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是建造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工程师。1861年,他出生于广东省的南海市。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父母出于对儿子的疼爱,为他起名“天佑”,祈望老天保佑的意思。
詹天佑的祖父是个商人,主要向国外经销茶叶。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入侵中国,詹天佑的父亲痛恨列强的侵略行为,不愿继续从事这种商业活动,他教育天佑说:
“孩子,你长大要成为有本领的人,为中国人争气!”
詹天佑8岁时,进入一所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明,学习刻苦,又喜欢看课外书,尤其喜欢读一些与工程有关的画报。看完书后,他还照着书上或画报上的图片,用胶泥捏火车、机器等,捏得还很像样子呢!
有一天,他独自看着闹钟,愣愣地看了好半天。父亲问他:“你怎么老愣着看闹钟啊?”
他却反问父亲:“这闹钟怎么会走的呢?为什么铃声会按时间响呢?”
他问得父亲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这些问题一直是个猜不透的谜,在詹天佑的小脑瓜里萦绕着。为了揭开这个谜,他趁大人不在,偷偷把闹钟拆开了,琢磨了好一阵子,然后又照原样安装好,终于弄清了闹钟的构造,知道了它为什么会走。
从此,詹天佑更加喜欢机器了。平时他特别留意一些小东西,比如小齿轮,小铁丝,小钉子,一有空就喜欢自己闷头摆弄。为此,小伙伴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机器迷”。
1872年,突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清政府为了培养人才,决定送30名聪慧好学的少年到美国求学。当时詹天佑才12岁,他听到大人谈论以后,就勇敢地向父亲提出:
“爸爸,让我去吧!”
父母听了都很高兴,就答应去为他报名。经过选拔和考试,詹天佑名列前茅,被录取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的预备生。
12岁的詹天佑,坐着火车到上海,然后又换乘轮船去美国留学。他一点也不胆怯。在他的心里装着发奋学习、振兴祖国的雄心大志。
到美国后,首要的任务是要学好英语,为此,詹天佑住进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家里。房东看他年幼,却懂礼貌,很喜欢他;又由于詹天佑天性好学,到美国的第二年,就过了英语关。
克服了语言障碍,詹天佑考进了海西文小学。在学校里,他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学习进步很快,成绩优异。不到三年,也就是在他15岁的时候,詹天佑考进了纽海文中学。
在中学里,他上课专心听讲;下课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除此以外,还挤时间阅读各种参考书。老师诺索卜夫人发现他的数学成绩优异,鼓励他学好科学,将来做一名科学家。老师的话使詹天佑备受鼓舞,于是便开始系统学习科学知识。詹天佑心中暗暗地发誓:“将来中国人也要自己造火车和轮船!”
他牢牢记住自己的誓言,比任何一个人都努力。17岁那年,他考上了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读铁路专业。在大学里,他起早贪黑,如饥似渴地学习。毕业考试时,他的数学成绩全校第一,并获得了学士学位。詹天佑学成回国后,投身于祖国铁路事业。
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美、俄帝国争抢包揽工程,詹天佑挺身而出说:
“这项工程应该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承接!”
京张铁路全长300多千米,要穿过崇山峻岭,特别是居庸关、八达岭一段,几乎全是悬崖峭壁。计划要在六年内建成这条铁路,确实困难重重,令人担心。但是詹天佑坚定地表示:
“我们一定完成任务,为中国人争气!”
为了早日建成京张铁路,詹天佑把一切置之度外。白天,他亲自背着仪器,翻山越岭,勘测地形,还常骑着一头小毛驴,四处奔走,访问老乡,千方百计收集资料;晚上,他住在农民家里,在昏暗的油灯下,画图设计,或同助手们一起研究施工方案。
在詹天佑的精心组织、安排下,铁路工程的设计、施工进展顺利。但是,当要开凿长达1000多米的八达岭隧道时,一些头脑里充满洋奴思想的贵族老爷纷纷指责詹天佑:
“你这是不自量力,胆大妄为!”
正虎视眈眈地等待“收拾残局”的外国工程师更是吹冷风,得意地“预言”:
“中国人想自己凿通这么长的隧道那是白白往八达岭上扔白银,必定以失败告终!”
开凿隧道,的确是一项艰难的工程。在国外,当时已有了开山机、抽水机和通风机等比较先进的设备。而技术落后的中国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人力。这些都没有吓倒詹天佑。他以豪迈的气魄回答洋人说:
“先生们,中国人充满智慧,我们一定能够用双手打通隧道,建成铁路,像当年我们的祖先建成宏伟的万里长城一样。”
隧道工程开工后,詹天佑把总工程办事处搬到了南口,他吃住在工地,亲自指挥施工,还经常和工人一起劳动,往隧道外运土、运水。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缩短工期,他还创造了“竖井施工法”。
那时候,工人们奇怪地发现,工地上常常出现几个身背猎枪的洋人,鬼鬼祟祟地东张西望。原来,这些“不速之客”是来偷看工程进展情况的。他们居心叵测,连做梦也在盼望詹天佑失败,好让他们来收拾残局,攫取开凿隧道的优先权。
然而,洋人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以詹天佑为首的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在“为中国人争气”口号的鼓舞下,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胜利开通了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隧道。
经过詹天佑和全体铁路工人四年的努力,克服了种种的困难,京张铁路于1909年4月建成,胜利通车了。工程费用比预算节省了28万两白银,在中国的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