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吴承恩简介,爱读故事书的吴承恩所做的贡献

吴承恩简介,爱读故事书的吴承恩所做的贡献

时间:2023-09-0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吴承恩,于1500年出生在江苏。在这困难关头,私塾先生感到自办学以来,吴承恩是他最得意的弟子,舍不得让他失学,便说服他的母亲,并表示自己只收一半学费,让吴承恩继续念书。自从父亲去世后,吴承恩家中的日子不好过。吴承恩竟然没有听见,继续读书。经母亲竭力劝阻,父亲才没有打吴承恩。尽管如此,吴承恩爱看神奇故事的嗜好却始终没有改,而且一发不可收拾。由此可见,吴承恩小的时候读故事书,的确入了迷。

吴承恩,于1500年出生在江苏。吴承恩的父亲从他两三岁开始,就教他读诗学经;当他长到6岁时,便送他去私塾读书了。吴承恩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学习格外刻苦用功,成绩在学校也是数一数二的。

但是,正当他学业日进的时候,父亲却不幸去世了。在这困难关头,私塾先生感到自办学以来,吴承恩是他最得意的弟子,舍不得让他失学,便说服他的母亲,并表示自己只收一半学费,让吴承恩继续念书。

从此,吴承恩学习更加刻苦认真了。到了十多岁的时候,他已能诗会文,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在村中成了有名的小才子。乡亲们遇有婚丧嫁娶之事,都要找他去写祭文、请帖和对联,老师为此感到很是光彩。

附近村中有个叫张皇兴的粮店老板,因大斗进,小斗出,克扣百姓而发了财。他准备扩大经营,来找吴承恩,要他以自己的名字写副对联,以宣扬自己。吴承恩知道,周围几个村子里的百姓对张皇兴的贪婪欺诈十分痛恨,就决定利用这次机会惩治他一下,于是提笔为他写了副对联:

皇兴大粮行

慈夙楚城扬

横批:去四首

张皇兴虽认识几个字,却不懂诗文,一看上联有自己的名字,便已乐昏了头;又一看下联,把楚战场也搬来了,就更加乐不可支了。他一时高兴,便送给了吴承恩十两银子。

可巧第二天,外地一位学者路过此地,看到这一副对联不由得笑了,悄悄向村中一位老人问道:

“这对联是谁给他写的?”

老人说:“是一个叫吴承恩的孩子,今年11岁,写得不错吧?”

那学者一听,惊奇地说道:“十多岁的孩子?真是个神童啊!其才华自不必说,单这骂人一招,就是一般人难以想像得到的!”

老人听他这么一说,有点蒙了,问道:“先生,此话从何说起?”

那学者把老人拉到一旁问道:“这粮店老板平时可能名声很不好吧?”

老人点点头。学者指着横批道:“看到了吧,去四首。就是说,把这副对联前四个字的字头拿掉,对联的意思不就变了么?”

老人琢磨着,在手心中画了画,这副对联竟变成了:

王八大粮行

心歹楚城扬

老人不由哈哈大笑道:“去得好,去得好!”

随后,这事便传开了,只瞒着张皇兴一家人。吴承恩神童的美称,从此也被传得越来越远。

自从父亲去世后,吴承恩家中的日子不好过。但是,母亲却是个很有志气的妇女,无论经济上多么困难,她都要供儿子读书,决心把他培养成才。她拼命地为人纺线织布,拆洗缝补。长期辛苦劳累,终于把母亲累倒了。吴承恩望着母亲那枯瘦的身板,憔悴的面孔,深陷的眼睛,无力的双手,心中难过极了。家中没钱,拿什么给母亲买药治病?

先生知道了,深表同情,当即送来了几两银子,让吴承恩给母亲买药治病,并批准他暂不去上学,让他一边在家自学,一边精心侍候母亲,先生定期来给他补课。

对先生送来的钱,母亲一分也不让用,并对吴承恩说:“先生免掉一半学费,让你继续上学,这就已经对我们有莫大的恩德了,怎么好再花他的钱?”

听了母亲的话,吴承恩哭了,母亲也流出了眼泪。一个偶然的机会,吴承恩出去提水,听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回来后,给母亲讲了一遍。这是一个善恶因果报应的故事,母亲听后,高兴地对吴承恩说:

“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我们家几代人与人为善,才使你在家中最困难的时候,遇到像先生这样的好人相助啊!”

吴承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而,就在这一刹那间,吴承恩意识到:“母亲一听故事,竟有精神了,眼也有神了,说话也有力气了。啊!讲故事能治病。于是,他又把自己过去听到的故事,书中看到的故事讲给母亲听。”

吴承恩把父亲生前不让他读的书找了出来,自己先看一遍,然后讲给母亲听。说来也怪,母亲听了这些故事,精神的确越来越好,有时竟哈哈大笑。奇迹终于出现了,母亲的病竟然不治而愈。

吴承恩又去上学了。他除了学习经书,还有好多种爱好,他对诗、词、赋、曲无所不读,尤其爱读神奇的故事和民间传说。年终亲戚朋友们给的压岁钱,他一分一文也舍不得花,都去市场买了那些稗官野史和笔记小说之类的书,往往一看起这些书来,就忘了吃饭和睡觉;一旦看到有趣的地方,不是自言自语地叫好,就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有一次放学后,别的学生都回家了,他还在学堂里读书。先生发现后,对他说:

“天黑了,快回家吃饭去吧!回去晚上,你母亲会着急的。”

吴承恩竟然没有听见,继续读书。先生又说一遍,吴承恩依然没吱声。先生心想,这孩子太专心了,喊了他两次都没有听见,便走到他面前,发现吴承恩读的并不是经书,而是一本野史时,不由得一把从他的手中将书抢了过来,大声呵斥说:

“这是你看的书么?你真太让我失望了!今后若再看这类的书,就不要来上学了!”

吴承恩还不服气,低头说:“这是讲故事的书,又不是什么坏书!”

先生更加严厉地说:“那也不行,会影响学经书的!”

没办法,吴承恩只好认了错。

父亲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晚上,吴承恩学完了功课,拿出故事书读,结果读到高兴处,竟哈哈大笑起来。熟睡的父亲被惊醒了,一看天已经快亮了,心想:“这孩子天天如此用功,怕是累得神经出了毛病吧。”他急忙披上衣服去看。这一看,却发现吴承恩看的竟是一本笔记小说,便一把夺了过来,气得骂道:

“天天睡得这么晚,光看这样的书么?读这样的书,将来能使你做官么?不成材的东西!”

经母亲竭力劝阻,父亲才没有打吴承恩。尽管如此,吴承恩爱看神奇故事的嗜好却始终没有改,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后来,为了不使先生生气,不让父母失望,他就在路上、在厕所里、有时在被窝里边看书……

由此可见,吴承恩小的时候读故事书,的确入了迷。这些故事,为他后来创作《西游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吴承恩长大后,做过贡生,曾任浙江长兴县丞;但没过多久,终因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而辞官回乡。他回乡后,博览群书,作诗填词,为创作《西游记》开始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西游记》的最早源头是“玄奘取经”,到宋朝时就有了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讲的是孙行者化为白衣秀士,保唐僧去西天取经,沿途降妖捉怪的故事。

吴承恩为了写活孙悟空这个主要人物,在游历名胜古迹时,曾经到过云台山的青峰顶。在这里,他听到了一个石猴精吃蟠桃的故事,大感兴趣,于是到处询访石猴的来历。

吴承恩不辞辛苦,穿过松林,绕过山涧,观看满山的花果,钻进了大大小小72个山洞;到了晚上,他便在一个叫三元宫的大庙里开始了《西游记》的构思。

吴承恩把云台山青峰顶取名为“花果山”,把七十二洞中最大的一个洞叫做“水帘洞”。于是乎,一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便有了名山名洞。从这时起,孙悟空在吴承恩的笔下,开始了它波澜壮阔的一生。吴承恩把孙悟空写成主人公,体现了作者要扫荡当时腐朽社会上的妖魔鬼怪的政治理想,通过神话幻想的艺术形式,使人们喜闻乐见。《西游记》也因此成了举世闻名的不朽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