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戚继光的主要事迹_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事

戚继光的主要事迹_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事

时间:2023-01-1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戚继光的主要事迹_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事戚继光,字元敬,原号南唐,后来又改号为孟诸。对刚懂事的孩子戚继光,戚景通施以严格的教育。严格的家教使戚继光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戚继光袭了登州指挥佥事后,便开始他的军事生涯。这首诗表达了戚继光的抱负,说明他对倭寇侵扰的担忧。应试武举的戚继光积极参加了京城的保卫工作,并两次上书,献备敌方略。戚继光初踏抗倭征途倭寇的侵害起自元末明初,到嘉靖年间最为猖獗。

戚继光的主要事迹_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事

戚继光,字元敬,原号南唐,后来又改号为孟诸。生于山东济宁县南的鲁桥镇,他的名之所以叫继光,据说是他出生时正是夜半,晴朗的天空,繁星熠熠闪光。第二天的清晨,旭日初升,朝霞映罩着鲁桥,房前的红枫和苍松,构成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这时年已五十六岁,老来得子,格外高兴,便把自然界的景色和这位刚出生的男孩的前途联系起来,起名为继光,希望这个儿子长大以后对先祖业绩能继承光大。

果然,戚继光不负父望,长大以后,成为一代名将,为捍卫东南沿海各省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对倭寇进行了坚决斗争,成为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将领和民族英雄。

戚继光从小受严格的家教

戚继光的祖辈都是明代将领,其六世祖戚详参加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仍在明军中服役,在攻打云南时阵亡,明王朝为追念其前功,授他的儿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今蓬莱县)指挥佥事。传到戚景通时已经是第六代,仍然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戚景通治军严明,精通武艺,熟读兵书,有丰富的军事知识。袭职之后,他曾被提升为都指挥和大宁府都指挥使等职。景通为官清廉,从不收受额外之费,更不对权贵阿谀奉承,他的家境一直很清贫。有一次,他升任江南运粮把总,是个肥缺。他第一次运粮进太仓时,按照陈规,运粮把总都要先给仓官送礼,以免受仓官的刁难。戚景通却坚决不干,宁可受刁难也不行贿,结果把运粮把总给丢了。他回到登州卫所,过着清贫的生活,当时总督山东备倭军事的戚勋,是景通的上司,听说景通拒绝行贿而丢掉把总,对景通的行为很敬重,就来和他认本家,想抬举他一下。但戚景通却说他的先祖姓倪不姓戚,谢绝了戚勋的好意。

当然,戚景通廉洁为官的事例还很多。表现在个人生活中的俭朴、孝顺,也是很有名的。对刚懂事的孩子戚继光,戚景通施以严格的教育。为了使儿子早日成才,他教儿子读书、识字、习武,还经常教导儿子,长大以后为国家尽力。生活上对戚继光要求也很严格,有一次工匠来替戚家修房屋,景通交代在两楹之间装四扇雕花门户。但按规定,将门家可装十二扇雕花门户,工匠向十二岁的戚继光说了此事。戚继光就去找父亲,说可装十二个门户。戚景通狠狠地批评了戚继光,并训斥他,要他以后不要有虚荣心,更不应讲排场。又一次,戚继光穿了一双很讲究的丝履,被父亲看到,自然又是一顿训斥,说他小小年纪就穿这么好的鞋,将来还了得,并说这样下去,将来当了军官,岂不侵吞士兵粮饷。后来虽然弄清了鞋是外祖父送的,母亲王氏叫他穿的,但景通还是命令他脱了。

严格的家教使戚继光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据说,他从小就喜欢做军事游戏,以泥土碎石为垒,以纸旗为号,指挥颇有条理,进退有方。戚继光喜欢读书,通经史大义。一次,有个朋友,见到戚家生活困苦,就对戚景通说:“你为官廉洁,是大家都承认的,可是你用什么东西留给子孙后代呢?”景通把继光叫到面前说:“我留给你的就是国家的土地,你应好好保卫它!”戚继光明白父亲的意思,便说:“大人所留给的,儿当誓死保卫。”

青少年时代,戚继光并非在安逸中度过。十岁那年,母亲王氏去世了,家庭生活更加拮据。十七岁那年的夏天,年过古稀的父亲得了重病,戚景通知道自己的时日不会长了,就让儿子到北京办理袭职。临走时,他谆谆告诫,要儿子忠心为国,保卫国土。秋天,戚景通去世了,生活的重担便落在戚继光的身上,年老的嫡母和未成年的弟妹,要靠他来抚养。为了有人照顾家庭,第二年冬天戚继光便结婚了。

戚继光袭了登州指挥佥事后,便开始他的军事生涯。不过,当时山东比较平静,指挥佥事这一职务并不太忙。戚继光除了办理公务,就是练兵、读书。他希望趁血气方刚时,干出一番事业来。他曾经在一篇文稿中这样写道:“自觉二十岁上下,务必做好官,猛于进取,而他利害劳顿,皆不屑计也。”

他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写了一首《韬钤深处》的诗:

小筑渐高忱,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尘座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首诗表达了戚继光的抱负,说明他对倭寇侵扰的担忧。他既然祈望“海波平”,就决心要在保卫海疆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王朝为抵御蒙古鞑靼部南袭京城,把蓟州列为边镇,由山东、河南抽调官兵戍防。那时的蓟州是指山海关到居庸关一线,戚继光每年春季要率本部人马来到这一带驻防。连续五年,戚继光每年奔走于登州和蓟州之间。

这期间,戚继光曾到北京参加会试。当时正值鞑靼俺答汗率兵攻入密云、顺义、通州,京城大震,明政府调兵遣将保卫北京。应试武举的戚继光积极参加了京城的保卫工作,并两次上书,献备敌方略。明廷中一些主持军务的官员对戚继光的胆识很是赞赏,兵部主事计士元在一封推荐书里说,戚继光“留心韬略,奋迹武闱。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职而操持不苟。”他认为戚继光将来“可望干城之寄”。

五年的蓟门戍防,使戚继光熟悉了边疆的形势,磨炼了保卫边疆的责任心。这一点,有他所作的《马上作》一诗可以说明。诗是这样写的:

南北驱驰报国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戚继光初踏抗倭征途

倭寇的侵害起自元末明初,到嘉靖年间最为猖獗。十四世纪末叶,日本北朝的足利氏征服了南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南朝失败后一批武士流亡海岛,他们勾结一批商人和破产农民,来到中国沿海,名义上是做生意,实则走私、骚掠,无所不为,无恶不作。到了十六世纪中叶,倭寇之害日趋严重。嘉靖二年日本足利氏的管领细川氏以及西海路诸侯大内氏各遣贡使瑞佐、宋素卿和宗设分道来宁波。大内船先达,细川船后至,按照宁波市舶司规定,货物运岸应以入港先后为序。但是,后至的细川氏宋素卿买通市舶司太监,先办理手续。

宴会时又以细川船的瑞佐居上座,大内船的宗设居次座。宗设大怒,和瑞佐发生械斗,追瑞佐到绍兴,沿途烧杀、抢掠。这就是当时震动浙中的所谓“争贡之役”。明朝政府处理善后也有不当,罢了市舶司,断绝与日本的贸易。本来应罢的是市舶司受贿的内臣,而不是市舶司。通商的禁止,便招致日本商人大量走私,内地的奸商、流氓、海盗和倭寇互相勾结,给他们提供种种方便。于是倭寇便可以随意登陆,进行抢劫、掠夺,滥杀中国居民。

正在倭患严重的时刻,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被擢升为主管山东防倭军务的都指挥佥事,统辖三营二十四卫所。从江苏、山东交界处一直到山东半岛的北端都属于戚继光的防线。这样辽阔的海防线,如何设防?戚继光毕竟是将门之后,加上有防戍蓟州和登州的经验,他到任以后,先摸清倭寇的活动规律,一般倭寇最猖狂的时候是在三、四、五月或九、十月间,当时海船行驶要依仗风力,船只在什么地方靠岸与风向有很大关系。摸清了这些规律,戚继光便按时按地段设防。但当时山东防务空虚,兵不满额,纪律松弛,战斗力不足,戚继光便重新整顿军容,严肃纪律,对营伍、卫所进行认真整肃。

有些资格老的军官,多少有点瞧不起这个年轻的将领,尤其是军中有个军官,是戚继光的舅父,恃长辈身份,不听戚继光号令。戚继光开初很头痛,对处分舅父很感为难。但这个不听号令的舅父如果不能恰当处理,他自己就不能在军中树立威信。

经过再三考虑,他以上司身份,当众严厉处分了这个舅父。事后,他又以外甥的身份,把舅父找来,向他赔礼道歉。这位老资格的长辈被戚继光光明磊落的行为所感动,当即以下级军官身份跪了下来,保证今后不再违抗命令。处分舅父,警戒了全军,一些倚老卖老的军官,也就规矩多了。军纪很快得到整肃,山东海防也较过去巩固了。

江浙的倭患最为严重。明王朝政治腐败,明世宗朱厚熄十余年不临朝,大权落在内阁首辅严嵩手中。严嵩贪污受贿,户部每年边饷就有十分之六要送给严嵩,边防废弛。浙江倭患最严重时,明政府只好从各省抽兵来援,但因客兵不熟悉当地地形与倭寇的活动规律,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加之严嵩及其死党赵文华等人排挤打击积极抗倭的巡抚王忬、总督张经,因而倭患日益加剧,人民遭受的灾难日益深重。在这种情况下,嘉靖三十四年秋,明廷升戚继光为参将,由山东调到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那是倭寇活动的中心地带。

嘉靖三十六年,浙江总督胡宗宪命令戚继光随抗倭名将俞大猷去进攻倭寇据守的岑港(今定海西北)。因围攻日久,不能克,戚继光被撤参将职,“戴罪办贼”。第二年攻克岑港,才又恢复原职。这是他到浙江后参加的一次较大的战役。初战不利的原因,戚继光认为是:“驱福广之水兵而使之陆战,用流寄之杂卒而责其即戎,且号令未明,士心未附。”

通过这个战役,戚继光认为原来的部队战斗力不强,主张训练新兵。原先他曾两次上书胡宗宪主张训练浙兵。胡宗宪把将兵佥事曹天右所部三千人交戚继光训练,但这支部队多出身市井,军容虽然整齐,作战时却很怯懦,不能打硬战。他决心训练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抗倭劲旅,认为只有建立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才能彻底打败倭寇。

戚家军的建立

戚继光到浙江后,曾向胡宗宪提出练兵的建议。他所陈述的理由是中肯的。他说“守不忘战,将之任也;训练有备,兵之事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当前士兵中存在的弱点,即“军书警报,将士忧惶。徒将流寄杂兵(客兵)应敌,更取福广舟师驱而陆战。兵无节制,卒鲜经练,士心不附,军令不知”。他主张自行招募,认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但是他的练兵建议并没有引起胡宗宪的重视。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戚继光决心要训练一支指挥自如能作战的部队。

嘉靖三十七年,义乌发生矿夫和乡团大规模械斗。浙江处州,是明代银矿丰富的地方,聚居大批农民出身的矿夫。义乌县南的保山富于银矿,这一年,处州的矿夫流徙到保山开矿,和义乌势家大族陈大成为首的乡团发生武装冲突。械斗进行了三次,规模越来越大,所聚人员各有数千人之多。双方伤亡的人更是不计其数。戚继光从这场械斗中看到,即使乡团作战也比官军勇猛,他提出要到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夫为新兵,加以训练,让他们把自相火并的力量用到消灭倭寇的斗争中去。正在这时,义乌县令赵大河也上书要求戚继光亲自到义乌招集争斗双方的农民和矿夫参军,以抗击倭寇。这个建议正好和戚继光的想法一样。于是,戚继光决心亲自到义乌招募新兵。消息一传开,议论纷纷,不少人认为乡团和矿夫都是“罪人”,招募“罪人”参军无异于“病狂丧心”。但是,当时抗倭名将台州知府谭纶却支持戚继光的设想。后来戚继光在一首《蓟门述》的诗里透露了这件事:“檄募婺越士,知交苦相留。当日主此盟,惟有谭郡侯。”

戚继光于第二年,即嘉靖三十八年到义乌募兵。但是,募兵也不顺利,他贴了一份题为《谕以君父水土之恩》的布告,号召农民、矿夫丢掉前隙,共同起来保卫家乡,抗御倭寇。但是布告贴出之后,并没有人响应来应募。后来了解,双方的头目和农民、矿夫都在观望。戚继光一面向他们说明在这里募兵的原委,一面晓以民族大义。其实,不论是乡团首领陈大成还是矿夫首领王如龙都不存心和戚继光为难,他们历来对这位抗倭将领,抱有敬佩之心。所以,听戚继光陈明募兵原委以后,陈大成和王如龙都各自率领乡亲和矿夫前去应募,两支相为仇敌的队伍都成为戚家军的骨干,为抗倭事业作了杰出的贡献。

戚继光从应募的人员中挑选了四千多名,带回绍兴,经过两个月的严格训练,建立了一支军纪、法度比较熟练的部队。建军应以卫民为目的,戚继光首先教育新战士,建立这支队伍是为了保卫家乡的安全。他对新战士说:“沿海卫所初建置,本以保障民生,捍卫地方。

故民出膏脂以供馈饷,今积承平二百年来,一旦被有倭患,其民社供馈军饷且如旧矣,而军不惟不能保民,无益内地,且每事急,又请民兵以为伊城守,是供军者民也,杀贼者又民也,保民者民也,保军者又民也。”军队不能保民,反要民来保护军队,这种事体颠倒,说明军队的腐败。因此,新成立的戚家军,就必须是一支能杀贼保民的军队。他指出:“兵是用来杀贼的,贼是要杀老百姓的,百姓们当然希望你们勇敢杀贼。如果你们既能杀贼又守军法,不扰害百姓,百姓怎能不奉承你们呢?”

纪律和武艺教育并重是戚继光的练兵思想。纪律训练的目的在于克服农民、矿夫原来的自由散漫思想,用严明的纪律把他们组织起来,使他们能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损害百姓的利益,而武艺的训练,是让士兵掌握杀敌的本领。他曾经启发部下,武艺训练,并不是“应官差的公事”,而是立功、杀贼、救命的“本身上的贴骨的勾当”。但是,如果你武艺不高,不如敌人,那么,贼“决杀了你”。这种浅显的说教,是很有说服力的。戚继光训练士兵的另一个思想,是军官以身作则,他认为军官凡事要身先士卒,但这不仅是指临阵作战时要身先士卒,即平时训练时也要身先士卒。只有军官带头,士兵才能奋勇作战。

戚继光除了对士兵进行纪律和武艺的训练之外。还根据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如作战大多在薮泽之处,不能像在北方旱地一样。所以,他对原来明代的兵制进行了改造。按明军制:每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每二十五人为甲,设甲长一人;每一百二十五人为队,设队长一人;每六百二十五人为哨,设一哨总和左右哨长。这种队列不利于在江南水乡作战。戚继光根据实际情况对这种阵列进行改革,创造了有利于江南水乡作战的鸳鸯阵。鸳鸯阵的基本阵法是以十二人为一队,最前面的一人是队长,次两人持牌,一持长牌,一持圆牌。长牌圆牌面积大,可防敌人的倭刀、重矢、并掩护后面的队伍继续前进。其他九人的配备是这样的:再次两人持狼筅(用竹做的一种武器),再次四人持长枪,再次二人持短兵器,最后一人为火兵即炊事兵。

这个阵法在作战时“二牌并列,狼筅各跟一牌,长枪每二支,各分管一牌一筅。短兵防长枪进的老了,即便杀上。筅以救牌,长枪救筅,短兵救长枪”。这种阵法,不但行动灵活,并有较大的杀伤力。鸳鸯阵队列的根据,是按士兵的体质不同,编成一个战斗小组。如力气大有胆识的可以持牌,身体健壮的可以持狼筅,按士兵各自的特长,持不同的兵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士兵的战斗力。

这种阵法,还可以因时变化,一队可以分成两队,叫两仪阵,人分成两队,兵器也随人各分成两队。还可以由两仪阵再变成“三才阵”,队长居中,两边配以两狼筅、两短兵,左右两翼各有一牌、二长枪。这样一个队列,就是把纵队变化成横队,十二个人同时在一条战线上展开。

鸳鸯阵后又配上鸟铳手、弓弩手、火箭手,组成步兵大营,下分前、后、左、中、右五营,如遇敌人的大部队,前营正面出击,左右两营由两侧配合,中营居中指挥,后营是预备部队,或作伏兵,或作支援、策应。

经过上面的训练和改革,纪律好,素质高,且熟悉作战阵法,战斗力很强的戚家军便产生了。根据形势需要,戚继光除了训练陆师之外,又亲自督造战船,建立水师。到嘉靖四十年他督造战船达到四十多艘,建成一支素质很好的水师。

戚继光平息浙江倭寇

嘉靖四十年五月,倭寇一万余人,大举侵掠浙东沿海的台州府属的圻头、桃渚,以及温州海边等地,一面准备进攻台州,一面以主力进攻宁海。戚继光闻警即以一部分兵力镇守台州,然后亲率主力赶到宁海。戚继光的新兵很有朝气,兵行迅速。主力部队到达宁海时,正在桃渚焚掠的倭寇被扼住去路。戚军迫使敌人在龙山地方进行一场决战,大败倭寇,倭寇残敌逃到雁门岭,戚继光乘胜追击。

雁门岭在温州西面,地势险要。五年前倭寇曾经在这个地方击败明军,这次他们仍然抄袭旧谱,凭险而守,和戚家军对峙,希望寻机反击。戚继光的部队不但训练有素,而且士气高涨,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终于攻下了雁南岭。但是,正在这时,另一支倭寇却乘戚继光主力进攻雁门岭之际,去进攻台州府城,当时台州守军不多,且城墙不固,处境危急。戚继光闻报后,立即挥军来救台州。

戚家军一到台州城下,先是用火器进攻敌阵,接着以大队人马进击。戚继光亲临火线激励士卒,宣布如能杀倭巨魁者,给予重赏。矿夫出身的战士朱珏,奋勇当先,持铳直冲向前,杀死了倭首及倭寇多人。其他战士一见,也奋勇冲上。倭寇诡计多端,就将抢劫来的金银故意散落地上,想引诱戚军前去拣拾,然后杀回马枪。但是,戚军纪律严明,任何人都不在战斗中抢掠银两,总是等战斗结束后再平分战利品,使倭寇白费了心机。戚家军愈战愈强,奋勇冲杀,倭寇溃不成军,陈大成、王如龙等乘胜追杀到瓜陵江,悉数歼灭这股倭寇。

在这场战斗中戚军士气高昂,指挥机动灵活。敌兵在战败时,突然改变阵容,以左哨敌戚家军右哨,以右哨敌戚家军左哨。戚家军也旗鼓突变,伏兵配合正兵一齐杀出,敌军措手不及,遂大败。同时,戚家军兵行迅速,出击时火兵刚开始做饭,全胜收兵之后,饭才刚刚做熟。这一战,获倭寇首级三百零八级,生擒巨魁两人,其余倭寇悉数淹死江中。戚军损失很少,只有哨长陈文清和两名战士阵亡。

当时倭寇在浙江很猖獗,戚家军消灭这股倭寇之后的第四天,又一股倭寇从圻头来袭击台州,屯扎在城东的大田。戚继光认为这是消灭倭寇的好机会,立即集合部队,进行了认真部署。其时,戚家军三千余人,一半以上留在卫所,随时作为机动的只有一千五百人。戚继光率领这些部队进击大田的倭寇。

但倭寇坚壁不出,又逢大雨,未能交锋。后来,倭寇看到台州有备,加上另一支倭寇刚刚在台州被歼,不敢轻举妄动再去进攻台州,便于戚军到达后的第三天,抄小路走仙居,准备进攻处州。戚继光预料倭寇一定取道上峰岭,便派一支部队在上峰岭设伏,然后派一支小部队尾随倭寇。戚继光为避免伏兵暴露,令士兵每人手执松枝一束,遮蔽身体。倭寇头目首先登上上峰岭,见四面尽是苍松,不见有兵,便下令过岭。

等到倭寇队伍过去一半,炮声一响,戚军奋勇进击。戚继光令陈大成为前锋,正面进攻,王如龙、陈子銮为左右翼,拼命冲杀,铳声、喊杀声震撼山谷。倭寇措手不及,恐慌万状,死伤不计其数。有一部分倭寇见势不妙,逃上一座小山顽抗。敌人掌握了制高点,戚继光认为如果拼命冲上去,也能消灭敌人,但损失要大些。于是,他把一面白旗竖在山下,然后命令部下向山上的敌人喊话,说明凡是被胁从的中国百姓,只要空手投奔旗下,即可免杀,悉数放回家乡。话音一下,投奔到白旗下的即达数百人。

剩下的倭寇见势不妙,又逃往上界岭。戚家军一鼓作气,冲了上去,倭寇抵挡不住,狼狈逃命,摔死摔伤大半。余下少数的倭寇逃到山下,藏在百姓家。当地百姓协助戚家军,群起而攻之,顷刻之间,把这些倭寇也悉数消灭了。

经过这几次战斗,倭寇在浙江的主力基本上被歼灭,被杀死及摔死、溺水而死的达五六千人之多,其余倭寇闻风丧胆,纷纷逃散。戚家军胜利返回台州,台州人民出城欢迎,人群队伍长达二十多里,欢声雷动,共颂戚家军卫国保民,功绩无边。

台州战役之后,浙东倭患大大减轻。是年九月,一股倭寇进犯温州,被总兵卢镗击败。第二年五月,又有一股倭寇进犯台州、温州,也被戚继光部消灭。至此,浙东倭患即告平息。

台州战役之后,戚继光因军功晋升为都指挥使。根据海防需要,他又在义乌招募两千人,把戚家军扩大到六千人左右。在这前后,即嘉靖三十九年至四十年之间,他完成了重要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这是他统军以来,尤其是和倭寇斗争以来的经验总结,对练兵的一套方法及阵列都作了详细记述。他对那些不重视学习古代兵法,或者不重视对具体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和部署的人很瞧不起。

他对孙子兵法非常重视,在《纪效新书》的“自序”里写道:“数年间,予承乏浙东,乃知孙吴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犹禅家所谓上乘之教也,下学者何由以措?于是集所练士卒条目,自选畎敏民丁,以至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一一择其实用有效者分别教练,先后次第,各为一卷,以诲之三军,俾习焉。”

可知他写《纪效新书》是受孙子兵法的影响,吸收其中有益的精华部分,同时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兵器的变化而有所创造发展。这本军事著作之所以取名《纪效新书》,作者在“自序”作了这样交代:“夫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纪效新书》共十八卷,其中四卷是台州战役后,根据实战经验补进去的。还有一篇《纪效或问》和两篇文章《任临观请创立兵营公移》《新任台金严请任事公移》,放在卷首。《纪效新书》是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对后人影响颇深。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攻取杭州后,桌上就放着《纪效新书》。

戚继光两度入闽剿倭

戚继光在浙江大败倭寇时,一部分倭寇为避戚家军兵锋逃往福建,加上浙江总督胡宗宪急于平息浙东倭患,不让戚家军追击逃亡的倭寇。于是,浙东倭患平息之后,福建倭患又猖獗起来,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攻陷福清,第二年攻陷福安、福宁。嘉靖四十年,攻陷永宁。在宁德县城外的海中有个横屿岛,倭寇在此扎营,作为大本营。福建沿海,“自福宁至漳泉,千里尽贼窟”。福建的明军,惧怕倭寇,不敢进剿。倭寇越来越多,兴化城外也扎有倭寇,四处抢掠,为害极大。福建巡抚只好向明廷告急,明廷令浙江派兵援闽,胡宗宪即调戚继光到福建剿倭。

嘉靖四十一年七月,戚继光率所部六千人由温州起航到平阳,又从平阳间道入闽。戚继光到福建后,通过对倭寇在福建的分布以及大本营所在地横屿进行分析,制定了剿倭战略:先破横屿,乘胜破福清的牛田,最后再歼灭兴化的倭寇。

横屿四面是海,离岸十多里,和大陆之间隔着浅滩,潮来成海,潮退成泥。水师进击怕搁浅,陆师进剿难行泥路。戚继光首先进攻横屿对面的张湾,对敌人进行分化瓦解。许多胁从的倭寇,听说戚家军要来进剿,几天之内就有一千多人投诚。戚继光攻下张湾之后,就挥师进击横屿岛。八月初八这一天,潮水早落午涨。戚继光大清早就命令士兵,每人带好草束,在海滩行军时将草束铺在泥滩上,匍匐前进。尽管倭寇在这个岛上已盘踞三年,营垒坚固,戒备又极森严。但是,倭寇还是对戚家军的骁勇善战估计不足,他们以为戚军进剿只能在水涨时用水师来攻,没有想到戚继光却用陆师来攻岛。一见戚家军抢渡滩涂,他们连忙摆开阵势,企图顽抗。

但戚家军一登陆,戚继光即命令士卒进击敌营,以部将吴惟忠攻打木城,陈大成包抄敌营背后。战斗正在激烈进行之际,王如龙又从对岸来援,于是戚军声势大振。王惟忠一马当先攻克木城,顿时火光四起,硝烟弥漫。戚军各队见吴惟忠攻破木城,对各个据点发动总攻,战斗进行了三个小时,共斩敌人首级三百余级,残寇向海上逃命,落水淹死者六百余人,戚军解救被掳男妇八百余人。戚家军入闽首战告捷。第二天,戚继光率领部将凯旋回宁德休整。几天之后已是中秋佳节,戚继光和他的部下共度中秋节。他写了一首祝捷歌让战士们咏吟,歌词是这样写的:

万众一心兮,泰山可撼,

唯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中秋节的第二天,戚家军便向南开拔。十天之后,大军到达福清。当时福清城外的杞店、西林、木岭、新塘等地,以牛田为中心,倭营星罗棋布,连营三十余里。其中尤以牛田倭寇最多,此地离县城三十里,离海很近,便于进守。戚继光为打好这一战,他把原来驻扎在福清的明军将领邀集在一起,要他们共同歃血为誓,誓词是“凡不同心戮力,恃势争级取财与观望妒忌者,有如此血”。

接着,戚继光进行军事部署,决定在第二天晚上采取军事行动,进剿牛田倭寇大营。戚继光知道有不少倭寇奸细在探听戚军虚实,就故意声言:“我兵远来,须养锐待时而动,非朝暮可计也。”倭寇信以为真,没有防备。当天晚上,戚家军从锦屏山出发,直奔杞店,杀死哨兵之后,把总王如龙奉命组织勇士朱珏等人越墙而入,打开寨门,然后四周放火,士兵奋力冲击。杞店倭寇没有准备,顷刻瓦解,除一小部分逃跑之外,其余全部被歼。偷袭成功之后,戚继光把队伍撤回锦屏山休息,这时有探子来报,说发现一队倭寇朝锦屏山开来。

戚继光认为这是倭寇前来偷营,便将计就计,不动声色地把部队撤出营地,在空营周围埋伏弓箭手、鸟铳手。五更时刻,七百多倭寇果然前来偷营,他们看到戚营毫无动静,以为得手,迅步进入了伏击圈。于是,号声一响,弓箭、鸟铳齐发。一阵射击之后,伏兵奋起冲击。当倭寇知道中了埋伏时,已被戚军掩杀过来,七百多倭寇死的死,降的降,全部被消灭。www.guayunfan.com

戚家军乘胜直捣牛田,把总王如龙居中猛攻,接连打破牛田、上薛、闻读等地。这时戴冲霄带领的由仓下进剿的一路明军也赶到了,两军夹攻,倭寇一败而不可收,戚军一直追到新塘。由于另一路扼守田原岭的明军防备不周,西林、木岭的一部分倭寇乘势窜逃到兴化。不过,这一战胜利是巨大的,几千名胁从分子(大多是沿海的中国海盗)投诚,六百多名倭寇被杀,救回被掳男妇近一千人。经过这次战斗,福清境内的倭寇基本肃清。

戚继光率领部队凯旋回归福清城,福建巡抚游震得亲自带领百姓出城欢迎,沿途锣鼓喧天。戚家军抬着战利品,浩浩荡荡地进入福清县城。福清人民对戚继光感恩戴德,文人学士纷纷作诗写文颂扬戚家军。戚继光的威名和业绩,从此在福建广泛传布。

戚继光在福清并没有停留过多的时间。他善于捕捉战机,乘胜进剿。在牛田战役之后,他挥师南下,进剿兴化倭寇。当时兴化倭寇主要盘踞在林墩。九月中旬,戚家军偃旗息鼓,从间道进入兴化府城。当天晚上,戚军就对林墩之敌采取行动。夜深,当第一道铃声响时,士兵们立即整装吃饭,当第二遍铃声响时,士兵已经聚集到武场上。他们轻装衔枚出城,向林墩进发。由于引路的向导通敌,把队伍引到西洪。由西洪到林墩,溪水纵横,尽是迂回小路,戚家军拂晓才至林墩。战斗开始后,倭寇尽管事先没有思想准备,却利用有利地形,进行顽抗。

戚家军初攻不利,前哨官和几个战士当即牺牲。一部分倭寇利用熟悉地形绕道到戚军阵后,前后夹击。戚家军被打个措手不及,后队数百人阵势动摇,纷纷退却。戚继光见状不妙,亲自堵住路口,杀掉退缩哨长刘武等十四人,士兵才又重新振作起来,奋力反击。经过一场短兵相接的肉搏战,敌人招架不住,开始溃退。戚军乘胜冲杀,倭寇四散奔逃,被杀九百多人,一千多人落水淹死。

当戚家军鸣金收兵时,天才刚亮。兴化百姓得知林墩倭寇已被剿灭,欢欣鼓舞,杀牛载酒,出城十余里迎接戚军,准备隆重犒赏剿倭将士。但戚继光却谢绝了,他说:“士卒伤亡,我何忍受贺!”于是他身穿素服哭祭阵亡士卒,慰问阵亡士卒的家属。

戚家军入闽两个月,先后进行了横屿、牛田、林墩三个战役,给倭寇以沉重打击。十一月间,戚家军从福建班师回浙。这时严嵩已被罢官,浙督胡宗宪也被弹劾罢职。戚继光因军功被提升为副总兵,分守温、台、福(州)、兴、福(宁)等处。

福建的倭寇知道戚继光回浙,竞相庆贺说:“戚老虎去,吾又何惧!”他们重新集结,分四路进犯宁德、兴化、同安、南安、诏安等地,福建沿海又一次受到倭寇荼毒。嘉靖四十一年冬,倭寇六千多人攻入兴化府城,占领两个月,奸淫烧杀,抢掠财物,无恶不作。自倭寇侵扰以来,攻陷府城还是第一次,明廷震动,任命抗倭名将俞大猷任福建总兵,调戚继光所部入闽会剿倭寇。为补充兵源,戚继光又从义乌一带招募一部分新兵,边行军边训练。嘉靖四十二年二月,兴化的倭寇退出,驻扎在平海卫。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先于戚继光到达兴化,并和广东总兵刘显所部会合。俞大猷驻秀山,刘显驻明山,虽然离平海卫只有三四里路,但却不敢轻易进剿平海卫,专等戚军到来。

五月十日,戚继光率兵来到兴化府东南的东亭,立即和俞大猷、刘显取得联系,十一日,福建巡抚谭纶也来到渚林,和戚、俞、刘共同安排作战计划,决定第二天发兵进剿,以戚家军为中路军,对敌人作正面进攻,刘显为左翼,俞大猷为右翼,分头进击。十二日深夜,戚继光命哨总胡守仁为前锋,自己督后,士兵在月光下衔枚前进,一直到黎明才开战。明军三路顺利合围,戚家军奋勇直前,进攻倭营;倭寇大队分道拥出,仓皇应战。戚军用火器射击,敌军战马受惊,到处乱窜,戚军奋勇掩杀,双方展开恶斗。

俞、刘所部乘势进击,三路明军大破倭寇,攻下平海卫。残余的倭寇逃到许家大巢,明军把敌巢重重包围起来,采用火攻,倭寇或被烧死,或被杀死,狼狈逃窜者也落水而死,少有逃生的。这是戚继光第二次入闽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

虽然遭到戚继光的围剿,但是倭寇在福建仍然有相当势力,加上旧倭和新倭结合,又纠集了数万人,在福清、兴化、泉州、漳州等地登陆,一次更大的倭患在福建沿海漫延。戚家军分成数支和倭寇作战,虽然接连获捷,但由于战线长,兵力分散,加上士兵连续作战得不到休息,又闹痢疾,部队伤亡过半。戚继光要浙、赣、粤三个邻省派兵来援,各省出于地域观念,迟迟不肯发兵。

在这种情况下,戚继光只好请求明廷给他以“统一浙福之责”,并给他以“节制调度之权”。与此同时,谭纶也上书,希望明廷对戚继光委以重任。嘉靖四十二年冬,戚继光被任命为总兵,镇守福建全省和浙江金华、温州二府兵事。

戚继光任总兵后,倭寇两万多人正在围攻仙游。戚继光立即统兵来救,他担心福宁倭寇乘戚军救仙游之时,偷袭省城,又派兵一支北上配合监军汪道昆守福州城。经过严密的部署之后,便集中力量救援仙游。仙游被围一月多,守城明军同心协力,成功地挡住倭寇几次登城进攻。攻城的倭寇主要有四个大营,分扎在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之外。戚继光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决定先攻南巢,然后再扫荡西、北、东三巢。他以守备王如龙和代理守备胡守仁分别率中左路和中右两路军进剿南巢,其他三巢也都派了牵制之兵。

嘉靖四十三年的一月九日,倭寇正用吕公车攻城,此车高出城墙一丈多,每车可容一百余人,攻城时用车上特备飞桥搭在城墙上,可以通过飞桥上城。战事正紧张,仙游城处在危急之中,明军从东、南两路及时赶到。王如龙所部中左路直冲南巢,倭寇只好暂停攻城,布阵迎战。中右路配合中左路,一起猛攻。倭寇大败入巢,明军奋勇冲入,举火焚巢,很快就将南巢攻破。残敌逃入东巢。戚继光命令中右军进攻东巢,士兵奋力进剿,攻破东巢。与此同时,进攻南巢的中左路已挥军进剿西巢,并力破之。这样四巢之中便只有北巢未破,戚继光命部队再接再厉,攻陷北巢。仙游之围全解。

这次战役以少胜多,指挥得当,筹计周密,可见戚继光的军事指挥才能。谭纶在上疏请赏仙游获捷之军时说,这个战役是“用寡击众,一呼而辄解重围;以正为奇,三战而悉收全捷”。他指出:“盖东南用兵以来,军威未有如此之震,军功未有如此之奇者。”对这个战役给予很高的评价。

仙游解围之后,戚继光即挥师到闽南,在同安、漳浦等地大败倭寇,福建境内倭患暂平。

戚继光蓟州守将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皇帝朱厚熄去世,朱载匣继位,是为穆宗,改元隆庆。这时北方边患严重。在隆庆元年,俺答汗率鞑靼右翼进攻山西,而另一支鞑靼左翼则入寇蓟州。明朝政府决定调抗倭名将谭纶和戚继光镇守长城一线,以消弭边患。十二月,戚继光动身北上,在他戎马生涯中揭开了新的一页。戚继光年轻时曾经五年在这里戍守,对这个地带很熟悉。他知道调他来镇北,任务更重,但他还是下决心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曾经对他的朋友汪道昆说过,如果明廷允许,他可仿照义乌招兵,在北方边疆各县训练十万新军,只要三年时间,就可以训练出一支车、骑、步都非常精锐的部队,然后出击塞外,给鞑靼军以沉重的打击。戚继光充满了信心,希望在北方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正如抗倭名将俞大猷在《与戚南塘书》中所说的,戚继光来北方将“与千古之豪杰争品色”。

然而,事情并不那么顺利。戚继光到北京后,向朝廷上《清兵破虏四事疏》,希望明廷授权让他募兵和练兵。朝中的一些守旧老臣对戚继光的主张纷纷提出责难,甚至对他进行毁谤,结果他只被授以神机营副将,根本无从施展才干。第二年,由于蓟辽保定总督谭纶的极力推荐,明廷才任命戚继光节制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权力相当于总督。他再次提出练兵计划,但仍未能实现,他只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一些加强边防的措施。首先,是在边墙修筑敌台。紧要地区数十步或一百步筑一台,较次要地区一百四五十步或两百步筑一台。台高一般三四丈,分为三层,中间虚空,四面有箭窗,上层有垛口。遇有敌人来攻,即举烽火报警。每个敌台可驻兵三至五十人,敌台下面还有驻屯军队,和台上守军互相配合。其次,在修筑敌台时,他又托老部下余杭参将胡守仁调募三千鸟铳手来蓟北听用,并加紧整顿哨所,进行练兵。

自戚继光来蓟州镇守以后,由于设备稳固,兵又精练,鞑靼没敢轻易来犯,形势比较平静。隆庆六年,征得明政府的同意,戚继光在汤泉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检阅,兵部右侍郎汪道昆、蓟辽总督刘应节(谭纶此时已升兵部尚书)、顺天巡抚杨兆等官员都来观看,他们看到这次检阅行动迅速,战士“作战”勇敢,一切井井有条,都很满意。

万历元年,蒙古朵颜部酋长董狐狸和他的侄子长昂到明边墙附近骚扰,抢掠财物,被戚继光击败。三年后,长昂又和董狐狸逼长秃(董狐狸的弟弟)进攻明军阵地董家口关城,为戚继光所擒。为赎出长秃,董狐狸和长昂率部来降,经过谈判,双方重开互市,关系逐渐缓和下来。但是四年之后,即在万历七年,辽东的图们汗带兵四万进犯辽东镇,戚继光奉命率兵往援,在山海关外的狗儿河、石河墩和图门汗所部进行两次战斗,不但击败其部,还追赶数百里地才撤回蓟州。

戚继光在塞上的十多年间,除了勤于边事之外,并且根据他在北方练兵和对鞑靼作战的实践经验,写成一部新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在戚继光镇守北方之前,北方的边事常不安宁,虽曾屡换大将,但一直没有能阻止鞑靼的骚扰。戚继光镇守蓟州一带之后,北部的边境才逐渐安定下来。戚继光因守边有功,官升至太子太保、左都督,在援辽东一战之后,又加封太子少保。经过几十年的戎马生活,这位饱经战场烽火的老将,已是鬓发苍苍。他回首往事,犹存雄心未已的豪壮气概,但是看到自己年事已高,又不免感叹万千。他在一首《登盘山绝顶》中这样写道;

霜角一声草木衰,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戚继光难以告慰的晚年

确实,正如有些著作里所说的,在明代的名将里,戚继光算是幸运的。在任其间,直接上司胡宗宪、谭纶、刘应节、梁梦龙等都很支持他,而朝中执政的徐阶、高拱、张居正也对他很信任。尽管戚继光还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来施展抱负,但不论剿倭和镇北都作出了重要的成绩。可是到了晚年,他的生活历程却日渐坎坷。

万历七年,首辅大臣张居正去世。一些因循的朝臣在张居正任内受到贬抑,这时纷纷起来攻击张居正。有些居心叵测的人也借机攻击戚继光。此时,戚继光有一个部将叫杨四畏,企图取代戚继光的官职,便到处散布流言飞语。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上疏说戚继光“先在闽浙,战多克捷,今来蓟镇未效功能,乞改南,以便其材”。明廷就根据这种似是而非的理由,于万历十一年改派戚继光去镇守广东。

这个调任,对一贯忠于职守的老将戚继光来说并不是什么意外,但毕竟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因为当时广东沿海倭乱已平,实无太多事情好干。但他只好从命,告别了共处十多年的蓟州父老军民。

在到广东就任的途中,戚继光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前程的忧虑,使得这位老英雄萌发了退居林泉的念头。这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留此身;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放舟蓬莱阁下》)这年夏天,戚继光来到广东。广东局势比较平静,倭寇早已不敢大举进犯,他实在是没有多少事情可做。万历十三年春,因为久劳成疾,肺病复发,他再度上书请退,明政府终于批准了他的要求。

戚继光抱着一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心情回到了故乡。他的心情很不好,有时也发发牢骚。在最后的年月,他只好用修立家庙、整理公文函牍、捐修蓬莱阁这些琐事,来排遣自己的寂寞。万历十五年,戚继光病死于老家,这位驰骋南北,为明廷立下不朽战功的老将,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人世。明朝政府疏远他,但在他征战过的地方,百姓却为他立庙祭祀,世代怀念他。

戚继光一生中重要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是明代的重要军事著作,而他自己的诗著则收集在《止止堂集》中,这些著作都成为中华民族重要历史遗产的一个部分,也是研究戚继光的重要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