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八年抗战史上,有一场发生在云南西部保山、德宏和怒江、临沧等地,且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直接接轨的血腥战斗,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滇西抗战。这场血战,以日本军队对东南亚和我国西南后方出海通道——缅甸和滇西的进攻为肇端,前后延续近三年时间。战争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从1942年3月至5月上旬为日军进攻时期。这期间,中国国民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组织10万远征军入缅抗日,但因缅英当局无心抗日,多次阻拦我军入缅,错失有利战机,加之远征军入缅后盟军高层相互猜忌,指挥混乱,让侵缅日军有机可乘,派奇兵长途奔袭,切断我方后路。致我10万抗日将士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不得不分路撤退回国或转往印度。声势浩大的援缅行动以失败告终,滇缅全境和滇西怒江以西大片国土相继沦入敌手。
从1942年5月中旬至1944年5月上旬为敌我相持阶段。这期间,我国政府为遏止日军进攻态势,保障西南后方安全,及时命令滇西守军炸毁滇缅公路惠通桥,阻敌于怒江之西,并紧急增派宋希濂所部第11集团军沿怒江天险设防,与侵滇日军形成隔江对峙局面。同时派部分兵力暗渡怒江,分路深入敌后的腾冲、龙陵及怒江、德宏等地,组织带领滇西沦陷区各族人民展开大面积的敌后游击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穿越崇山峻岭的滇缅公路
从1944年5月中旬至1945年 1月下旬为大反攻时期。这期间,我国政府为打破日军封锁,重开滇缅国际运输通道,抽调第11、第20集团军两支野战部队和相关的支援部队共20万人重组中国远征军,在著名爱国将领卫立煌的率领下分驻滇西大理、保山、临沧等地展开训练。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之后,于1944年5月利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逆转的有利时机,分左右(南北)两翼适时强渡怒江,向侵占滇西高黎贡山、松山、腾冲、龙陵、平达、芒市、畹町等地的日军第56师团等部数万人发起全面反攻。经过8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先后歼敌21000多人,于1945年1月2日收复国门畹町,1月27日在缅甸东北小镇芒友与从印度反攻缅北的中美驻印军胜利会师,取得了滇西抗战的最后胜利。
滇西抗战是我国八年抗战中最早向日寇发起反攻的重要战役,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反法西斯战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性战役之一。在这场血战中,尽管日寇始终奉行残酷烧杀和拼死抵抗政策,但我方军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自始至终与敌人展开了顽强不屈的血腥拼搏,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颂歌,留下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篇章。
一、西南后方 抗战血线
滇西即云南西部,主要地域包括今澜沧江以西的保山、德宏两州市及附近怒江、临沧的部分地方。这里东接大理可通昆明、成都,西邻缅甸可出印度洋,境内有怒山、高黎贡山和澜沧江、怒江、龙川江等高山大川纵贯南北,地形复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地区主要的边防门户和对外交往通道。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我国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大部分国土相继沦陷,东南出海通道遭到日军全面封锁,西南川、黔、滇三省成为全国抗战的主要大后方。为了打破日军封锁,继续保持与苏、美、英等西方盟国的地面联系,云南省主席龙云从全国抗战和云南地方发展的大局出发,在国民政府中央军委会的全力支持下,组织动员20多万云南各族民众,克服滇西地区山高谷深、瘴疠流行的恶劣环境,以牺牲3500多人的代价,仅用八个多月的时间就紧急抢修了连接我国西南后方与西方盟国的陆路交通线——滇缅公路。公路东起云南省城昆明,向西经楚雄、大理、保山,至德宏畹町,出境连接缅甸东北铁路终点腊戍,全长1146公里。公路通车后,中国政府组建滇缅公路运输处,在以陈嘉庚、梁金山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华侨的支持配合下,调集大批公私车辆,开通了自缅甸仰光海港至我国昆明的国际运输线,把西方盟国援助的大批武器、弹药、车辆、燃油等作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我国内地,有力支撑了前方军民的抗日斗争。
云南民众挥汗洒血修筑滇缅路
二、日军南侵 断我后路
滇缅国际运输线的开通和大批外援物资的输入,大大增强了我国军民的抗战实力,日军大本营为此深感不安。为了掐断我国这条至关重要的战争输血管,实现对中国战场的东西夹击和全面封锁,日寇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得手后,于1942年初派大军越过中南半岛,向我西南后方出海通道——缅甸发起大规模进攻。1942年2月,日本军队从泰国越境攻占缅南重镇大力其和缅甸首都仰光,中国政府根据中英双方签订的《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迅速动员由第5、第6、第66三个军组成的10万远征军于3月1日出国抗日。期间,我远征前锋第200师戴安澜部和新38师孙立人部,先后在缅南的同古、仁安羌等地与日军展开激战,重挫了敌人的进攻锐气。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负责缅甸防务的英印当局对中国军队入缅心存疑惧,一再贻误有利战机。加之远征军入缅后高层指挥机构政出多门,各部官兵无所适从,让侵缅日军有机可乘,从东线长途奔袭缅甸东北交通枢纽腊戍,切断我入缅远征军后路,致使战场局势急转直下,我10万抗日将士有心杀敌而无力回天,不得不从缅境小路分散溃退回国,或经缅北野人山辗转撤往印度。声势浩大的入缅远征行动以失败告终,缅甸全境在短期内被日军迅速占领。
1942年2月日军入侵缅甸,中国政府派10万远征军出国抗战
缅战失利,国门大开,日军先头部队乘虚而入,于1942 年5月3日攻入我国滇西边境门户——畹町,沿滇缅公路一路东侵,仅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就夺占了我怒江以西的德宏、龙陵、腾冲等大片国土。至此,开通仅三年的滇缅国际运输线又被切断,我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被迫进入了空前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
三、滇西沦陷 人民受难
缅甸被占,滇西沦陷,日本侵略者得志猖狂,肆意妄为。他们打着所谓“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旗号,利用手中的先进武器,在沦陷区烧杀抢掠,为所欲为,把我广大东南亚华侨和数十万滇西各族人民一步步推进了苦难的深渊。
1942年5月4日日军飞机轰炸保山城
在缅甸占领区,日军四处收买、操纵缅甸奸细检举告发,大肆搜捕虐杀或用暴力驱赶我广大旅缅华侨,致使无数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在滇西地区,日军或是用飞机大炮对我公路沿线城镇实施狂轰滥炸,或是组织“讨伐队”对我沦陷区民众进行疯狂扫荡,先后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血腥惨案:
1942年5月3日,日军快速部队从畹町入境,经遮放、芒市一路攻杀,于傍晚攻占龙陵县城,许多来不及逃离的当地老幼妇孺遭日军沿街扫射,当场有60余人遇难街头。
1942年5月4、5两日,日军在滇西各地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的同时,先后派100余架次战机对我滇西重镇保山城实施大规模轰炸,不仅当场炸死市内无辜民众近万人,炸毁公私房产3800余间,并由此引发霍乱、脑炎等烈性传染病大面积流行,致使素来人烟稠密的保山城乡尸横遍野、十室九空,在短短一个多月内就死亡五六万人。
1942年5月19日,日军从腾冲经界头翻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尾追我大批难侨妇孺和腾冲女中学生至怒江六库栗柴坝渡口,因渡船被毁,无路可逃,290余名无辜妇女惨遭奸淫屠杀,鲜血染红怒江数十里。
1942年11月3日,日军以搜查远征军游击队为名,对龙陵勐冒倒淌水山村实施包围突袭,村寨二十余户人家全被烧光,村民24人当场遭到日军奸淫屠杀。
…………
四、不甘奴役 奋起抗争
滇缅公路被截断,西南后方危急,紧要关头,我滇西守军奉命炸毁滇缅公路惠通桥,阻敌于怒江之西。云贵监察使李根源与驻滇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受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托,自昆明驰赴保山组织怒江防务,迅速调集第71军第36、第87、第88师等部沿江设防,并在金鸡村召开军民抗战动员大会,发表《告滇西父老书》,号召我边疆各族人民团结御敌、保卫乡土。从此,敌我双方重兵相加,隔江对峙达两年之久。这期间,我沦陷区人民不甘奴役,纷纷组织起来与日寇展开斗争。
地方游击队在滇西敌后与日军作战
在腾冲,以张问德、刘楚湘为代表的爱国人士先后组成临时县务委员会和腾冲抗日县政府,长期坚守腾北曲石、界头等地,组织民众配合远征军游击队开展敌后斗争,日寇的金钱诱惑或残酷扫荡均未动摇他们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龙陵、潞西一带,以朱家锡、常绍群为代表的热血青年,主动向省政府请缨组织龙潞区抗日游击支队,长期冒险深入敌后的平达、象达、木城、中山、勐戛、遮放和梁河大厂、陇川户撒等地展开斗争,两年中先后毙伤日伪军达800余人。
在腾冲、龙陵周边的潞江、登埂、南甸、干崖、陇川、遮放、勐板各土司辖地,活跃着数支以当地各族青年为骨干的民众自卫队。他们在当地土司、头人线光天、段绶、刀京版、赵宝忠、赵宝贤、许本和等人的支持带领下,经常据险伏击下乡抢掠的日军,使敌人损兵折将。
除此之外,在各地民间,还有众多爱国志士如腾冲勐连镇长杨绍贵、潞西救亡团长杨思敬、保山滇剧玉林班武生张辅廷、碗町公路段长余在海、龙陵黄草坝农妇赵押凤等,都以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与敌周旋,为加速侵滇日军的覆灭和滇西国土的光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驼峰航线” 支撑危局
滇缅公路被截断,外援物资供应中断,我国军民的抗日斗争陷入了空前困难的境地。为了支撑前方战局,经中美两国高层多番协商,美国盟军方面在史迪威将军的倡导和策划下,派出美国空军第十航空队与中国航空公司合力组建中美航空运输队,调配数百架中美运输机,从1942年5月下旬开始,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机场等地起飞,越过形似驼峰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不惜一切代价向我国战场运送作战物资。在之后两年多时间里,“驼峰航线”先后向我国昆明、成都、重庆等地输入抗战急需的各类武器、弹药、油料等作战物资70余万吨,有效缓解了国内战场物资紧缺的巨大压力。期间,由于航线沿途山高水险,气候环境十分恶劣,加之驻守缅北密支那等地的日军战斗机不时偷袭阻击,中美盟军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驼峰航线”运行的两年多时间里,先后毁坠损失各类大中型运输机达500余架,牺牲或失踪飞机驾驶人员1500多人。
中美航运飞机飞越驼峰航线
六、调集大军 策划再战
远征军入缅甸作战失败,日军一路奔袭夺占滇西,这犹如一柄毒剑刺入后背,严重削弱了我国军民的抗战实力。为了尽快扭转后路被截,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中国政府在组织动员滇西各族人民奋起抗敌的同时,于1943年4月决定重组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以陈诚上将为司令长官,调集原驻川、滇、黔各地的宋希濂11集团军所部第71军、第6军、第2军及霍揆彰20集团军所部第53军、第54军等野战部队16万人及相关的工兵、炮兵、通讯兵、运输兵和野战医院等支援部队4万多人,移驻滇西地区的大理、保山、怒江、临沧等地,相机组织大反攻。同年11 月,原国民党著名抗日将领卫立煌上将接替陈诚担任远征军司令长官之职。为了切实做好大反攻的各项准备工作,他一方面及时将长官部从滇中楚雄移至紧靠怒江前线的保山马王屯,以便就近了解掌握敌情和指挥调度部队;同时争取美国盟军总指挥史迪威将军支持,从印度等地调来大批有经验的美军教官,指导部队开展大规模的战前培训演练,秣马厉兵,准备再战。
远征军在保山开展训练
七、强渡怒江 穿插围敌
怒江史称“潞江”,位于滇西怒山与高黎贡山两条山脉之间,其地山形险峻,谷深水急,素有“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之称。 1942 年5月日军沿滇缅路侵入滇西,曾因我惠通桥守军断桥阻击,天险难逾而被迫放弃“东侵北扰”的计划。到了 1944 年,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逐步好转,我国驻滇远征军为策应中美驻印军对缅北密支那等地的反攻,于当年 5 月11 日开始,利用夜幕和雨季浓雾的掩护,从北起六库栗柴坝、南至施甸旧城罕拐渡约 200公里的战线上强渡怒江,分左右(南北)两翼向盘踞滇西两年多的日军第56师团等部数万人发起了全面反攻。其中,右(北)翼第 20 集团军两个军约 6 万人负责高黎贡山—腾冲方向的反攻任务,经过一个多月的分路突击,先后拔除了日军在高黎贡山各险峰要隘和龙川江沿岸各渡口通道上设置的多重外围防线,于7月上旬切断敌后的腾龙公路,分三路合围腾冲坝子,将侵腾日军主力148联队等部分别钳制在腾冲城及附近的宝峰山、飞凤山、来凤山等主要据点内;左(南)翼第11集团军三个军约 7万人负责松山—龙陵和平达—象达—芒市方向的反攻任务。经过一个多月的多路穿插作战,分别拔除了日军在滇缅公路沿线镇安、勐冒及南线中段象达一带设置的诸多阵地,于7月下旬将侵龙日军113联队、第56炮兵联队及146联队等主力分别压缩包围在松山、龙陵和南部平达三大要塞内。此次渡江作战,前后历时一个多月,我左右(南北)两翼大军经过大小30余次战斗,先后击毙各路日军1128人,实现了原定的穿插围敌目标。
1944年5月远征军在保山渡江反攻滇西
八、仰攻松山 打开通道
松山位于龙陵县腊勐乡境内,主峰海拔2067米,其地北接潞江坝和高黎贡山,西靠镇安街和龙陵县城,东临渊深万丈的怒江大峡谷,山形挺拔,地势险绝,素为滇缅公路出入滇西边境的咽喉要地,人称“东方直布罗陀”。1942年日军占领该山,曾派第56师团113联队3000余人长期驻扎防守,以山顶为中心,东至惠通桥峡谷、西至镇安大坝街,沿公路修筑了一个纵深达数十公里的强大防御体系,作为与我滇西守军隔江对峙的主要依托,并扬言“支那军队不死10万人,休想攻下松山”。1944年5月下旬,我左翼第11集团军渡江后,为尽快打开公路通道,派第71军主力从施甸攀枝花等地渡江,正面仰攻松山,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争夺,先后攻克了松山外围的惠通桥、腊勐街和竹子坡等处敌阵。之后,因部队伤亡太多,攻击能力大减,改由长官部直属第8军接替攻击任务。7月5日,第8军自腊勐街向上发起攻击,通过采用后方炮兵集中轰击软化敌阵,前方步兵波浪式冲锋推进策略,逐个攻克了松山外围的长岭岗、鹰墩山、滚龙坡等处敌阵,将松山守敌压缩在山顶子高地、狗头坡、马鞍山、马槽洼头及附近的黄土坡、大垭口、黄家水井、马鹿塘等不足4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内。8月初,我军集中两个师的兵力围攻山顶,但因主峰子高地上的日军两大主堡过于严密坚固,在多次使用飞机重炮集中轰击和组织敢死队冲锋爆破均不奏效的情况下,改用坑道作业,从距敌堡150米处的道人坪子开凿两条直达山顶的爆破坑道,填塞炸药120箱(3吨)。 8月20日上午9时,两道药室同时引爆,巨大的爆炸瞬间让敌堡化为碎片飞上云天。之后,我军居高临下,乘势向主峰后侧的黄土坡、黄家水井、大垭口、马鹿塘等敌阵发起全面攻击,又经过半个多月的反复激战,最终于9月7日完全收复松山。此役,敌113联队松山(腊勐)守备队1200余人据险死守,最终全员覆灭。我军仰面强攻,以牺牲7600余人的代价,打开了大反攻的前进通道。
1944年8月19日远征军爆破摧毁敌松山主峰巨堡
九、围攻腾冲 全歼日寇
腾冲史称腾越,地处古南方丝绸之路自大理、保山过怒江前往德宏、缅甸的交通要冲,早在明代初年王骥三征麓川时就筑有坚固的石头城池,号称“极边第一城”。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后,曾派第56师团第148联队3000余人长期驻守,利用该地外围的飞凤山、宝峰山、来凤山等有利地形和城区的坚固城墙构筑层层工事,使之与其西北的缅甸重镇密支那和其南面的公路枢纽龙陵构成三点一线的犄角之势。1944年7月初,远征军右翼第20集团军突破敌高黎贡山—龙川江防线后,曾分三路合围腾冲坝子并切断敌后的腾龙公路。7月中旬,远征军正面主力对敌外围发起攻势。经过半个多月的分头围攻,于7月下旬将从北、西、南三面拱卫腾冲城的日军飞凤山、宝峰山、来凤山等处据点全部攻破,将守敌148联队主力2000余人全部包围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腾冲城内。8月2日,远征军以4个师的兵力从四面发起攻城,通过飞机大炮轮番轰击和组织工兵掘壕爆破,于8月中旬将日军号称“固若金汤”的城墙防线全部攻破,远征军主力部队从被炸开的多处城墙缺口突入城内与敌巷战。又经过一个多月逐街逐巷乃至逐房逐院的血腥争夺,终于9月14日将敌星罗棋布于城区各个角落的上百座明碉暗堡全部拔除,收复了腾冲城。此役,远征军以优势兵力铁壁合围、四面强攻,日军退路断绝、困兽犹斗,血战结果,守敌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及继任太田正人大尉所属2000余人悉数被歼,无一漏网;远征军攻城死伤人数则达18000余人。激战之后的腾冲古城,街市尽毁,一片废墟。
1944年10月29日远征军反攻部队向龙陵发起总攻
十、三攻龙陵 夺回要塞
龙陵位于滇缅公路龙保段与腾龙支线分岔口,其地东过怒江可通保山,北过龙川江连接腾冲,南下南天门可控芒市平坝,自古以来就是滇西地区的交通咽喉和枢纽。1942年日军入侵龙陵后,曾利用该地四面环山,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修筑了一个连接城区与周边广林坡、老东坡、庙房坡、西山坡等四周高地的蛛网状防御体系,设第56师团前线指挥所于城内,作为松山、腾冲等前线部队的协调指挥和物资转运中心。1944年6月远征军左翼第11集团军强渡怒江后,抽调第71军和第6军各一部组成突击队,绕过松山正面,从东北的镇安、龙江和东南的勐冒等地直插龙陵县城。但因事前不明敌情,冒然发动进攻,攻击半途即遭日军主力拦腰截击,两个师的兵力损失过半,首次进攻逐告失败。7月下旬,松山、腾冲两大敌阵被围,远征军在扫除敌南翼象达防线的基础上,派两个军的兵力从东、北、南三面合围龙陵,但因日军分别从腾冲、芒市两端紧急抽调数千人增援,致使远征军攻击部队腹背受敌,死伤惨重,不得不分散撤出战斗,二次进攻又告失败。 9月中旬,围攻松山、腾冲的战役胜利结束,远征军南北两翼主力沿公路汇集龙陵,在经激战夺取龙陵四周高地并切断芒市至龙陵公路交通的基础上,10月29日,远征军集中10个师的强大兵力向龙陵城发起总攻,经过5天的反复激战,于11月3日将守敌大部击溃,夺回了龙陵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塞。此役为整个滇西反攻中规模最大的要塞争夺战。在长达4个多月的战斗中,我方先后投入10万以上的兵力,经过三次拉锯争夺,共计毙敌10640人,我方伤亡达28384人。
十一、涤荡芒畹 追歼残敌
芒市为滇西地区面积较大且出产较丰的平坝之一,也是滇缅公路在我国边境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1942年5月日军占领芒市后,曾利用该地地广物丰、交通便捷的条件,设第56师团司令部于芒市街,屯集大量军火物资,作为东出龙陵—松山,北占腾冲—高黎贡山的大本营。1942年7月,我第11集团军首攻龙陵期间,曾以南部侧翼第2军的部分兵力从平戛、象达一带向芒市坝子东北的中东、下东等地发动进攻,相继占领了可以控制芒龙交通并威胁芒市街的南天门、红岩山、桐果园、青树坡等制高点。11月初,围攻龙陵的战斗结束,我军主力沿公路大举南下,日军第56 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下令炸毁芒市街所有的粮秣物资囤积基地,仓皇向中缅边境的勐戛、遮放、畹町一带撤退。远征军在芒市稍事休整后,于当月22日分三路向南追击。经过一个多月的扫荡,先后拔除了日军在勐戛白羊山、遮放三台山、戛中虎尾山等地设置的防御阵地,于1945年元旦之际逼近畹町国门。1月3日,我中路主力第6军、第71军及左翼第2军、右翼第53军同时对畹町外围的黑勐龙、回龙山、黑山门等地发起攻势,经过反复争夺,于19日攻克畹町镇东北屏障黑山门垭口,次日攻入畹町镇及南面的缅甸九谷街。据守该两地的敌56师团残部5000余人大部被歼,仅有少数沿滇缅路向南溃退。1月27日,远征军各路追兵汇集缅境东北小镇芒友,与从印度反攻缅北的中美驻印军举行声势浩大的会师大会。至此,历时8个多月的滇西大反攻胜利结束,沦陷两年多的滇西边地终告恢复。
1945年1月19日远征军与驻印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
十二、军民同心 再建血线
中美盟军对滇西、缅北的胜利反攻,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实施东西夹击的阴谋,继续沟通了我国抗日战场与美英盟国的地面联系。为了充分利用外援物资加速国内正面战场的反攻进程,夺取全国抗战的最后胜利,早在1943年中美驻印军反攻缅北开始后,中美盟军即着手组织力量重建连接我国西南后方与西方盟国的陆路交通线。经过大批中美工程兵和数万滇印缅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美驻印军胜利会师的同时,这条新的国际交通线——中印公路(也称“史迪威公路”)也正式开通。公路西起印度东北铁路终点利多镇,中经缅北和滇西,东至云南省城昆明。具体又分南北两线:北线从利多至密支那后,向东南过伊洛瓦底江,经中缅边境猴桥进腾冲,转南至龙陵县城接滇缅公路再至昆明,全长1568公里;南线从利多至密支那后,转南沿原缅北公路经八莫转东至畹町接滇缅公路再到昆明,全长1732公里。公路贯通后,由中美两国共同组建的中美物资运输队于1945年1月20日开始向我国运送美援物资。此后8个月内,共出入汽车1万多辆次,运进各类抗战物资共5万余吨,有力促进了国内战场的大反攻。
1945年1月中印公路通车后,大批物资运输车从印度开往中国
在重建公路交通的同时,为解决国内燃料紧缺问题,中美双方还组织人力物力,沿公路架设了自印度加尔各答开始,经缅北和滇西,直达我国昆明的中印输油管,从1945年5月起向我国输送汽油。至当年10月抗战胜利止,共输送燃油10万余吨,满足了战争进程的需要。
十三、历史丰碑 永存人间
滇西抗战是我国八年抗战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重要战役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抗日战场最早向日寇发起反攻的转折性战役之一,战争从最初的失败到最终的胜利,经历了异常艰难曲折的过程。在这场事关国家存亡的生死决战中,中国远征军、美国盟军、爱国华侨和滇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颂歌。他们的精神和业绩,赢得了包括各党派团体、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广泛爱戴和尊敬。从战争结束到现在70多年间,尽管历经世事沧桑,但这种诚挚的感情却始终如一。长期以来不间断的各种祭悼和纪念活动、大批矗立于天地之间的各类纪念碑塔、大量连续出版的各种学术著作及各类文艺作品,无一不是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情的再现。回顾历史,昭示未来,我们深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广大抗日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浇铸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必将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我们今天致力振兴中华,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伟大力量。
沿中印公路延伸的中印输油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