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位于龙陵县怒江西岸的腊勐乡境内,以山上盛产松树而得名。其地东临怒江大峡谷与施甸、隆阳相望,西接镇安与龙陵县城相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南方丝绸之路南线从保山出发,经施甸过怒江前往龙陵、芒市乃至缅甸的交通咽喉和天险要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政府组织抢修的滇缅公路从施甸过惠通桥西上松山,在悬崖峭壁间蜿蜒数十公里,高差悬殊,地势险绝,人称“东方直布罗陀”。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日军乘势侵入我国滇西边地,在遭中国军队惠通桥守军断桥阻击后,乃以前锋第113联队主力长期盘踞松山,利用天险地形修筑大量坚固工事与我隔江对峙,并扬言“中国军队不死10万人,休想攻下松山”。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动滇西大反攻,左翼第11集团军渡江后,派主力部队沿公路向西推进,在这里遇到日军的拼死顽抗。我第71军、第8军数万将士在美国盟军空军、炮兵强大火力的支援下,经过3个多月的血战,历经大战十次,小战上百次,以牺牲7600余人的惨重代价,最终于9月7日夺回了松山这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枢纽。
松山战场远景(东面)
松山抗日战场,以海拔2020米的松山主峰为中心,沿滇缅公路呈纵深分布。战场范围主要包括:松山前沿的腊勐街及周围战场、松山主峰战场、松山右翼鹰墩山战场、松山左翼狗头坡—马鞍山—黄土坡—马鹿塘战场和松山后侧的大垭口战场、滚龙坡战场等,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虽经战后数十年的历史变迁,至今仍有大量遗址遗迹得以较好地保存,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进程,为我们今天全面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丑恶本质,展现中国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一、腊勐街及周围战地遗址遗迹
腊勐街为腊勐乡政府所在地,位于松山主峰与怒江惠通桥之间的半坡高地上,素为保(山)龙(陵)古道和滇缅公路过怒江后的主要食宿站点。1942年5月日军占领松山后,曾在这里驻扎重兵,在街内设有腊勐军政班本部和前线指挥所等机构,并在周围的董别山、大尖山、竹子坡、三眼井和滇缅公路沿线的温古坪子、回头湾等地构筑大量工事,作为与中国远征军隔江对峙的前沿阵地。1944年5月滇西大反攻开始后,远征军第71军新28师等部奉命从惠通桥渡江沿公路攻击松山,经过半个多月的强攻,击破敌人沿路设置的层层障碍,于6月下旬占领腊勐街及周围的竹子坡、温古坪子、回头弯、鹰墩山等地,夺得了反攻松山的基本立足点。嗣因兵力损失太大,长官部于7月初改派直属第8军接替攻击任务,以此为基础,展开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松山攻击战。历经数十年变迁,目前该区域尚存的遗迹主要有六处:
(一)日军前沿监视哨阵地。该遗址包括日军左监视哨和右监视哨两处,分别位于腊勐街左前侧尖山村的大尖山和右前侧大滚塘村的董别山上。两山均为松山山麓拔地而起的独立山峰,地势险峻、视界开阔,可分别对山下的怒江惠通桥河谷和对面江东的远征军孩婆山、大山头阵地实施全天候监视。其中,大尖山海拔1435米,现存日军观察哨掩体4个和马匹掩蔽部1座;董别山海拔1481米,现存日军兵舍1座、观察哨掩体5个及交通壕一段。
腊勐董别山日军前沿监视哨阵地
腊勐温古坪子日军重机枪阵地
回头弯日军广射界防空掩体
(二)日军公路沿线控制阵地。该阵地主要包括日军为控制腊勐前沿公路交通而设置的平山阵地和涡卷阵地两处。其中,平山阵地位于腊勐街西北老滇缅公路k76处的温古坪子上,地势西高东低,为宽平的半坡台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海拔1480米,可对从东南向西北绕山而过的公路通道实施俯射控制。山上现存日军主堡1座、环形战壕1条(长250米)、大型掩蔽部1座、坦克掩蔽部1座、机枪射击掩体4个、步枪射击掩体和散兵坑19个。涡卷阵地位于平山阵地西北老滇缅公路k78处的回头弯小山上,山为圆锥形,海拔1540米,公路从东北转西南,像旋涡一样绕山而上,故称“涡卷阵地”。现存遗迹主要有日军环形战壕1条(长215米)、小型兵舍3座、中型掩蔽部1座、广射界防空射击掩体2座、机枪射击掩体3个,步枪射击掩体和散兵坑22个。由于反攻中没有发生过激烈争夺,以上两处阵地遗迹基本保存完好。
(三)竹子坡日军外围侧翼阵地遗址。该遗址位于腊勐街西南边的竹子坡山梁上,山顶海拔2136米,较松山主峰稍高。这里北对鹰墩山、东俯腊勐街,山高坡陡,地势险要。1942年5月日军占领松山后,曾在山上修筑阵地工事,称“原口山阵地”,作为对腊勐街及南边的董瓮等地实施俯射控制的外围侧防阵地。1944年6月远征军第71军反攻松山期间,以新28师主力攻击该山,几经争夺后于当年6月中旬将其占领,改称“5600高地”。之后,移交第8军作为前沿指挥所和协攻松山主峰的山炮阵地。经实地调查,现存遗迹主要有:位于山梁东部的日军环形战壕1条(长400米)、地堡3座、半地穴式兵舍1座、广射界防空掩体1座、机步枪射击掩体10个。此外,还有第8军反攻松山的山炮阵地多处。
(四)远征军第8军司令部旧址。该旧址位于腊勐街东约1.5公里的大滚塘自然村内。这里北靠董别山、西南为腊勐街山梁屏障,地形十分隐蔽。1944年7月初第8军接替第71军攻击任务后,将军部从江东移至此地就近指挥。期间,军长何绍周住张建生宅,参谋部住张自发宅。其中,张建生宅始建于抗战前夕,土木结构瓦房,有房屋一正两厢共八格,占地0.6亩。据房主介绍,当年何军长住正房楼上,警卫住楼下,厢房主要做指挥部办公室;张自发宅始建于清末民国初,为一完整的四合院,土木结构,占地约1亩。房主讲,当年参谋部人员主要住两厢,正房为作战室,前厅为伙房。以上两宅目前基本保存完好。
腊勐大滚塘远征军第八军军部旧址
(五)远征军第103师师部旧址。该旧址位于腊勐街腊勐村委员会内。初为当地富户郭自清私宅,解放后没收作为村队公房。房屋始建于清末民国初,原为四进三院,现存三进两院,均为土木结构瓦房,占地约2亩。1944年6月第71军反攻收复腊勐后,曾将其用作临时驻地。之后,移交第8军第103师作为师部驻地。期间,师长熊绶春曾在此指挥所属各团对日军松山大垭口和滚龙坡敌阵地发动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反复攻击,为夺取松山战役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腊勐远征军战地医院旧址。该类旧址目前已知有两处,一为轻伤员包扎所、一为重伤员包扎所,均第8军反攻松山期间所设。其中,轻伤员包扎所位于腊勐老街子杨姓人家私宅,原建筑为清末修建,两进一院布局,占地170平方米。解放后因故被拆,基址上现有后人所立“战地医院遗址”碑1座;重伤员包扎所位于腊勐西边寨,原为当地富户郭自清私宅,修建于清末民国初,有房屋一正两厢,占地约2亩,解放后被没收作为腊勐小学校址,现基本保存完好。
二、鹰墩山战场遗址
鹰墩山战场遗址位于腊勐街以西5公里松山主峰南侧的鹰墩山山梁上。山顶海拔1987米,系因过去曾有人筑墩诱捕兀鹰而得名。其地东控腊勐街、南对竹子坡、西连大垭口和滚龙坡,为松山主峰的主要右翼屏障和腊勐街与大垭口之间的主要联系通道。1942年5月日军占领松山后,以山顶为依托,自上而下沿山梁修筑了上松林、何家山与安家山脚、小营盘、西边寨后山脚等四层阶梯状的防护阵地,以对松山主峰右翼和腊勐至大垭口古道实施有效控制。1942年6月第71军占领腊勐街后,以此为起点向松山敌阵发动攻击。经过半个多月的仰面强攻,于当月下旬将日军所设防线大部攻破,占领了鹰墩山。之后,因兵力损失太大,改由第8军接替作为反攻松山主峰和大垭口的主要前沿和基地。山上现存战场遗迹主要有以下五处:
(一)西边寨后山日军阵地。该阵地位于腊勐街西边寨后山小营盘台地上。这里与腊勐老街子隔洼相对,距离不到1公里,是日军控制腊勐街西上鹰墩山的第一道防线。1944年6月下旬新28师从腊勐街向上反攻时,以端末作业方式将其攻克。战地范围约600平方米,现存横向分布的日军战壕1条(长360米)和机枪射击掩体3个,纵向分布的远征军反攻端末作业坑16个。
(二)小营盘日军阵地。该阵地位于腊勐街西边寨后山小营盘山顶上,海拔1946米,面积约150平方米,是日军控制腊勐街西上鹰墩山阵地的第二道防线。1944年6月下旬为远征军新28师攻破。现存日军修建的藏兵洞1个(深6米)、机枪射击掩体1个。
鹰墩山头日军战壕
(三)安家坡脚日军阵地。该阵地位于腊勐小营盘山后大湾子自然村北侧一个独立的小山上,当地称“安家坡脚”,山顶海拔1877米,为日军控制腊勐街西上鹰墩山的第三道防线的左翼阵地。1944年6月下旬为远征军新28师攻破。山上现存日军环型战壕1条(长65米),上附机枪射击掩体2个、步枪射击掩体6个。
鹰墩山日军联排人员隐蔽崖口
(四)何家梁子日军阵地。该阵地位于腊勐小营盘山后大湾子自然村右侧一条纵长的小山梁上,当地称“何家梁子”,山梁海拔1935米,为日军控制腊勐街西上鹰墩山的第三道防线的右翼阵地。1944年6月下旬为远征军新28师攻破。现存遗迹有:日军圆形地堡1座、环形战壕1条、射击掩体33个及远征军反攻作战壕数段。
(五)鹰墩山顶战场遗址。该遗址位于腊勐大湾子自然村西后侧的鹰墩山顶上,当地称“安家坡头”,日军称“上松林阵地”。山顶海拔1987米,地势开阔,射界良好,是日军松山主阵地的右翼防护阵地,也是防守鹰墩山、控制腊勐上山古道的主要阵地。1944年6月远征军新28师占领安家山脚一线后,集中主力向该地发动进攻,因敌阵严密坚固,经飞机大炮集中轰击和组织敢死队反复冲锋攻击,才于当月下旬将其占领。之后,交由第8军接替作为北攻大松山主堡、西插大垭口的主要前进基地和前线指挥所。现存遗迹主要有:山顶日军主堡2座、纵横战壕3条(长1536米)、带射击位掩蔽部一组8个、盖沟式机枪掩体3个、石砌观察哨所1座。另有远征军占领该山后设立的指挥所掩蔽部2座、马蹄形机枪掩体1座、射击掩体60个、半地穴式兵舍2座、防空洞2个及进攻壕数段。
(六)烧人坡日军车队驻地旧址。该旧址位于鹰墩山山顶西侧的烧人坡垭口上,海拔1922米。垭口为地势平缓的不规则靠椅型,东北靠鹰墩山、西南临腊勐大弯子、西北俯大垭口。1942年日军占领该地后,利用其开阔的地形设置“里山阵地”,除筑有部分防护阵地外,主要作为辎重部队驻地,并修筑运输车道,经桤木寨至大垭口与滇缅公路相接。1944年7月中国远征军反攻收复鹰墩山顶后,顺势将该敌阵收复,为日后进攻大垭口日军腹地打开了通道。现存遗迹主要有:当年日军修建的上山公路一段(长约700米)、依山挖凿的半地穴式车库2组共38个、半地穴式兵舍2座、大型掩蔽部2座及交通壕1条(长70米)。
烧人坡日军汽车掩蔽部
三、松山主峰战场遗址
松山主峰战场遗址位于松山主峰子高地及周围的红帽坡、道人山坪子、核桃洼梁子一带,日军称“关山阵地”,中国远征军称“子高地”。这里东临怒江大峡谷,西控大垭口山洼,南临鹰墩山,北接官坟坡和狗头坡。山梁高峻挺拔,地势险要,是整个松山区域的制高点和核心地带。1942年5月日军占领松山后,利用该地的有利地形,在山顶用汽油桶、圆木、钢板加土石三层叠压,构筑成南北两个坚固无比的大型堡垒,作为防守松山的主阵地。并在四周的红帽坡、道人坪子等地构筑多道纵横交错的战壕掩体,形成一个蛛网状的强大防御体系。1944年7月中国远征军第8军接替第71军占领鹰墩山后,集中荣誉第1师和第82师主力对该地发起攻击。血战近月,分别将道人坪子和红帽坡敌阵攻破。之后围攻主峰巨堡,在飞机大炮集中轰击和组织敢死队反复冲锋攻击均不奏效的情况下,改用坑道作业方式,从山前150米的道人坪子向上开挖两条隧道直达敌堡之下,填塞TNT炸药120箱(3吨)才将其爆破摧毁,并与疯狂反扑的日军反复肉搏,于8月22日最终占领该山,为日后横扫周边敌阵,夺取整个松山战役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争夺激烈,战后的松山主峰战场给后人留下了大量触目惊心的血战遗迹。
子高地远征军爆破坑道
(一)子高地战场遗址。该遗址位于松山主峰大脑子上,顶部山形呈馒头状,面积1800平方米,海拔2020米,日军以守堡军官关升二中尉的姓取名“关山阵地”,中国远征军反攻时称“子高地”,为敌我双方争夺松山战区控制权的核心战场所在地。由于反复鏖战、争夺激烈,山头四周弹痕累累,遗迹遍布。最明显的遗迹主要有:山顶棱线上的日军环形战壕1条,长90米;位于山顶西面日军地堡入口一个,残高0.8米;位于东面山下道人坪子后侧的日军防空洞3个,洞深约3米;位于山顶东侧的日军主堡爆破落坑2个,直径30~45米、深15米;位于山梁东面的远征军爆破坑道4条,各长100余米,分别从山下的道人坪子左右两边向上延伸,至山顶棱线下交汇进入日军地堡下,沿壕可见多处避弹坑;位于山梁东南斜坡上的远征军进攻壕两条,分别从南、北两边相对斜上,在棱线下交汇形成进攻通道。
(二)道人坪子战场遗址。该遗址位于松山主峰东下侧的一处高山台地上,因早年有道士在此结庐修炼而得名。台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海拔1988米。1942年日军占领松山后,曾将其用作主峰前沿的瞭望阵地和日常训练场所,主要控制腊勐街西北三眼井经老鼠坟上松山主峰的山间通道。1944年7月第8军进攻松山主峰前,以端末作业方式将其攻占,并以此为立足点对主峰及红帽坡敌阵实施强攻,为保障进攻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存遗迹主要有两组:一组位于台地边缘,为日军修建的环形战壕,总长约70米,战壕前有作战掩体10余个;一组位于台地下侧的老鼠坟陡坡上,为远征军反攻的前进阵地,有跳跃前进的端末作业坑60余个、转拐前进的端末作业壕55米、仰射掩体3个和防空洞1个。此外,在台地北端还有1条通往红帽坡的斜上进攻壕,长60米,沿壕可见多个可供仰射的单兵掩体。
红帽坡日军战壕
红帽坡脚日军掩蔽部
(三)红帽坡战场遗址。该遗址位于子高地北侧的红帽坡山梁上,海拔2003米。山梁自子高地左侧往北延伸,西北临马槽洼与官坟坡、狗头坡相对,东北下通核桃洼梁子,面积约4500平方米。1942年5月日军占领松山后,以主峰巨堡为基点,自南向北沿山梁修建了三纵三横如蛛网般交错的战壕和大量射击掩体、掩蔽部等工事,作为主峰巨堡的护卫阵地。1944年7月第8军攻击主峰时,在此与日军展开了空前惨烈的反复争夺,经过半个多月的昼夜激战,反复肉搏,于8月初将其占领,为此后爆破主峰敌堡创造了条件。如今在整个山梁上都可看到当年敌我双方血腥争夺的大量遗迹。除密集的大小弹坑外,明显的遗迹主要包括:位于山梁中前部横纵交错的日军战壕6条(总长800余米)及射击掩体近百个;位于战壕后侧的弹药储备室4座和大小掩蔽部10余座;位于山梁东侧的远征军进攻壕2条(总长120余米)及仰射掩体数十个。此外,在山脚凹地还有当年日军的生活居住区1处,可见遗迹有半地穴式兵舍10余座(大小不一)、普通房基遗址7座、地下掩蔽部4座。
核桃洼梁子远征军迫击炮阵地
(四)核桃洼梁子日军阵地。该阵地位于主峰战场的东北侧,是红帽坡梁子的自然转弯延伸部分,因西北临核桃洼而得名。山顶海拔1988米,面积4000余平方米。地势南高北低,是日军为控制松山前沿滇缅公路三眼井段而布设的主要阵地。1944年8月远征军反攻松山时,因其位置偏下,乃调整进攻方向,从红帽坡脚跳过该地直接对其西后侧的日军左翼音部山阵地展开攻击。因未经大规模争夺战,该阵地基本保存完好。可见遗迹主要有:位于山梁上部的日军地堡1座;位于山梁棱线上的日军战壕2条(长200余米)及射击掩体22个;位于山梁南面山洼中与红帽坡脚日军生活区连为一体的半地穴式兵舍10余座、大炮炮位2座。此外,还有远征军进攻红帽坡时的“品”字形迫击炮掩体2组。
四、狗头坡—马鞍山战场遗址
狗头坡—马鞍山战场遗址位于松山主峰战场遗址以北的官坟坡、狗头坡、马鞍山和马槽洼头一带山梁上,地形为一片起伏错落的山梁高地。这里东临怒江河谷、北接黄土坡山梁、西控大垭口凹地,是与鹰墩山对应的松山主峰的左翼屏障,可对从腊勐街西北核桃洼直上松山的山路通道实施控制。1942年5月日军占领松山后,曾利用该地的有利形势,沿山梁修筑了大量既能独立作战,又可相互支援的战壕工事,作为松山主峰的左翼防守阵地,并以初守军官音部中尉的姓命名为“音部山阵地”。 1944年7月第8军攻击松山主峰期间,屡屡遭到该区域日军的多方交叉侧射,造成我方士兵严重伤亡。为解除威胁,乃分派第82师主力绕过主峰对这一区域的日军阵地发动攻击,经过半个多月的激烈争夺。于8月下旬将日军所设的辰、巳、午、未四大阵地全部攻破,为日后全力攻夺主峰敌阵并向北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存遗迹主要有四处:
(一)马槽洼头战场遗址。该遗址位于松山主峰北侧的马槽洼头缓坡上,海拔1984米,为松山主峰与左翼官坟坡、狗头坡之间的过渡连接地带。1944年8月上旬中国远征军围攻松山主峰期间,为有效地解除日军左翼阵地的侧射威胁,派第82师主力从红帽坡绕过右下侧的核桃洼敌阵夺占该地,并以此为通道,及时对敌左翼的日军音部山阵地发动攻击,使其南北不能相顾,大大加快了收复松山主峰的进程。坡上现存遗迹主要有:纵贯山梁的日军主战壕1条(76米)并附射击掩体3个、半地穴式兵舍2座、大型掩蔽部1座、散兵坑6个。
(二)官坟坡战场遗址。该遗址位于松山主峰战场北侧,因山上埋葬有清代潞江土司而得名。该阵地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山头组成,最高海拔2003米,为松山日军炮兵指挥官及后来的守备队长金光惠次郎的指挥部所在地。 1944年7月下旬远征军第82师攻夺马槽洼头后,迅速向北发展,经多次激战后将官坟坡守敌击溃,为日后继续向西向北推进奠定了基础。现存遗迹主要有两组:一组在后端的官坟坡头,有日军地堡1座、环型战壕1条(长255米)、防空洞3个、射击掩体6个、散兵坑5个、半地穴式兵舍4座、马匹掩蔽部1座;一组在官坟坡尾,有日军地堡2座、炮兵观察哨位1个、马蹄形藏兵洞3个。
狗头坡日军地堡
(三)狗头坡战场遗址。狗头坡因山形似昂起的狗头而得名。位于松山“子”高地西北侧,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山头。山梁为南北走向,长100余米、宽30余米,面积约3000平方米,海拔高程2006米,较松山主峰稍低。1942年日军占领该山后,在连接主峰的南部山脚和北端山上修建了3个主堡和环绕山梁的多道战壕工事,与前面的官坟坡一起,作为松山主峰阵地的左侧翼阵地之一。1944年7月中国远征军围攻松山日军主阵地时,多次遭到该地日军的协防侧射,造成严重伤亡。为解除威胁,乃分派第82师主力绕过主峰对该山实施强攻,几经血战,于8月中旬将其最终攻克。现存遗迹主要有两组:一组位于北部山头,有被炸塌的日军大型地堡2座、地穴式掩蔽部1座、环形战壕2条(长100余米)和射击掩体10余个、反斜面马蹄形藏兵洞7个及向西北连接马鞍山的交通壕一段;一组位于南端坡脚马槽洼边,有日军地堡1座、战壕1条(长30余米)附射击掩体3个、地下掩蔽部1座。
狗头坡日军藏兵洞
(四)马鞍山战场遗址。该遗址位于狗头坡山梁北端。地形为南北相连的两个山头,形如马鞍,故名马鞍山。山梁南北长100余米,东西宽30余米,海拔2005米。这里南接狗头坡,北连黄土坡山梁、东临核桃洼、西控黄家水井和大垭口,是日军松山左翼音部山主阵地之一。1944年8月远征军第82师主力围攻狗头坡、官坟坡期间,同时派部分兵力对该山实施攻击,经反复血战,于8月中旬将其攻克,最终截断了敌主峰阵地与北翼黄土坡阵地之间的联系。由于争夺激烈,山上弹坑密布,工事残破。现存遗迹主要有:位于南北两个山头上的日军地堡2座及连接环绕两山的战壕2条共160米;位于战壕外沿的日军射击掩体10余个;位于山梁西侧斜坡上的反斜面藏兵洞8个。
马鞍山日军地堡
马鞍山日军藏兵洞之一
五、黄土坡战场遗址
黄土坡战场遗址位于松山主峰以北2公里的黄土坡一带山梁上。山梁南高北低,纵长800米、横宽100米。南连马鞍山和核桃洼,东、北、西三面俯控远处的潞江坝和山下松山村一带的滇缅公路通道。1942年5月日军占领松山后,曾在该地山顶的核桃洼头和下延的箐门口、松山村后山等地修筑大小五处阵地,对远处潞江坝至松山古道及松山村一带绕山而上的滇缅公路实施俯射控制,统称“西山阵地”。1944年8月中国远征军第8军82师等部攻破松山左翼的音部山阵地后,以主力自南而北对该山实施攻击,经过十余天的反复激战,于9月3日将退守该地的敌酋金光少佐及所部200余人大部消灭,为下一步彻底扫荡山下大寨—马鹿塘等处残敌打开了大门。历经战后多年的自然和人为损坏,目前可见遗迹主要有以下三处:
(一)核桃洼头战场遗址。该遗址位于松山主峰以北约1.5公里处的黄土坡山顶上。山头呈馒头形,面积约2000平方米,海拔1979米。这里南接马鞍山,东临核桃洼,是日军黄土坡阵地的制高点,称“阿图阵地”。1944年8月中国远征军第82师攻占松山左翼的日军马鞍山阵地后,直接移师对该地发动攻击。因敌阵过于严密坚固,几经血战,反复搏杀,于8月下旬将其攻克,拉开了扫荡黄土坡敌阵的序幕。由于争夺惨烈,山上敌阵多被彻底摧毁,弹痕累累。现存遗迹主要有:位于山顶东前端的日军大型子母堡1组2座;位于西南角的大型掩蔽部1座;位于山梁绫线的环形战壕1条(长90米)附带射击掩体10余个。另有从山顶向北延伸至其他几处敌阵的交通壕1条(长约500米)。
(二)日军联络阵地遗址。该阵地位于黄土坡中段一个缓坡平台上。台地面积200余平方米,海拔1951米。该阵地为日军核桃洼头和箐门口两个主阵地之间的联络阵地,远征军称“4号阵地”。现存遗迹主要有:马蹄形藏兵洞1个、小型掩蔽部5座、射击掩体5个、散兵坑3个。另外还有联系前后两个主阵地的交通战壕一段约300余米。
(三)箐门口战场遗址。箐门口位于核桃洼头以北500米黄土坡下段一凸起的高山台地上,当地又叫“丘人坪子”。台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海拔1895米。这里地势高亢,视野开阔。远可瞰潞江坝至怒江东岸施甸太平麻柳河一带,近可控滇缅公路大垭口至三眼井约15公里范围,日军称“西山阵地”,远征军称“3号阵地”。1944年8月,原位于官坟坡的日军松山守备队指挥部被远征军攻破后,敌酋金光惠次郎少佐退守该地作垂死抵抗。8月下旬,远征军第82师从核桃洼头分两路对该地发起攻击,金光少佐率余部死战不退被击毙,阵地于9月2日最终陷落。现存主要遗迹有:环绕台地上下两侧的日军环形战壕2条(长200余米)及射击掩体20余个;位于战壕终端的小型掩蔽部4座和马蹄形藏兵洞两组共4个;位于台地右下侧筛头洼的日军半地穴式兵舍3座;位于台地左右两侧山梁上的日军炮兵掩体2座,一为圆形,一为长方形。
黄土坡箐门口日军地堡
黄土坡箐门口日军兵舍
黄土坡箐门口日军藏兵洞
六、滚龙坡战场遗址
滚龙坡位于松山主峰西南4公里处,因其地形像一条滚动的巨龙而得名。山势为西南—东北走向,纵长约3公里、横宽100余米。山顶海拔2052米,较松山主峰稍高。滇缅公路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山梁,东下大垭口可通松山、西下八0八可通镇安,南、北两面分别为大垭口村所属小栗色、核桃洼、大漆树等自然村,山势陡峻、易守难攻。1942年5月日军占领松山后,利用该地的有利地形,在山梁中前端修建了“本道” “山崎台”和“侧方”等多组防守阵地,作为松山主阵地的后援通道和战场支撑。同时在山上开街设市,建立军政班、伪区公所等机构,对附近村寨实施控制。1944年6月,中国远征军第71军占领腊勐后,曾派第87师一部迂回西南的竹子坡、长岭岗向该山发动进攻,但因敌阵过于严密,多次攻击均遭失败。7月初,第8军接替攻击任务后,派第103师和第82师一部再兴攻击,在远征军怒江东岸重炮和竹子坡山炮的全力支援下,历经四次大规模的波浪式冲锋攻击,反复争夺,于当年8月2日将守敌全部消灭,截断了松山敌阵的后援和归路,为日后实施对敌围歼打下了基础。由于争战激烈加之战后长期开垦耕种,战场破坏情况较为严重,现可找到的遗迹主要有以下几处:
(一)长岭岗战场遗址。该战场位于滚龙坡南侧山下的长岭岗村后的三个坡山梁上,素为长岭岗等地北上滚龙坡的通道之一。1942年日军在占领松山后,将其作为滚龙坡后方主阵地的南翼警戒阵地派兵驻守。1944年6月远征军第71军新28师从竹子坡迂回攻击滚龙坡时,以端末作业方式将其占领。之后,移交第8军第103师作为向上攻击的起点。现存遗迹主要有:位于三山主峰上的远征军战壕一段及山炮炮位1个;位于次高峰上的日军环形战壕一段(长50米)及半地穴式兵舍和地下掩蔽部各1座。此外还有远征军仰攻的端末作业坑10余个。
(二)滚龙坡山梁主战场遗址。该战场位于滚弄坡山梁中前部滇缅公路两侧的瞭望塔一带山梁上。1942年日军占领该地后,利用山梁上大小5个山头构筑五处既可独立作战,又可相互联络支撑的严密工事,作为固守滚龙坡的主要据点,并以地处公路主线的位置命名“本道阵地”。 远征军反攻时称“甲、乙、丙、丁、戊”阵地。1944年7月第103师及第82师一部从长岭岗等地绕攻滚龙坡,在这里与日军展开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激战,在后方炮兵的重点支持下,经过四次大规模的冲锋肉搏,于7月底将敌阵全部荡平,夺得了滚龙坡的控制权。现存遗迹主要有:位于“甲”阵地的日军兵舍1座、炮台1个; 位于“丙”阵地的日军地堡1座、掩蔽部1座及食堂基址1处;位于“丁”阵地的日军半地穴式兵舍3座、坦克掩蔽部1座、炮台2座;位于“戊”阵地的日军炮台1座。
(三)胡家坡日军侧方阵地遗址。该阵地位于滚龙坡东南山腰高压线塔所在的胡家坡山包上,海拔1908米。这里西靠滚龙坡、南临长岭岗、东控腊勐上大垭口古道。1942年日军占领松山后,在这里构筑工事,命名“侧方阵地”,作为滚龙坡阵地的侧翼。远征军反攻时称为“庚”阵地。1944年7月第103师从长岭岗反攻滚龙坡时,派兵强力仰攻将其占领,作为日后夹击山顶敌阵的立足点。现存遗迹主要有:位于山头的日军堡垒2座、射击掩体3个、半地穴式兵舍1座、防空洞4个;另外还有远征军反攻时的端末作业壕80米。
(四)日军山崎台阵地遗址。该阵地位于滚龙坡东前端一凸起的山坡高台上,范围1000余平方米,前方正对松山主峰,地势高亢,具有良好的观察射击视野。1942年5月日军占领滚龙坡后,将其设为100毫米野炮兵阵地,作为松山主阵地的主要后援支撑点,并以驻军第56炮兵联队长山崎周一郎的姓命名为“山崎台阵地”。 远征军反攻时称“己”阵地。1944年7月第103师和第82师一部反攻收复日军本道阵地后,以优势兵力从西南两面对该地实施夹击,于8月3日最终摧毁了日军的这个主要炮兵支撑点。现存遗迹主要有:位于山头的日军子母堡5座和大炮掩蔽部2座;位于棱线上的日军环形战壕2条(总长118米)及射击掩体若干;位于山顶后侧的日军半地穴式兵舍1座。
滚龙坡脚长岭岗日军阵地
(五)松山日军军政班旧址。该旧址位于滚龙坡山顶西北侧的核桃箐村内,原为杨明友住宅,由正房和北厢房组成,南边是厨房,占地约180平方米。1944年日军占领松山后,将其强占为松山军政班驻地。据老人回忆,当时的军政班长称“座田太君”,平时来往的日本人很多,常住办公的有5人。军政班成立后,还网络部分当地人组建伪区公所、维持会等组织协助开展殖民统治。1944年7月中国远征军反攻收复滚龙坡后,军政班随之瓦解,房屋被原房主卖给杨富强户使用至今。现旧址周围尚存当年日军修筑的部分地堡、掩蔽部及射击掩体等遗迹。
(六)喂鸡水“日本街”遗址。该遗址位于滚龙坡山梁西段小栗色、核桃箐、猪食洼三寨交界处的喂鸡水洼地上。据调查,松山一带的集市交易战前都在大垭口进行。1942年日军占领松山后,大垭口被列为军事禁区,禁止当地民众随便出入。为了维持部队的生活需求,日军于1943年初由松山军政班出面在喂鸡水开设“日本街”,以干鱼、盐巴、大米向当地群众换取蔬菜、柴火、马草等需用物品。有时,日军还在街天当众枪杀抓来的远征军便衣队以恐吓群众。战后,集市重回大垭口,街址被改为耕地。现存遗迹仅有位于街南公路边的日军掩蔽部和防空洞各1座。
七、大垭口及周围战地遗迹
大垭口位于滚龙坡与松山主峰之间的垭口北侧洼地上,海拔1853米,现为大垭口村委会所在地,辖附近的大漆树、蚂蟥水、核桃箐、小栗色和桤木寨、黄家水井等村寨。垭口地势南高北低,东南侧垭口下为腊勐街西上大垭口的古道,东北面则有滇缅公路自下而上绕山穿洼而来。两条路在村前垭口上相交后往西上滚龙坡前往镇安和龙陵,素为松山地区的交通咽喉和人口聚集地。1942年5月日军占领松山后,当地村民多数弃家逃难,日军将这一带设为军事禁区,以数公里的铁丝网将其与松山主阵地连为一体,作为驻守松山的指挥调度中心、后勤保障基地和人员物资转运枢纽。先后在大垭口街及周边村寨设有兵营、医院、军马场、修车厂、铁器厂、发电站、供水站及饮食基地等众多设施。1944年8月第8军第103师和荣誉第1师一部从鹰墩山和滚龙坡两端对大垭口实施东西夹击,历经近一个月的反复争夺,于9月初将日军重点设防的桤木寨原113联队指挥部阵地、黄家水井卫生队阵地、海螺洼头小股阵地及滚龙坡脚的纪念碑阵地、后山阵地全部攻破,收复了大垭口。历经战后70年的历史变迁,现存战地遗迹主要有以下14处:
大垭口战地远景
(一)日军113联队指挥部遗址。该遗址位于大垭口村东约500米的桤木寨杨家大田洼地上。洼地为南北走向,分上下两台,东西两边为山梁夹峙,总长120米,宽约50米,地势开阔平缓,是大垭口公路至松山主峰的必经之地。1942年5月日军占领松山后,在此设113联队指挥部,作为整个松山战场的指挥调度中心。据知情者回忆,当时洼地上台是日军指挥部的驻地,东边公路上方是驻军营房,下台为部队训练场。洼地两边山上还有防空洞、供水池、垃圾场及厕所等设施。1944年8月远征军反攻收复松山时,这些设施多被战火摧毁。之后又陆续因耕种而被破坏。目前所能看到的仅有位于洼地东侧的日军供水池和部分防空洞洞口等遗迹。
(二)大漆树日军后勤基地遗迹。该遗迹位于大垭口村以西2公里的大漆树和蚂蟥水自然村内。村子南靠滚龙坡山梁、北临勐梅河谷,周围森林密布,气候温和,水源充足。1942年日军占领松山后,将其设为生活后勤基地,强征当地民工数十人组成后勤服务队,分种菜、发豆芽、烧酒、看牛、杀牛、做饭等7个组为其开展后勤服务,直到 1944年8月中国远征军反攻收复大垭口时才最终结束。现存遗迹主要有:位于蚂蟥水右侧大油柿树下的日军杀牛场旧址一处;位于大漆树村口的日军圆柱形发豆芽石缸1只。
杨家大田日军防空洞
(三)大谷场日军“崖”阵地遗址。该遗址位于大垭口村西4公里的大水平社和大漆树社后山台地上。台地分上下两台:上台叫大谷场,下台叫小梁子。当年日军在此修筑阵地,主要是看管在大漆树和蚂蟥水村从事后勤供给的民夫,并防止地方游击队和远征军便衣队从勐梅河方向前来扰袭大垭口。现存遗迹有:上台大谷场日军地堡3座及连接战壕一段长(50米);小梁子日军战壕一段长(30米)附带射击掩体2个、地下掩蔽部2座、兵舍遗址1处。
(四)纪念碑战场遗址。该遗址位于大垭口西南侧的滇缅公路纪念碑小山上。这里西靠滚龙坡山梁,东控大垭口南侧腊勐上山古道,山顶原有1938年立的腾冲县修筑滇缅公路纪念碑一座。1942年5月日军占领松山后,在纪念碑前修筑战壕工事,将其作为大垭口基地的侧防阵地之一。1944年8月远征军第103师攻破滚龙坡敌阵后,从西、南两面对该山实施夹击,经激战将守敌击溃,夺得了围攻大垭口的第一个前进阵地。战后,纪念碑因故被拆。现可看到的遗迹主要有:山顶被炸塌的日军地堡1座、环形战壕一段(长20米)附带射击掩体2个、散兵坑4个。
(五)日军后山阵地遗址。该遗址位于大垭口西后侧滚龙坡脚的老鸦窝(今道班房)山梁上。这里地控大垭口后山公路通道,是当年日军松山供水系统的主要抽水泵站所在地。为确保安全,日军以泵站为中心,沿山梁修建多处防战工事,依所处方位将其命名为“后方阵地”。1944年8月初远征军第103师攻克滚龙坡后,自上而下围攻大垭口,几经激战将其占领,既切断了日军的供水系统,也为下一步夺占大垭口日军基地打开了缺口。现存遗迹主要有:位于坡头的日军地堡1座及环形战壕2条(总长200米);位于坡头后侧的地下掩蔽部2座和尚存洞口的藏兵洞4个。
(六)海螺洼头日军阵地遗址。该遗址位于大垭口村东北侧海螺洼头山坡上。这里地处大垭口街尾,素为滇缅公路出入大垭口的主要通道。1942年日军占领大垭口后,沿山梁修筑了大量军用设施,依地形将其命名为“小股阵地”,作为大垭口基地的出入要塞。1944年8月底远征军攻克大垭口后,该阵地随之崩溃。现存遗迹主要有:位于山梁前端的日军战壕2条(总长230米)、作战掩体4个;位于半坡上的日军半地穴式兵舍1座、物资仓库1座和马匹掩蔽部3座;位于山脚洼地边的伤员包扎所1处、防空洞2个及完整散兵坑1个。
日军小股阵地散兵坑
(七)日军汽车修理厂遗址。该遗址位于大垭口街尾海螺洼头缓坡上,当地称空心红木树坪子。1942年5月日军占领大垭口后,曾从后方招来技工在此从事军车修理。1944年8月远征军反攻大垭口时修理厂被战火摧毁。现存遗迹主要有:修理厂房基1座(面积150平方米)、修车台1座、半地穴式车辆掩蔽部3座。另据村民杨忠明介绍,他早年在这里开挖耕地时,曾挖到过汽车零部件和修理工具等物品,其中的日军小车保险杆至今尚在。
(八)日军供水系统遗迹。松山日军供水系统修建于1943年。起点为大垭口以西的大漆树山洼,向东经大垭口老街子至桤木寨松山日军司令部营区止,全长约3公里。输水线用钢管架设,因水源位置低于松山,日军将汽车发动机改装后用作抽水的动力,先将水分三级提升至地势较高的大垭口道班位置,再将其分压到大垭口和桤木寨。1944年8月中国远征军攻击大垭口,输水管被炮弹摧毁。之后,原有的7个混凝土水池也部分遭到损坏,现尚存5个。具体包括:位于大漆树山洼的水源蓄水池1个,容量为1.5立方米;位于蚂蟥水的沉沙池和净水池各1个,容量均为36立方米;位于净水池上方的抽水池1个,容量为31立方米;位于大垭口老街子西侧的供水池1个,容量为31立方米;位于桤木寨的供水池1个,容量为25立方米。
大垭口日军蓄水池
(九)黄家水井日军战地医院旧址。该战地医院位于松山后侧的大垭口黄家水井自然村内,系占用村民杨金满户私宅而建。宅院依地形坐东向西,占地150平方米,原为一正两厢土木结构瓦屋,现南厢已毁,仅存正房和北厢。据房主介绍,该宅系其祖辈于民国初年修建,1942年5月日军占领松山后,将其强占用作战地医院,长期有113联队卫生队30余人驻扎接待伤病员。期间,为便于躲避战火,曾在院后土坎上开挖防空洞5个,并在正房堂屋后侧凿墙设门以方便出入。1944年8月中国远征军反攻黄家水井,在院医护人员和伤员持枪顽抗,被全部消灭。现房屋虽经局部维修,但正房内当年日军凿墙开门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
(十)松山日军慰安所遗址。该遗址位于大垭口村东南边垭口凹地上,占地300余平方米。1942年5月日军占领松山后,为了解决军人的性需求,分别从日本本土和朝鲜、中国台湾招来 “慰安妇”30余人供官兵淫乐,并不时与腾冲、龙陵等地的慰安妇进行轮流交换。1944年9月中国远征军反攻收复松山时,“慰安妇”部分被日军枪杀,部分被中美盟军俘虏。所址原有简易房两排30余间,现已全部被毁并开垦成农田,仅右侧山脚有两个防空洞尚存。
(十一)日军发电厂遗址。该遗址位于大垭口供销社东侧的水塘上方一带。据日本品野实在《中日拉孟决战揭秘——异国的鬼》中记述,松山日军发电厂是由机电工程师出身的冈崎正尚大尉用汽车发动机改装建成的。电厂建成后,日军松山上的七十多处阵地和营房用上了电灯。又据村民杨忠明介绍,前些年供销社挖水塘时,曾发现过一个很深的山洞,当年日军的发电厂可能就设在洞内。他家在水塘边挖地时,曾挖到过保险管和线圈等物,保险管两头和线圈都是用铜做的。
(十二)日军皮鞋厂遗址。该遗址位于大垭口海螺洼头老滇缅公路上侧的田地上。据老人讲,当年日本兵穿的都是翻毛皮鞋。日军占领松山期间,曾利用原来修滇缅公路时留下的工棚,从后方招来鞋工为部队制作和修补皮鞋。又据地主人杨忠明介绍,他家早年在这里开地时,曾挖到过整盒整盒的鞋钉以及大量碎皮子,估计就是当年日军皮鞋厂遗留下来的。
(十三)日军铁器厂遗址。该遗址位于大垭口村杨忠元户院前自留地上。据老人杨家胜介绍,当年日军占领松山时,曾养过很多拉大炮的骡马。为了马匹钉掌的需要,从后方招来铁工,在这里搭建工棚生产马掌和其他相关用品。1944年远征军反攻大垭口时,工棚被炮火摧毁。战后,遗址被填平作为菜地。 2005年杨忠元家在这里挖塘泡木料时,曾挖出较多的日军马掌、掌钉、大爪钉及部分铁工用具。此外还有大量炭屑、铁渣等物。
(十四)远征军第103师阵亡将士公墓遗址。该遗址位于大垭口街子南上侧的山梁边坡台地上。1944年12月第8军第103师为纪念在反攻松山作战中牺牲的6000多名官兵而建。1946年第8军在保山易罗池修建滇西作战纪念碑,遗骨被迁走,原地尚留衣冠冢。1958年墓地被开成水田,仅存当年师长熊绶春撰刻的公墓墓志、阵亡将士名录和迁葬纪略碑等物。该遗址2004年被迁立于松山主峰西侧的山麓缓坡上。
八、马鹿塘战场遗址
马鹿塘战场遗址位于大垭口东北约2公里的滇缅公路以下大寨—马鹿塘一带山梁缓坡上。这里东南靠黄土坡山梁、西北临勐梅河峡谷,地理上属松山主峰北支黄土坡山梁的延伸部分,历来是从北边潞江新城、白花一带上山进入松山地区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滇缅公路从腊勐西上大垭口的必经之地。1942年5月5日日军进攻惠通桥受阻,上千人马首先进入马鹿塘驻扎。之后又在这里沿山修建战壕工事,作为松山北翼的前沿防御阵地,并以横截公路的地形将其命名为“横股阵地”。1944年8月初中国远征军第8军切断滚龙坡日军后路后,自南而北横扫松山主峰、大垭口、黄土坡等处敌阵。于9月初将日军拉勐(松山)守备队残部压缩在范围狭小的横股阵地范围内。9月3日,第8军集中所属各师残余部队从东、南、西三面向马鹿塘敌阵实施最后的合击。经四天短兵相接的血肉搏战,于9月7日将该处敌阵全部荡平。日军代理守备队长真锅邦人大尉所率100余人除少数脱逃外,大部就地被歼。至此,历时三个多月的松山战役以中国远征军的完全胜利而结束。由于争战激烈,多数工事被炮火夷为平地,加之战后耕作的原因,该战场地表留存遗迹甚少,现仅有立于大寨公路边的一座文物保护标志对此作了提示。
马鹿塘战场遗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