢情况。此一日记亦系记录十二世纪时中朝两国友好往来之重要资料。
撰者擅绘画,工于描述。如当时赴朝一行,旅途颠簸,艰苦备尝,一经点染,跃然于楮墨间。经定海县(记作昌国),越弱水,舟行海洋中,记云“惟见连波起伏,喷豗汹涌,舟楫振撼,舟中之人吐眩颠仆,不能自持十八九矣”。及过北海洋,更是艰难万状。记云:“方其舟之升在波上也,不觉有海,惟见天日明快。及降在洼中,仰望前后水势,其高蔽空,肠胃腾倒,喘息仅存,颠仆吐呕,粒食不下咽。其困卧于茵褥上者,必使四维隆起,当中如槽。”堪征距今八百六十多年前,中朝交通梗阻,际兹国际航运发达之日,返顾当时情况,简直不能想象于万一。
中朝友谊,源远流长,非山海所能阻隔。日记详载朝鲜迎接中国使者礼数之隆重,可资征信。如使者至群山岛抛泊,迎者频繁,仪仗全备。记云:“六舟来迓,载戈甲,鸣铙吹角为卫。别有小舟载绿袍吏,端笏揖于舟中,云群山岛注事也。”“舟既入岛,沿岸乘旗帜列植者百馀。”抵全州境,“全州守臣致书备酒礼,曲留使者。”入青州境,“岸次,迓卒旗帜,与群山岛不异。入夜,燃大火炬,脚煌照空,同接伴以书送使副三节。早食,使副牒接伴送国王先状(按即递与国王之外交通知文书),接伴遣采舫请使副上群山亭相见”。类似载录,多属中朝两国外交史料。
三是写科举制度。如赵抃《御试备官日记》,抃(1008—1084)字阅道,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衢江区)人。景祐初进士。官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号“铁面御史”。后任参知政事,因反对青苗法去位。有《赵清献集》,事具《宋史》。
仁宗嘉祐六年(1061),抃任右司谏时,著《御试备官日记》一卷,《学海类编》本。凡此次御试考题,考校所初考、覆考、详定、弥封诸官名单。覆考所录取五等标准。详定所点检、进士初考、进士覆考、点检、详定、对读诸官名单,作者均加胪列。其中记载“当时御试幕次,在集英殿之前,不复在殿后”一则,以及宋仁宗时考试机构及各种安排,根据作者亲身经历,排日纂录。不失为宋代科举史之重要文献。
四是记游日记。如张礼《游城南记》。礼字茂中,浙右(宋属浙西路)人。此记一卷,礼自为之注,陈眉公订正,明代刻本一册。
撰人于元祐元年(1086)游长安,季春戊申,偕陈明徵出京兆东南门,入圣容院,观荐福寺塔。南行至永乐坊,东南至慈恩寺,又转辗谒龙堂,至皇子陂,览韩郑郊居。复济潏水,访刘希古(舜才),过夏侯村,王(铣)白(圣均)二庄林泉。抵韦赵村,览牛僧孺郊居。登少陵原,诣张思道,经裴度旧居,考洞东行三四里,为裴度郊居林泉之胜。
按此记自订《凡例》自记自注,有纲有目。循唐李翱《来南录》例,简赅相似,翔实则又过之。夫宋去唐未远,而风景池亭,犹有存者,唐代词章家行踪,尚可考查。撰人秉笔缕述,历引唐诗人若杜牧之、元微之等诗篇,寻求唐代都邑旧址,及其变迁,藉以相互印证,堪资考古,不仅徒事记游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