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后故事详解
荷兰占据台湾与郑成功的筹划
在地理大发现、大航海运动的推动下,荷兰凭借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开始走向了海洋扩张。十七世纪初,荷兰人率领的船队第一次到达中国,提出通商和自由贸易的要求,结果自然是遭到明朝政府的拒绝。不过,这对于新来乍到的荷兰殖民者来说,只不过是一次试探性的外交照会,无非是要看一看中方的态度。荷兰人来到东亚,想打开中国的大门,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驱散葡萄牙人在中国的影响。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在这之前,荷兰人韦麻郎率领的船队,就急不可耐地向葡萄牙人发起进攻,展开了对澳门的军事争夺。结果大出他们的意料,葡方顽强抵抗,挫败了荷兰人的如意算盘。
请求中国开市的要求被拒绝,夺取澳门的如意算盘又落空,荷兰在东亚的发展将向哪里去?怎样才能从对华贸易中分得一杯羹?这些都是棘手的问题。恰巧在这个时候,福建海澄的商人李锦等,将荷兰人引上了澎湖岛,在这里开展了对闽浙等地的海上贸易。从此,荷兰殖民者迈出了侵占我国台湾的第一步。
明朝称荷兰为“红毛番”,中国的官员们只见过南欧的葡萄牙人,从没见过西欧的荷兰人。他们对荷兰人的红头发、蓝眼睛常有一丝讥讽,但又对荷兰人伟岸的身躯充满了羡慕,说他们的身材“颀伟倍常”。
福建巡抚徐学聚得到消息,说“红毛番”占据了澎湖,并和闽浙商人进行走私贸易,他心中对这些不速之客充满了疑虑和担忧,于是向万历皇帝递上一道奏折,要求对外驱逐,对内查办。
澎湖原来属于福建管辖,但后因兵力不足防守困难,就将驻守澎湖的军队撤了出来。现在,荷兰人除了做生意,殖民者的本性丝毫不改,不断骚扰福建沿海,情况越来越严重,而且在澎湖筑室耕田,久留不去。
天启四年(1624),福建巡抚南居易率领一支庞大的中国水师,打算围歼驻扎在澎湖的荷兰殖民者。荷兰人眼看不支,竖起了白旗,撤离到台湾。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但明朝军备废弛,既然澎湖都无法驻军,如何能控制得了整个台湾岛。当时的台湾处于明朝统治的空白地带。就这样,实际是在明朝政府的默许下,荷兰盘踞在台湾,开始了长达三十八年的荷据时代。
早在郑芝龙亦商亦寇的时代,他也和自己的同伙以台湾为老巢。接受明朝的招安之后,郑芝龙放弃了在台湾的练兵、囤粮基地,回迁到福建。不过,由于福建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时刻有爆发农民起义的可能。郑芝龙就和福建巡抚熊文灿商议,用自己的船迁福建饥民数万人到台湾屯田,屯田所得的税收归郑氏所有。每个移民发放银钱三两,三个人拥有一头耕牛,此外还有种子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地向台湾移民,台湾的汉人由此激增,土地得到了开发,生产水平有了很快的发展。也正是因为郑芝龙对台湾发展作出过贡献,才对郑成功后来收复台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写了一首很有名的《复台》诗,其中两句说:“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所谓的“先基”,当然是他的父亲郑芝龙给奠定的。
说到郑氏集团和荷兰殖民者的关系,并不总是对立和冲突,双方有很大的合作空间,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因此他们既存在争夺经济利益的一方面,同时又是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
郑芝龙父子打击荷兰在台的势力,压制荷兰在台发展,也是出于维护自己的海上贸易需求。例如崇祯六年(1633),荷兰派出八艘兵船围困厦门,击毁大量船只,其中包括郑氏的商船。这个时候郑芝龙已经归顺明朝,无论在社会影响上还是在实际利益上,都不能容忍荷兰殖民者如此嚣张。于是郑芝龙率兵反击,焚毁敌船五艘,俘获一艘,生擒荷兰官兵118名。而在几年前,双方还互相约定了为期三年的沿海贸易协定,要求双方船只彼此不得伤害。这种双方签了协定又撕毁,撕毁之后又签订的情况多次发生。不过就总的趋势来说,由于郑氏集团的海上势力越来越大,以至于荷兰殖民者渐渐不敢轻举妄动。
又过了几年,明亡清兴,郑成功奋起抗清。这个时候,在台湾的荷兰人两眼紧盯着大陆,非常关心爆发在大陆的军事冲突,尤其关心郑成功的军事动向。郑成功主要的力量就是庞大的船队,因为无法在内地立足,庞大的军费几乎都要依靠海上贸易获得,在争夺市场和运输权方面,加深了与荷兰殖民者的矛盾。
另外,荷兰一直担心郑成功是否计划进攻台湾,不断地从日本和内地刺探情报,希望获得确切的消息。为了加强战备,以防不测,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在1650年通过一项决议:热兰遮城堡即使在太平时期,守军也不得少于1200名。后来他们又得到消息,郑成功的部队很有可能与台湾的土著联合起来,或者台湾土著的起义能得到郑成功的援助,趁机推翻荷兰人的统治。在郑成功抗清顺利的时候,主要是忙于大陆事务,无法顾及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而抗清遭遇失败之后,荷兰人的这种担心终于得到了证实。
这个时候,郑成功也因为南京新败而忧心忡忡。如何解决损兵折将、士气低落的问题;金门、厦门地域狭小,如何解决战略回旋问题;如何扭转颓势,完成复明大业问题等,都严峻地摆在了郑成功的面前。要是他在南京一路获胜,没有遭遇惨败,那么兵锋所指,一定是在长江流域,所谓收复台湾肯定将会向后拖延。所以说,郑成功的抗清事业越是发展顺利,收复台湾的时间越要向后拖延。何况击败清军、颠覆清朝决非一日之功,等到能完成复明大业,再来光复台湾,也不知道会拖到何年何月。从郑成功收复台湾来看,说它是抗清失败的产物并不为过。也可以说,郑成功要从抗清失败中急于寻求解脱,在这个时候找到了台湾这个目标。
也正在这个时候,荷兰驻台湾总督揆一的翻译何斌偷逃出来,找到了郑成功。何斌在荷据台湾政府中,并不是一个光彩的人物。中国人说他侵占了主子的白银达二十万两,荷兰人说他数年来损公肥私,私自向赤嵌城(荷兰称普罗文查)附近海岸的船只以及在本地砍伐和贩卖木柴的人抽税,却从来没有交公过。荷方追查此事,何斌惧怕东窗事发,趁机逃出并找到了郑成功,献上如何进攻台湾的地图。
何斌曾经是郑芝龙的旧部,之前已经和郑成功有所往来。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忠于郑成功的。有了这样一个卧底来提建议,可谓正当其时。何斌说,此时攻占台湾有几个好处:第一是沃野千里,完全可以支撑起数万军士的粮饷问题;第二是位置便利,横绝大海,进可攻退可守;第三是台湾当地人受到荷兰殖民者的凌辱和压迫,一旦有官军解救,必定全力充当内援。
对郑成功来说,何斌的到来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为他下定决心光复台湾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不过绝不可认为有了何斌,才有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壮举。诚然,如果何斌不是找到了郑成功而是张煌言,同时献上进攻台湾的地图,或许何斌的这番心血根本得不到回报。但是,郑成功却力排众议,否定了诸将和张煌言等人的劝阻,这深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郑成功其实是个十分重视根据地建设和防护的统帅。顺治八年(1651),正当郑成功统兵远征至粤东,厦门防御力量薄弱的时候,清朝福建巡抚张学圣、总兵马得功等一度攻入厦门。郑氏集团被抢去了黄金九十余万,珠宝数百镒,米粟数十万斛,还有将士之财帛、百姓之钱谷,损失不可胜数。为此,郑成功还督斩了他的胞叔郑芝莞。这次大本营被袭击,对郑成功来说教训深刻,乃至顺治十一年(1654),李定国多次催促他到新会会师,共同与清军作战,郑成功却一直推脱。这里一方面可以认为,郑成功有地区割据、唯我独尊的独大意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新会距离郑成功的大本营遥远,而且他也很担心劳师远征,会再重蹈之前的覆辙。他派遣林察率偏师协同李定国,既可以敷衍友军的请求,又可以将主力摆在就近的泉、厦、漳、潮等地区,用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根据地。
但是南京失败之后,厦门等地成为清军进攻的靶子,郑军兵力不足、士气低落,固守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更不用说夺取其他地区的沿海市镇。当时的军事力量对比,郑军在水师方面依然占优,陆军损失很大。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的军事优势,并且遏制对方,是郑成功下一步军事行动必须要思考的问题。www.guayunfan.com
台湾海峡对水师力量薄弱的清军来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天堑。郑成功认为,台湾无论是进攻还是坚守,都具备了多重优势。他向部下解释说,台湾沃野千里,饷税数十万,造船制器,汉民鳞集,这些都是优点。虽然现在被“红毛番”窃取占据,但城中夷狄不过千人,攻之可唾手而得。所以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士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
但当时否定郑成功的声音似乎也掷地有声,概括起来有四点:第一,台湾从明朝以来一直没有开化,经济落后;第二,远在海中,是一个疾病流行之地;第三,荷军长期据守,战斗力很强,一旦交锋,损失过大;第四,远离了抗清主战场,分兵占据台湾,将会使光复明朝的宏业遥遥无期。
尤其是兵部侍郎张煌言,出于复兴明朝的坚定信念,写了洋洋洒洒的《上延平王书》,极力反对郑成功的“逃跑主义”。在张煌言看来,清正经历着顺治病亡、康熙新立的动荡时期。主少国疑,战略进攻正当其时,而且清南下,异族专政生灵涂炭,广大百姓翘首期盼王师,雪耻复仇。现在延平王郑成功却不思进取,舍本逐末,与荷兰争夺台湾,必将进退失据,噬脐莫及。
张煌言反对郑成功光复台湾,主要出于政治目的,郑成功手下的多员大将对此也议论不一。他们和张煌言的出发点不一样,但概括起来,主要是两种反对的意见:一是他们作为军人怯于同荷兰交战;二是他们作为闽籍的将士,对于远征台湾,有难别故土的眷恋之情。在这里不必低视普通将领胸无远志,他们的见解也都是符合各自的身份要求,只能说这些意见,更加衬托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长远眼光。
郑成功和张煌言不一样,他是务实的军事家,执掌庞大的海上力量,必须维护家族、部属以及所有复明力量最根本的利益,有了一次沉痛的失败,已经足够引起警觉了。从表面来看,是从大陆撤退了一大步,向台湾进军了一小步,但就对清作战的军事方略而言,是要发挥自己海军的最大优势,让出不利的陆地战区,将对手引向辽阔的海洋。
当然,诸将畏于同荷兰在海上作战也有一定道理。从荷兰接触明朝水师开始,中国就领教了荷兰新式武器的强大威力。史书上说:
当红毛番初到内地,海上官军从来不曾见过,而且状貌、服饰也和南洋诸岛不同,也不晓得他们的技能,就用平日所持火器在远距离进攻。他们也在自己的船上对攻,只见青烟一缕徐徐升起,因为距离远,也听不到声音,然后红毛番的船只扬帆而去。红毛番不用弓箭,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海上惊怖。
对于如此强大的对手,郑成功将如何交战?没有精心的备战,只靠人海战术,也许会像在南京城下一样,造成重大伤亡。
在南京新败不久,郑成功就开始着手准备光复台湾。顺治十六年(1659)底,他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攻占台湾,安顿将士家眷之事。次年(1660)正月,安南将军达素率领八旗兵数万人,水陆并进,进攻金、厦,试图一鼓作气彻底铲除郑成功在大陆的势力。郑成功率水师将不悉水战的清军打得丢盔卸甲。达素深恐追究其冒进的罪责而自杀,双方的战事暂时处于停顿状态。这次防御战郑军虽然获胜,但付出了较重的代价,对郑成功来说,心理负担尤其沉重。他更急于谋求光复台湾,以安稳后方。郑成功将备战的重点放在筹粮和修船方面。为了使大军能有充足的粮草供应,他先后派遣周全斌、马信等,所率各镇兵马北上南下。仅在顺治十七年(1660),郑成功就多次出兵筹粮,有时候还与民众爆发武装冲突,手段和抢粮无异。七月,他遣右武卫周全斌等率左右虎卫镇、后冲、中冲、正兵、奇兵等镇北征,略地取粮;八月,将奇兵调回至兴化,正兵调至福清一带继续筹粮筹款;十一月,又派遣周全斌南下至潮阳,攻破凤山寨,杀败潮州的援军,各船满载而归。
要横渡海峡作战,还必须有大量坚固的船只。同年底,郑成功先后三次下命令各镇修整船只,以备远征。至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出征前,船只修葺基本完备,能够保证将首批两万五千人运送至台湾作战。
郑成功为了收复台湾,对荷兰驻台殖民当局还进行了必要的伪装,试图松懈荷兰的警觉和备战。顺治十七年(1660),台湾一直处在风声鹤唳的谣言之中:国姓爷即将进攻台湾。这年九月,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出一支由司令燕·樊德朗率领的援助舰队到达台湾,共有12艘战船、600名士兵、1453名水手。不知什么原因,这支舰队的司令樊德朗和台湾殖民者产生了矛盾,樊德朗倾向于攻打澳门,而台湾行政长官揆一,还有评议会议员等一致要求舰队留下,以防随时可能到来的郑成功。
双方争执不下,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厦门,刺探郑成功对台湾的意图。使者到达厦门后,受到郑成功的热情接待,他一再显示出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亲善态度。郑成功表示目前的备战是针对清朝,恢复故国才是他终身的使命,绝对没有精力去针对一个荒芜小岛采取敌对行动。
也有一种可能,就是郑成功并没有瞒住樊德朗。樊德朗和评议会议员一样,都看出了郑成功进攻台湾已是箭在弦上。他之所以到处放言,表示郑成功进攻台湾是造谣,是他当时已经无兵可用。樊德朗的士兵由于水土不服,病倒了大半。所以他逢人便表现出一定要进攻澳门的急切心情。最后,樊德朗和评议会达成妥协,600名士兵留在台湾以加强防御,樊德朗率所有的军官以及其余人员离开。樊德朗进入公海后,便虚晃一枪回到了巴达维亚。就在樊德朗离开台湾两个月之后,郑成功的船队便从金门出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