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明朝万历援朝抗倭战争的起因

明朝万历援朝抗倭战争的起因

时间:2023-12-3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万历援朝抗倭战争的起因万历二十年,中、朝与日本之间爆发了一场国际战争,中国人称之为“援朝抗倭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是中国的朝贡国,中国有义务保护它的安全。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明朝投入数十万官军,历经七年,才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明代中日双方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中国沿海频繁受到倭寇的骚扰。市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统一日本后,试图恢复对明朝的贸易。

明朝万历援朝抗倭战争的起因

万历二十年(1592),中、朝与日本之间爆发了一场国际战争,中国人称之为“援朝抗倭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这场战争不在中国本土,爆发得很突然,完全出乎预料之外。日本战争狂人指挥凶恶的武士,气势汹汹地冲入朝鲜烧杀劫掠。朝鲜是中国的朝贡国,中国有义务保护它的安全。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明朝投入数十万官军,历经七年,才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中国为这场战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金钱,将张居正辉煌十年所积累的家底几乎耗尽,国力因此大衰。

这次中朝联合对抗日本的“三国演义”,来得那么突然,去得又那么匆匆,突出表现了日方统帅丰臣秀吉的个人野心和狂妄,不惜铤而走险以求一逞。

此前数十年,日本处于战火纷飞的动乱时期,频繁的战乱成就了不少军事人才,如织田信长、今川义元、武田胜赖等,但像丰臣秀吉这样的战争狂人却绝无仅有。丰臣秀吉之后诞生了德川幕府,它对外严格执行锁国令,日本对华对朝的官方往来落入低谷,锁国时间长达近三百年。这就更显得“文禄、庆长”之役孤零、突兀,平添出丰臣秀吉的个人特色。

这场战争的涉外背景比较复杂,需要从明朝建国之初的对日对朝三方关系说起。

先说中日关系。明代中日双方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中国沿海频繁受到倭寇的骚扰。但这充其量只属于民间的海匪,或者受到一些地方大名的支持,还不能上升到国家意志。朱元璋在称帝后不久,也曾派遣特使前往日本,要求日本像朝鲜等国一样,对明朝进行朝贡,但同时又恼于倭寇之患,发敕书于怀良亲王,进行警告和威胁。结果日本软硬不吃,明朝对日关系没有明显改善。

十多年后,胡惟庸案爆发,数万明朝官吏牵扯其中。朱元璋无中生有地将日本与胡惟庸案联系起来,硬说日本支持胡惟庸谋权篡位,由此可见两国关系的冷淡和敌视。即便如此,朱元璋在给子孙所写的《皇明祖训》中,仍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即明朝绝不主动挑起对日战争。

明初的日本,廉仓幕府已经崩溃,正处于南北朝的分裂时期,战争不断,无论是对华采取友好政策还是敌对政策,在市町幕府还没有实现全国统一前,都理不出个头绪。开展对华友好关系,与中国进行朝贡往来,还掌握在个别西部的豪族大姓手中,代表不了日本中央政府。

市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统一日本后,试图恢复对明朝的贸易。建文三年(1401),他派遣博多商人肥富和僧人祖阿为使臣,前往南京朝贡建文帝。虽然建文帝困于靖难之役,也没什么积极应对,但中日之间邦交的正常化总算又开始了。当然,对中国来说,朱元璋去世后,对日敌视的政策一步步缓解,而后来上台的明成祖朱棣更是热衷于广揽外国君主,积极推行他所需要的朝贡外交。这个时候的中日关系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潮。明成祖朱棣和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之后,中日关系虽然有过波折反复,时断时续,还不时受到倭寇问题的干扰,但从中日官方的朝贡往来而言,属于温和中偏向冷淡,远不如中朝之间关系火热。例如在宣德七年(1432),双方均认可的堪合贸易协定,仍规定日本保持十年对华朝贡一次,每次人员不得超过三百,船只不得超过三艘。www.guayunfan.com

相对于中日关系,明代的中朝关系则要密切得多。就在日本完成南北统一的1392年,高丽国大将李成桂废掉国王,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这个名字还是朱元璋圈定的,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氏王朝”。等到明成祖即位后,双方的往来更加密切。

这里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第一件事,继李成桂之位的李芳远,曾经和朱棣有过一面之缘,当时朱棣还是燕王,李芳远去南京朝贡路过北平,两人相见甚欢。等朱棣从建文帝手中夺得皇位,于永乐元年(1403)派遣使者,重新册封了朝鲜国王。之后李氏王朝遣世子入华朝贡,中方沿途的接送和护卫明显提高了规格,而明成祖赐给朝鲜贡使的物品也大为丰富。

第二件事,中国与朝鲜比邻而居,长期以来都没有一个稳定的国界。明朝之前的元代,曾经将铁骑踏入朝鲜版图,但之后元朝衰微,朝鲜陆续又夺回一些东北的地盘。明朝建国后,东北地区仍属忠于元朝的纳哈出控制,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纳哈出归降。这段时间内,无论明朝还是朝鲜,都希望在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扩张自己的势力。明朝的力量进入东北后,弱小的朝鲜变得敏感起来,担心朝鲜再遭重创。等到朱棣即位,他对蒙古采取进攻,对朝鲜采取友好的政策,划定了两国沿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中朝边界。实际上这是明成祖将辽、金、元以来,朝鲜半岛东北部的中国辖区领土让给了对方,是继唐玄宗、辽圣宗之后的第三次主动赐让领土。

再说朝日关系。在明代初期,朝日之间最严重的问题也是倭寇问题。“倭寇”这个词,就是先从朝鲜叫开的,然后才流传入中国。在北朝恭愍王在位的二十多年间,倭寇劫掠朝鲜一直有增无减,严重的时候京师甚至要戒严。等到辛禑执政以后,倭寇的入侵愈演愈烈,形势非常严峻,双方高层几经谈判交涉,都没有解决的办法。最后,朝鲜方面被迫采取强硬态度。1389年,朝鲜集中了上百艘战船,对倭寇的老巢对马岛进行了集中打击,取得大捷,焚毁倭寇战船三百余艘,摧毁了倭寇在对马岛的全部设施。

李氏王朝建立后,在三军体察使李从茂的率领下,朝鲜出动大小战船两百余艘,将士一万七千多人,于1419年第二次征伐对马岛。除了再次摧毁对马岛的军事设施外,还焚毁倭寇战船194艘,毙伤俘倭寇144名,取得了对倭作战的重要胜利。这一年也是永乐十七年,中国对倭寇的望海埚之战也取得大捷,歼敌2000人以上。因此可以说中朝两国几乎在相同的时间里,分别在不同的战场给予倭寇沉重的打击。从此骚扰中朝两国的倭患一度销声匿迹。1443年,朝日缔结《癸亥条约》,两国关系也步入正常化。由此可以看出,在明朝开国后的一段时间,中、日、朝三国都经历了国家和王朝的变故,有的经历了改朝换代,有的完成了国家统一,国家出现了一种向上的朝气。从三国相互的邦交来看,都必须接受中国朝贡贸易作为交往的基础,之前由倭寇造成的麻烦,在中朝的打击下也逐渐得到了缓解,而贸易和外交上的正常化又成为主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