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雅臣的故事_东北抗联名将
汪雅臣 东北抗联名将
抗联名将汪雅臣,顶子山下杀日伪。
东北林海谱传奇,大义凛然扬虎威。
汪雅臣(1911—1941),山东蓬莱人。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军长。1941年1月29日,在蛤蜊河子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壮烈殉国,时年30岁。(www.guayunfan.com)汪雅臣,1911年出生于山东蓬莱。为了生存,幼小的汪雅臣随父亲逃荒来到东北,在五常县谋生。汪雅臣只念过一年私塾,后因生活窘迫辍学,给地主家养过猪,当过伐木工人。后被土匪“东双胜”劫持人伙,报号“双龙”。1929年,汪亚臣参加东北军。九一八事变后,汪雅臣所在部队降日,他带领几名爱国青年携枪离队,到了五常县小牤牛河一带,树起抗日大旗,仍称“双龙”。
1933年春,汪雅臣带领一些弟兄准备去袭击日军,在行军时,处决了正在抢劫的土匪头子保胜,收编了其下属。当地人民称这支队伍为“双龙队”。同年,汪雅臣率领队伍加人宋德林的反日部队。“双龙队”编为第4支队,汪雅臣为支队长。随后,汪雅臣带队随宋德林玫打金马川(今吉林省舒兰县境内)的日本守备队,8月又玫打向阳山和沙河子伪自卫团,打死打伤守敌40余人,活捉沙河子自卫团长沈青山、靖天向,缴获了大量轻重武器和物资。1933年年底,汪雅臣的第4支队发展到200多人。
1934年2月,汪雅臣在尖子山老爷庙前召开抗日大会,大家推选他为“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首领。义勇军成立后,汪雅臣率队一举玫下了上营子日军炮楼,当场击毙日军5人,缴获迫击炮1门、步枪7支、手枪5支,并在顶子山建立了义勇军根据地。
汪雅臣的队伍密切联系当地群众,注意军民关系,颇受群众爱戴。老百姓经常给部队送粮食和衣服,保证了部队给养。义勇军规定“不许拿群众的东西,买东西要按价付款,违者严惩”。义勇军被当地人称作纪律严明的“铁军”。
在斗争中,汪雅臣逐渐感到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坚持抗日斗争,打败日本侵略者。1934年5月,汪雅臣去五区小街和共产党员赵尚志会晤,这是汪雅臣第一次和共产党的接触。
1936年春,中共珠河中心县委书记张兰生(原名鲍巨魁)等领导接见了汪雅臣。汪雅臣部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8军,汪雅臣任军长,不久加人了中国共产党,第8军也随之建立了党支部。部队改编后,8军共800多人,设5个团、1个直属保卫连。
汪雅臣带队返回五常途中,进玫桦皮场子日军“讨伐队”,战斗打了两天两夜,歼敌700余名,缴获大量的枪支弹药。不久,汪雅臣又率200余人进玫西关街日伪军“讨伐队”据点,消灭日军300余人,缴枪300余支、子弹6箱、机枪7挺、小炮1门。6月,8军在舒兰县朱旗一带活动时,日军、伪军1300多人前来“讨伐”,汪雅臣率军打死日军300多人。这次战斗中,汪雅臣腿部负伤。
1936年9月18日,经满洲省委批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8军被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0军,汪雅臣任军长。此时,10军发展到19个团,共1000余人。
汪雅臣有胆有识,是一名传奇式的抗日英雄。他经常化装成伪军,打击日伪军。1939年6月,汪雅臣身穿伪军上校军服,率领300多名化装成伪军的战士,从小东北门起程,返回顶子山,途中遇到百余名日伪军“讨伐队”,汪雅臣灵活应对,待敌放松警惕,解除戒备后,干净利落地消灭了这股日伪军。
1939年以后,敌人推行“归屯并户”政策,对抗联不断进行“讨伐”,10军的密营地遭到了破坏,抗战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汪雅臣以身作则,和战士一样以野菜、树皮充饥,坚持抗日战争。
1941年1月初,汪雅臣率部分战士在寒葱河东山宿营时被叛徒郭珍告密。正月初二晚,沙河子敌人闻讯而来,包围了10军的宿营地。汪雅臣身边只有二十几个战士,他临危不惧,命令副军长张忠喜从东面自卫团阵地突围,自己带几个人坚守西面,阻击日军正面进玫。张忠喜向自卫团阵地冲锋时壮烈牺牲。汪雅臣带领战士从西南突围,腹部受重伤,被逮捕。他大义凛然,痛斥日本侵略者。当日伪军把汪雅臣抬到贾家沟时,汪雅臣已光荣牺牲,年仅30岁。凶残的敌人将将军的遗体立在五常县城大十字街口暴尸“示众”,然后将他的头割下。
1946年,五常县解放后,当地群众为了缅怀英雄,将沙河子镇蛤蜊河子村命名为“双龙村”,将五常镇的南北大街改为“雅臣大街”。1948年,五常县民主政府发现了汪雅臣的遗首。1955年4月5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暨各界群众召开公祭大会,把他的遗骨安葬在哈尔滨烈士陵园。五常县在汪雅臣牺牲地立了纪念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