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他于1905年6月11日出生在澳门一家贫苦渔民的破船上。他是一个遗腹子,他的父亲冼喜泰在他出生前已去世。星海由母亲黄苏英抚养,寄居在他的外祖父家。星海的外祖父以海员为职业,收入微薄,仅仅能维持一家三口人的基本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没过多久,在星海7岁时,外祖父也去世了。养家糊口的重担落到母亲一个人的身上,生活愈发贫困了。后来,星海由母亲带领离开了澳门前往新加坡,靠着母亲给人家当佣工维持生计。
星海从小就尝到了生活的辛酸,养成了和苦难命运搏斗的顽强性格。在星海小的时候,母亲经常给星海哼唱广东民歌,其中一首:
“顶硬上,鬼叫你穷,
铁打心肝钢打肺,
立下心肠去挨世。”
这在星海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星海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她起早贪黑辛勤劳动,省下钱供星海念书。星海也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从13岁起,他就一面念书,一面做苦工。就这样,他在岭南大学设在新加坡的分校——养正学校读了两年高小。在这期间,开始学习单簧管、短笛和钢琴等乐器。
1881,冼星海随母亲由新加坡迁居广州,进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以半工半读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学习。他先后做过打字员、暑假华侨学校的学员、工人夜校教员。由于他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晚会,演出单簧管独奏,后来,他被聘为校乐队的指挥,并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南国箫手”。
1926年,为了更好地学习音乐,冼星海毅然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北平,希望能在当时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习音乐。
初到北平,他先是在萧友梅领导的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进修小提琴,后又在萧友梅的帮助下,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习小提琴和作曲,并被安排在图书馆任图书管理员,以解决他生活上的困难。
1927年的冬天,上海成立了国立音乐学院,由萧友梅出任该院的教务主任及代理院长。冼星海马上由北京来到上海报考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由于冼星海在北大音乐传习所学习过音乐的缘故,被获准免试进入新建的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兼学钢琴及音乐理论。
1929年夏,他因支持并参加反对学校当局不合理收费制度的学潮,被学校无理地赶出校门,被迫停学。
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冼星海在轮船上找到一个做苦工的差事。1929年夏季,冼星海乘着广州开出的一艘轮船,途经新加坡等地,奔赴巴黎。
1930年一月,冼星海到达法国巴黎。经过马思聪的介绍,他认识了著名小提琴家保罗•奥别多菲尔,并随他学习小提琴。同时,冼星海又找到巴黎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路爱日•加隆先生,学习和声、对位等。这两位教授听说星海是一个穷苦的工人时,都决定不收他的学费。
在学习期间,冼星海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苦工,像餐馆里的跑堂、理发堂的杂役、看守电话的仆人等。繁重琐碎的工作使冼星海只能用很少一点时间来学习提琴,练习作曲。有时,他清早五点起来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钟。有一次,因为白天上课很累,在餐馆工作中最后一次端菜上楼时,因为眩晕摔倒了。老板骂了他一顿后,第二天就把他开除了。
从此以后,冼星海常常处于失业与饥饿的状态中,有好几次又冷又饿,实在坚持不住,在街头就软瘫下来。他只好忍着羞辱到咖啡馆、大餐馆去拉琴乞讨。有一次,冼星海在拉完曲子后,用碟子讨钱时,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把他的碟子摔在地上,并打了他一巴掌,还说他丢了中国人的脸……星海经受着生活的磨难,然而对于学习音乐却始终没有放弃。在困苦的时候,对祖国的怀念迫使他更加努力地学习。
1932年初冬,冼星海在一间破房子里,寒风呼啸着从破碎的门窗冲进来。没有被子、没有炉火、小油灯被风吹灭了……面对此情此景,一时间,个人和祖国的苦辣辛酸,种种遭遇一齐涌上心头。这不能自制的感情洪流,使他借风述怀,写下了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风》,抒发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与思念。《风》受到了巴黎音乐学院教授、著名法国印象派作曲家保尔•杜卡、拉威尔和当时在该院任教的著名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赞赏;并被巴黎电台广播列为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的节目。
由此冼星海结识了世界印象派三大音乐家之一,巴黎音乐学院大作曲家杜卡先生,并得到杜卡的首肯,让他报考巴黎音乐学院的高级作曲班。冼星海顺利地通过考试,并获得了一个荣誉奖。从此解决了他的生计问题,并在杜卡先生的指导帮助下,开始系统地学习作曲。在师长和学校的帮助下,冼星海经过艰苦努力和发奋学习,终于在1935年春,从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毕业了。他毅然决定回祖国,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和人民。
1935年秋,冼星海途经香港回到了上海。当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处在危亡的关头。百代唱片公司聘请他担任音乐创作和电影配乐工作。这期间,他创作了《救国进行曲》,为影片《夜半歌声》配乐,并写了插曲《夜半歌声》、《热血》、《黄河之恋》等。
1938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演剧第二大队,离开了母亲,转战到了武汉。他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这里的群众歌咏活动中。这个期间,他创作了《保卫武汉》、《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太行山上》等等一大批新的抗战歌曲。后应“鲁迅艺术学院”的邀请他于1938年冬天到了延安。到延安后,冼星海担任了“鲁艺”音乐系教授,主要担任理论作曲教学工作,另外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在教学期间,他创作了一些大型作品:《民族交响曲》、《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等。他深深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于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5月,党中央委派冼星海到苏联为“延安电影团”摄制的第一部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创作音乐并进行后期制作。到了苏联,没过多久,苏联保卫战爆发了。在这期间,他完成了《第一交响曲》即《民族交响曲》,又创作了《第二交响曲》(又称《神圣之战》)。1944年1月,他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创作了歌颂苏联民族英雄的《阿曼盖尔达》的交响诗。之后,他患了肺炎,病倒了。因当时的条件太差,他的病情加重,于1945年10月30日,病逝在克里姆林宫医院,那时他只有40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