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三千抗日英烈的安息地——腾冲国殇墓园

三千抗日英烈的安息地——腾冲国殇墓园

时间:2023-08-1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云南西部边地腾冲,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抗日烈士陵园,它就是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殇墓园。国殇墓园大门祭奠建筑。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与之有关的史料碑刻如李根源先生当年号召各族民众奋起抗日的《告滇西父老书》、腾冲抗日县长张问德怒斥日酋的《答田岛书》,以及墓园落成之际各级各界刻立的《腾冲忠烈祠碑》、《国殇墓园落成祭文》,民国中央军委会的《国殇墓园保护布告》等。

在云南西部边地腾冲,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抗日烈士陵园,它就是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殇墓园。墓园始建于全国抗战胜利之际的1945年。新中国建立后,墓园曾长期受到当地政府的有效保护。1980年代以来,先后由各级财政拨款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扩建,并正式对外开放,是目前国内已知园区规模最大,各种设施保存最为完整的抗日烈士陵园。

墓园座落在腾冲县城西南侧的来凤山麓小团坡上。园区南侧紧靠中印公路和来凤公园,其余三面分别与腾冲著名的叠水河瀑布、龙光台、李根源故居等胜迹为邻,地理环境优越,交通通讯便捷。园区地形为西南—东北走向,后依山丘、前临平川,四周用石块垒砌围墙,总体平面略呈扇形,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园内设施由山门、广场、祭奠建筑和烈士陵区四大部分组成,并以中心通道为轴线自下而上逐级分布。各层次建筑设施情况具体如下:

山门。位于园区纵轴线下端,面临城区至叠水河大路。门面呈喇叭形排开,中间部分为传统土木结构门楼,前后为凸伸式飞檐,檐上加屏风式照壁,门楣上嵌李根源先生题写的隶书“国殇墓园”四个大字。大门面墙为三叠式,壁间绘各种传统彩画10余幅,主图“龙吟”、“虎啸”两画风格雄浑、气势磅薄,形象展现了抗日将士气吞山河的勇武精神。

广场。位于大门内侧,为横长方形,面积约1万余平方米,广场内广植树木和草坪,是园内主要的休闲活动场所。广场中间以一条笔直的甬道贯通上下,上接祭奠建筑、下连大门通道,长60米、宽3米,全用当地火山石板铺砌而成。甬道两侧分植整齐高大的银桦和杉木,使之掩映在一片绿茵之中,一入园门,即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国殇墓园大门

祭奠建筑。位于园区中心的山脚台地上,由一正两厢组成一个开放式的“品”字形院落,占地约8000平方米,是该园主要的祭奠和纪念活动场所。建筑物均为传统重檐歇山顶样式,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其中,主建筑“忠烈祠”位于院落正面高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沿有阅台拱卫、四周有回廊环绕,是整个园区纵横轴线的交汇点。祠堂早在墓园初创时就已建立,目的是设置灵堂供人凭吊,故而在设施的布置上颇费了一番心思。走近祠堂,首先使人瞩目的是堂前祠后琳琅满目的各种匾联题刻。其中,最重要的题刻有民国中央政府首脑蒋中正的“河岳英灵”和“碧血千秋”匾、于佑任先生的“忠烈祠”和“天地正气”匾、民国军政部长何应钦的“气壮山河”联,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的“绝域远征”联及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的“歼虏下城”联等。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与之有关的史料碑刻如李根源先生当年号召各族民众奋起抗日的《告滇西父老书》、腾冲抗日县长张问德怒斥日酋的《答田岛书》,以及墓园落成之际各级各界刻立的《腾冲忠烈祠碑》、《国殇墓园落成祭文》,民国中央军委会的《国殇墓园保护布告》等。这些匾联题刻相互映衬,以强烈的感情色彩营造了祠堂浓重的爱国氛围。看完碑石走进中堂,其间的祭悼设施更令人肃然起敬:中堂正面悬民国国徽、国旗和孙中山先生遗像、遗嘱,两侧墙面以石板镶刻在腾冲战役中为国捐躯的9182名中美盟军将士灵牌,灵牌之下,常年摆设香案、花篮和各种祭奠物品,寄托了世人对英烈的敬慕和怀念之情。

墓园忠烈祠

墓园陵区

烈士陵区。位于忠烈祠后侧小团坡上,山呈馒头形,面积约12,000平方米,相对高度约30米。1945年辟为陵区后,相继安葬当年在反攻腾冲战斗中牺牲且能找到遗骨的爱国将士3346人。加上后期扩建中增设的19名美国盟军和部分地方抗日烈士墓,共计墓冡3366座。墓冡以小团坡山顶为圆心呈放射状布局,中心部位建有一座方尖锥形是纪念塔。塔以砖石水泥筑砌,通高8米。塔尖饰民国国徽、塔身四面为反攻腾冲总指挥霍揆彰将军题写的“远征军第廿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字样。塔座为须弥座,正面嵌李根源先生隶书题词“民族英雄”四个大字,余三面分嵌《二十集团军腾冲会战概要》铭文。座下塔基以条石筑成四边形,每边均设登塔台阶,并用铁链环护四周。整塔造形犹如一柄直插蓝天的利剑,象征烈士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塔周烈士陵寝以塔为中心自上而下呈梯队排列。先以二十集团军所属第五十三、五十四两个军为单位分成两大半圆,中间界以与园区纵轴线重合的前后两条阶梯通道。然后再以军以下各师及师一级编制为单位分成八个等分梯队。其中,左半四个梯队从左前转左后依次是:第五十四军军直部队、第一九八师、第三十六师和预备第二师;右半四个梯队从右前转右后依次是:第五十三军军直部队、第一一六师、第一三0师、集团军直属部队及地方游击队。以上各部所葬将士,均按职衔高低从上至下分行排列。各墓地表均以一方高约50厘米的墓碑为标志,上镌烈士的姓名、军衔和籍贯等铭文。各梯队之前,又总立一方大碑,标明该梯队所属的部队番号,以便区分。严整的队列、浩大的军阵,再加上队列间成排种植的松柏,使整个陵区处处呈现出一种恢宏的气势和庄严的氛围,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除上述几处主要设施外,在园区广场下侧墙脚,还建有一座专门埋葬当年毙命腾冲的日军一四八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及助手桑弘大尉、太田大尉的“倭冡”。冡用条石砌成半圆形,半径1.5米、高1米。冡前立一石碑,上镌李根源先生手书“倭冡”二字。据了解,李根源先生当年修此冢的目的,一方面是出于人道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其与正面高大巍峨的抗日烈士陵园形成抑扬对比,提示后人不要忘记谁是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

墓园内的日军“倭冢”

腾冲地处著名南方丝绸之路通衢,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地区的边防重镇和对外交往门户。1942年5月日本军队从缅甸人侵滇西后,为了达到长期占领的目的,曾派驻一个半联队的重兵,利用该地依山面坝的有利地形和原有的石头城池,苦心经营两年多时间,在这里修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结构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1944年,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好转,我国驻滇远征军为策应中美驻印军对缅甸北部重镇密支那的反攻,于当年5月中旬渡过怒江天险,向盘踞滇西各地的数万日寇发起了全面反攻。此间,担任右翼腾冲方向主攻任务的第二十集团军6万人披坚执锐,先后突破日军在高黎贡山和龙川江沿岸设置的外围防线,分三路直趋腾冲坝子。经过近一个月的战斗,连续拔除了腾冲城近郊的飞凤山、宝峰山、来凤山等制高点上的日军阵地,并切断敌后的腾(冲)龙(陵)公路交通线,将守腾日军148联队长藏重康大佐及以下3000余人全部压缩在不足3平方公里的腾冲城内。8月初,我远征军集中四个师的优势兵力向腾冲城发起攻击,经过飞机大炮集注轰击和工兵掘壕爆破,于8月21日将“固若金汤”的日军城墙防线大部攻破,步兵主力从城墙缺口突人城内与敌巷战。又经过20余天逐街逐巷乃至逐房逐院的血腥争夺,终于在国民政府中央军委会限定的“九g一八国耻日”到来之前的9月14日,将守敌全部歼灭,夺回了腾冲城。此役为整个滇西反攻战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战,同时也是我国八年抗战史上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之一。战斗中,由于日寇后路断绝、困兽犹斗,加之时逢雨季,泥淖深陷,我军的攻城战斗打得异常艰苦,几乎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统计结果,仅攻城一仗,死亡人数就达8671人,伤者则不计其数。战后的腾冲城,街市建筑全部化为废墟,尸骨成堆、血水横流,令前来视察和处理缮后事宜的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军政部长何应钦、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等久经沙场的将领,都禁不住扼腕慨叹,悲痛吁嘘。为了表彰英烈们的不朽业绩,寄托后人的绵绵哀思,遂由李根源先生出面倡议,组织各级军政部门和广大地方民众投资投劳,在腾冲城西南小团坡一带为他们修建了国殇墓园这个永久的安息之地。墓园于1945年下半年破土动工,至1946年“七g七事变”九周年纪念日正式落成。竣工之日,国民政府委托李根源及保山专员李国清、腾冲县长刘楚湘等人在这里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落成祭悼活动。蒋介石、于佑任、何应钦、卫立煌等政要均分别题词致悼,并以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布告天下,通令对国殇墓园实施永久性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