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冠的故事_虽死犹生的英雄母亲
白文冠 虽死犹生的英雄母亲
中国人民有这样的母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回民的光荣,中国妇女的光荣,而且是中华民族绝不灭亡最具体的例证。
——朱德
白文冠(1873—1941),女,回族,马本斋之母,河北河间人。21岁时嫁到献县东辛庄(今本斋村)。她积极支持马本斋脱离旧军队奉系军阀,组织抗日武装。日寇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于1941年7月将白文冠抓获。她被抓之后,发誓绝不吃敌人的一粒粮食,不喝敌人的一口水,最终绝食而亡。(www.guayunfan.com)白文冠1873年出生于清直隶河间县城(今河北省河间市瀛州镇)白狮子街的一个回族家庭。姊妹六人,文冠最长,未嫁时人称大冠姐或大冠姑。少时在清直寺学经,略识文字。21岁时嫁与献县东辛庄贫苦农民马永常为妻,共生四子,长子守朋,次子守清(后改名本斋),三子进坡,四子宝聚三岁夭折。
马家仅有薄田五亩,丰年勉强度日,灾年则食不果腹。1905年,华北大旱,赤地千里。马永常被迫到口外(即张家口、喜峰口等长城隘口以北的地区)谋生,白文冠独立撑持一家生计。她勤劳贤慧,虽家境贫寒,却经常帮助穷人,深受乡亲们爱戴和尊重,所以村里人习惯叫她大冠姑。
白文冠在孩子们懂事后经常给他们讲苏武牧羊、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的故事,鼓励孩子们“身要直,心要正,不要损人利己,人穷志不可短,长大要为咱穷回回争口气”。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本斋兄弟幼小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本斋13岁别母离家,千里寻父,闯荡口外、关东,历尽艰辛。后投身行伍,以军功升至东北军团长,驻防胶东牟平一带。白文冠经常托人给儿子带信,告诫他清正为官,万勿扰民。马本斋谨遵“为民除害,为国造福”的母训,严格约束所部,决不准骚扰百姓。
1938年年初,日本侵略者和汊奸闯进她的家乡东辛庄,大肆烧杀、抢掠,枪杀了她的大儿子马守朋和一些乡亲。她望着血泊中的儿子和乡亲,对在场的群众说:“这些人命绝不能白搭,我们会为你们报这个仇的!”后来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马本斋组织创建了一支英勇的回民抗日武装队伍。为了抗日,她主动承担了后勤工作,组织妇女为战士们烧水、做饭、洗衣服,掩护伤员,照顾家属。后又支持马本斋带着支队参加共产党、八路军。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到处打击敌人,引起敌人的极度憎恨。
旦本斋母予烈士陵园
1941年夏,马本斋率部转战河北省子牙河以东的青县、沧县、交河等地,歼敌500余人,并紧紧咬住盘踞在河间的日军山本联队。山本恨透了马本斋,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决定抓捕马母,诱降马本斋,瓦解回民支队。
1941年7月的一个深夜,山本联队出动日军和伪军500余人,分别从河北河间、献县、沙河桥三个据点出发,包围献县东辛庄,逮捕了白文冠。
日军将白文冠抓住后,带到河间城内,软硬兼施,阴谋用尽,最后逼她给儿子写信,她斩钉截铁地说:“我儿子是中国人,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你们有本事跟他打去,我老婆子来了就没想活着回去!”就这样,白文冠这位伟大的中国女性,被捕后大义凛然,绝食9天,以身殉国,时年68岁。
噩耗传来,更加坚定了全队指战员的抗战决心,消灭日寇为白文冠报仇的呼声遍及华北大地,激励了无数炎黄子孙奔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线。马本斋也含泪写下了“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冀中军区、冀鲁豫军区及延安党、政、军、群各界都相继为白文冠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解放日报》及《晋察冀日报》以头版巨幅刊载白文冠壮烈殉国经过,其事迹后来编人冀中语文课本。朱德总司令代表十八集团军致电冀中军区,赞道:“中国人民有这样的母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回民的光荣,中国妇女的光荣,而且是中华民族绝不灭亡最具体的例证。”
1944年马本斋去世后,党中央主要领导都敬献了挽联。其中朱德总司令的挽联是:“壮志难移,回汊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高度评价了白文冠和马本斋母子两位民族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