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我国著名的古代诗人,有“诗圣”之称。
杜甫生于712年,他的祖籍原是湖北襄樊,后迁居到河南巩县。杜甫的父亲杜闲是个县令,而祖父杜审言却是当时文坛上有名的诗人。因为杜甫生长在书香门第,自幼饱受文化的熏陶,所以知书达理,惹人喜爱。
6岁那年,杜甫观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公孙大娘那威武雄壮的英气;那刚健优美的舞姿;那机警灵活而又富有情感的眼神,深深地印在小杜甫的脑海里。他成名后曾写了一首诗,对公孙大娘表演的舞蹈和情景作了精彩的描写,写得十分生动。
杜甫7岁那年,一天,在后花园里看见了一只色彩斑斓的鸟儿。他看见那可爱的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煞是可爱。晚上,他还思念那只“神鸟”,爱慕它的自由和飞翔,为此写了一首歌颂神鸟的诗,抒发情怀。
杜甫在祖父的教育和影响下,喜欢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知识日益丰富起来。到了十多岁的时候,就可以下笔写文章了。而且他从博览群书中总结出了精辟的心得,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的身体不是很强壮。因此他常常精神疲倦,大大影响他的学习和记忆,于是他痛下决心锻炼身体。怎么锻炼呢?小杜甫灵机一动,想到在后院里有很多棵果树,于是每天坚持练习爬树。日子久了,那些果树的树干都被磨得十分光滑。他爬树的本领大了,身体也就壮实多了。到了秋天,苹果呀、梨子啊、枣儿熟了,杜甫自告奋勇地爬到树上摘果子给小伙伴们吃。他从小就喜欢和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玩儿,尤其喜欢和那些生活贫困人家的孩子在一起。他觉得这些贫寒人家的孩子生活的本领大,认识很多东西,和他们在一起可以学到一些知识。
杜甫身体结实强壮了,精神好了,每天都看很多书。他认真学习儒家经典,还特别精读一些文选。到了他15岁的时候,写的诗就已经在洛阳的文坛上崭露头角了。有一次,当时洛阳最有名的诗人、书法家李邑看了杜甫的诗,大加赞赏,还说:
“这一定是一位诗坛老先生写的吧!”
后来经人介绍一看,是一位毛头少年,便问:
“这些诗都是你自己写的吗?”
杜甫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是,老公祖。”
李邑紧接着又问:“你是受哪位名师指点的?”
杜甫回答:“祖父杜审言。”
李邑才恍然大悟,不再追问,十分客气地说:“这正是名师出高徒啊!”
李邑对杜甫赞不绝口,并决定让他参加一次诗人的聚会。到了聚会的那天,李邑非常热情地对到来的诗人们大声说:
“来呀,今天我们洛阳文人们相聚,都来欢迎一位诗坛新秀——杜甫!”
于是,到会的文人,都为杜甫的年少英才而惊讶,尤其是看了杜甫的诗作之后,更是赞不绝口。
这以后,杜甫的诗在洛阳城里传开了,引起诗坛的极大关注。可是,杜甫并不自满和得意,反而更加用功读书,广泛阅读魏晋南北朝的各种典籍,决心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到生活中去寻求创作的源泉。他在此后的十年里,先后游览了吴越、齐赵一带的名山大川,并在游历的过程中写了很多歌颂大好山河和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
杜甫成年后,生活十分艰苦。由于他亲眼目睹了唐王朝的政治腐败,以及兵荒马乱中百姓颠沛流离、不能安定生活的痛苦,便一边写作诗文,一边希望将来能出仕为官,建功立业,但一直没能如愿以偿。
杜甫写下了无数反映时代的、动人心弦的不朽诗篇。在艺术上,杜甫以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了自《诗经》以来的优秀的文学传统,形成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其中如《兵车行》、《卖炭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许多名篇,皆是人们世代传颂的不朽名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