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芳的故事_无棣第一任县委书记
石景芳 无棣第一任县委书记
初成年少高品行,呕心沥血闹革命。
生来为家亡为国,中国军魂贯长虹。
石景芳(1910—1942),原名石玉琮,山东无棣人。八路军冀鲁边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6月,在漳卫河北岸与日寇激战中壮烈牺牲。(www.guayunfan.com)石景芳1910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无棣县刘丰台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开明的教书先生。在父亲的影响下,石景芳从小就养成了不畏强暴、爱憎分明、急公好义的性格。1933年,石景芳考人北平宏达学校,在北平抗日救国学生运动的影响下,受到进步思想的启迪,为日后踏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6年,石景芳在刘丰台小学担任教员期间,与关星甫、丁洪泽、于梅仙成立了“友谊读书会”,向家乡人民传播进步思想,宣传抗日革命道理,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会员很快发展到80多人,凑集进步图书600余册。他们相互传阅,定期举行讨论会,交流学习经验与革命感情。他们还创办了会刊《斗争》,广泛传播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
1937年2月,石景芳加人了中国共产党。但是他父亲不同意自己的儿女参加党派活动。为了转变父亲的思想,石景芳想了一个计谋,就是把自己经常锁着的进步书籍打开放在书桌上,装作看后忘记收拾的样子,留给父亲看。父亲发现后,急急忙忙地阅读起来。看后又小心翼翼地替石景芳收藏起来。石景芳用这个办法,让父亲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使父亲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对他的革命活动给予了很大支持。在石景芳的帮助下,他的大哥石景纯也加人了共产党。最后发展到全家都参与了革命活动,他家成了我党的地下联络点。战友们、进步青年经常在他家集会、逗留、吃饭,有时多达十几人。全家老幼就像对自己的家人一样,一方面热情招待,一方面警觉地为他们站岗放哨。
无棣县抗战留存物品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无棣县政府为装潢门面,将部分地主、豪绅、商会头目纠集在一起,拼凑了一个国民党官办的“抗敌后援会”,将“抗日”称作“抗敌”,连抗日的旗号都不敢公开打出。他们又打着抗日的旗号,到处搜刮民财,鱼肉乡里。石景芳等人与之针锋相对,在南关小学成立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吸收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参加的“抗日救亡会”,公开竖起了抗日大旗。会员很快发展到800多人,遍及全县。他们分赴各地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发动群众。国民党无棣县党部和政府对此非常惊惶,生怕革命烈火蔓延开来。于是,国民党县党部到省政府诬告“抗日救亡会”的人聚众闹事。他们返回无棣后,以省政府的名义宣布“抗日救亡会”是非法组织,勒令其解散,并下令通缉石景芳、关星甫、于梅仙、冯景恩等领导同志。抗日救亡会被迫转人地下秘密活动。
为了抗日大计,以石景芳为代表的隶属山东省委领导的党组织和以冯景恩、于梅仙等为代表的津南特委领导的党组织,在无棣民众图书馆秘密开会,成立了中共无棣县工作委员会,推举关星甫为工委书记。9月,上级党组织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共无棣县委员会,由石景芳任书记。他按照省委提出的“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决定,一面组织抗日武装,在各区成立游击小组,组织全县人民抗日;一面派关星甫与在鲁北开展抗日活动的抗日救国军取得联系。
1938年初秋,石景芳受冀鲁边区党组织委派,奔赴东光县,执行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艰巨任务。同年8月31日,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石景芳任第一任县长。他为开展抗日斗争四处奔波,日夜操劳,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1939年10月,东光县人民代表大会上,石景芳被评选为抗日民主政府模范县长。在东光县,石景芳积极实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一面教育和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武装斗争;一面团结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势力,打击顽固势力。在石景芳的领导下,东光县很快成为一个有初步基础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石景芳调任鲁北行政委员会主任。1941年7月,冀鲁边军区正式成立,石景芳兼任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1942年,日军华北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指挥近5万兵力,从5月1日开始对冀中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继而又坐镇德州,与驻沧州警备联队队长长谷川合兵,对冀鲁边区进行“铁壁合围”。6月18日,石景芳和数千名群众以及专署机关的同志在东光县四柳林一带被日伪军包围。他率分区警卫连掩护群众过漳卫河突围。由于日军以猛烈火力封锁,强渡未成,当撒至后杨村附近时,石景芳负伤。警卫连连长要背他走,他硬是不肯:“别管我,快指挥部队战斗,掩护同志们突围,这里有我指挥!”他忍着剧痛,坚持指挥突围,被日军包围在漳卫河北岸的一片坟地里。这时,分区警卫连战士大部分已牺牲,弹药也消耗殆尽。面对冲上来的敌人,石景芳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肉搏,刺刀拼弯了,就用枪托砸,用砖头打。6月19日,石景芳和他带领的300名勇士在漳卫河北岸壮烈牺牲,石景芳时年32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