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_滇缅抗战将士名人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号高黎贡山人,祖籍云南腾冲九保(今德宏州梁河县九保镇)。1898年中秀才,1903年入昆明高等学堂,次年考入日本振武学堂,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并创办《云南杂志》。1909年回国,任云南讲武堂监督、总办,积极贯彻新式建军理念。1911年参加云南“重九起义”,1917年任陕西省省长,后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国务总理,1940年任云贵监察史。
1942年5月,日寇入侵滇西,怒江以西大片国土沦陷,日军自畹町向保山入侵受阻于惠通桥。时年63岁的李根源得知滇西告急,又闻国民政府重庆军委会有放弃怒江,退守澜沧江之意,立即电告重庆军委会:“窃以保山为滇西门户,而怒江为边疆要隘,舍此不守,致必震撼全滇,影响全局。”李根源力陈坚守和放弃怒江防线的利弊,反对后退,认为怒江天险一旦不守,日寇进攻昆明将指日可待,重庆也危在旦夕,力主建立和坚守怒江防线,阻敌东进,并三次向监察院院长请求亲赴前线襄助军务。后得蒋介石批准,他不顾疾病在身,于5月24日从昆明出发,率属下及卫队、医生等80余人抵达保山城北龙王塘。6月5、6日,在金鸡村召开军民大会,激励保山军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敌。6月14日,李根源在保山发表著名的《告滇西父老书》,号召滇西军民“有利于国家民族,有利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李根源与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在保山共同组织滇西防务,一起创办抗战学校——“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滇西战时干部训练团”,校址在大理三塔寺营房,团长由蒋介石兼任,副团长为龙云、李根源,宋希濂任教育长,招生对象主要是滇西沦陷区及附近各县具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青年,1942年8月开学,共开办2期,学员达2000余人,培养了大批军事骨干,为滇西青年提供了报效祖国的机会。学员毕业后,无论是在收复腾冲、龙陵的反攻战役中,还是在战后重建家园中,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为让边地土司们团结起来,一致抗战,李根源将《告滇西父老书》张贴于保山乡村集市及交通要道,派人送往沦陷区名流士绅及土司司署,并附函劝其不避艰危,共同匡济,举土抗战,支援远征军收复失地。为进一步发动土司抗战,李根源制订了详细的策动计划,获得了宋希濂的支持,并向龙云及蒋介石作汇报。蒋介石接受李根源的建议,于1942年8月1日通电滇西土司,进行抚慰。由于李根源、宋希濂的共同努力,滇西敌占区各土司积极响应,迅速开展抗战活动,出现了不少游击队,使日军陷入孤立被动、处处挨打的境地,从而减轻了怒江防线的压力,为后来大反攻的胜利奠定了基础。(www.guayunfan.com)同时,李根源还积极发动民间抗战力量。他与卧佛寺的“三光”和尚(幼光、平光、济光)志趣相投,赢得佛门的支持,得到了“三光”和尚精心绘制的《怒江防御和反攻腾龙图》。另外,他还向宋希濂献出了自己于1911年所作的《景遂堂题跋》一书,书中介绍了怒江一带详尽的国界地形,为第11集团军的作战起到了极好的参考作用。
看到保山城被敌机轰炸,无数中国百姓惨死,李根源当即奋笔疾书,上书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与委员长蒋介石,请求增援。同时,他上书蒋介石与龙云两人,控告龙奎垣对保山人民犯下的惨绝人寰的罪行。当第11集团军第71军第36师在李云鹏师长的率领下,于惠通桥力杀顽敌,阻日寇于怒江西岸,使山河转危为安时,李根源来到前线,受蒋介石之命,向英雄们颁发嘉奖令,抚慰众将士。卫立煌领导的滇西远征军准备向入侵日军发起总还击之前,李根源给他们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动信,卫立煌认为李根源书信的政治力量可顶几个师。
在任云贵监察使的3年多时间里,李根源身先士卒,老当益壮,始终冲锋在前,对督促抗日、振奋士气、抚慰民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在《八年抗战小史》一书中写道:“八年浴血抗天骄,杀气如云万丈高,写就一篇新战史,留将百世告同胞。”
李根源留学日本归国后,在昆明创办军事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自任监督(校长),当时学校规定:只招收滇籍学员,为本省培养军事人才。四川青年朱德,怀着满腔革命热情,长途跋涉,来到滇南的蒙自校部投考,可是,主考官见他是川籍青年,便不拟录取,朱德十分沮丧。这时,正好碰上李根源出来,李根源见状沉思良久,说:“他赶来投考,说明他是个有革命志气的青年,即使是四川人,也应给予录取,以遂其愿,坚其志。”就这样,由李根源亲自拍板,朱德进了云南讲武堂。在学校里,朱德屡受李根源的激励,与李根源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
新中国成立后,李根源接受朱德邀请,到北京养老。在朱德的安排下,他住进了北京绒线胡同70号。从此,李根源在北京过起了颐养天年的安逸生活。1965年7月6日,李根源病逝于北京,按照李根源的生前遗愿,把他安葬于苏州吴县小王山,今小王山辟有李根源纪念馆。
李根源主纂的《永昌府文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遗著有《曲石文录》《曲石诗录》《雪生年录》等。
《告滇西父老书》全文:
云南是中国的国防重要根据地,居高临下,高屋建瓴,西南控制泰、缅、越,东北拱卫川、康、黔、桂。滇西又是云南西陲的重大屏障,握高黎贡山、野人山的脊梁,襟潞、澜、龙、盈大川的形胜。且为通印度洋国际交通的唯一生命线,我们中国是民主阵线二十六国中四大列强之一,所赖以沟通民主同盟国地理上的联系,全靠滇缅公路一条干道。
自去冬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英、美、苏均集中注意力于对抗欧洲轴心领袖的德国,敌国日本利用他一贯的投机取巧的伎俩,乘机攻击实力不足的缅甸。我们站在援助英国盟友的立场上毅然出师援缅,转战千里,足使敌国不敢立刻轻窥印度,而印度亦得到充分准备自卫的时间,在政略上收到很大的效果。中国对远东战争的责任既加重,因此云南对抗战的工作也更为紧张,敌人东窥腾龙,便是云南担负作战之开端。
敌人素来采取一线作战的战略,今既对南洋战局告一段落,必然集中兵力妄想实现其解决中国事件的企图。云南已成战区,滇西即是前线;保卫大云南,须先保卫滇西。而保卫滇西,须先扼住保山。我们一千七百余万云南民众,立刻要发挥保省即是卫国的牺牲精神,尤其我们滇西的广大民众,更应当强化保乡即是保省的战斗意志,服从军政长官的指示,推进军民合作的工作,戮力同心,协助作战。我滇西父老要知道,滇西握有天时的便利,地理的形胜,兵精粮足的人和,一切作战条件都是对我有利的。然而军事的胜利,全靠民众的协助,有良好军纪的军队,配合着有训练有组织的民众,一定发挥伟大的力量。这样,敌人必不敢轻举妄动;敌人若不量力,冒险侵入,那么,潞澜川谷中便是他们的葬身窟,这是毫无疑义的。
根源生长迤西,滇西是我的桑梓,也是我父老祖宗坟茔庐墓的所在地。现在敌人打进我们的家乡来了,看看腊戌撤退后滇西公私损失奇重,真所谓生灵荼炭,哀鸿遍野;看看五月四、五两日保山遭受兽机的轰炸,颓垣败墙,血肉横飞,迤西重镇化为灰烬,保山县城立成死市,鸦狗群聚,时疫蔓延,举世闻悉,同声愤慨,百年浩劫,惨不忍睹。根源闻此,能不动心!乃奉蒋委员长电令、龙主席委托和监察院的催促,扶病西来,冒暑远征。我带来一个衰病老年之身,带来一颗纯洁的赤诚之心,坦白地诚挚地希望诸父老共体时艰,懔然于国难、乡难的加深,大家齐心一致,坚定最后胜利的信心,发挥军民合作的力量,加紧组织民众、训练民众,加强民众自卫,协助军队,尽到守望、运输、救护、侦察、通信的责任。
我滇西父老诸君,全国甚至全世界人士都重视云南的国防地位,更注视滇西战局的前途。我父老要抱定决心,驱逐敌人退出腾冲,退出龙陵,退出滇西国境以外,甚至退出缅甸。第一步,我们要确实守住保山,作为恢复腾龙的准备。我云南同胞和全国同胞与我同盟国的人士,现均翘首西望,期待着由稳定的滇西战局,一变而为边境歼敌的胜利战场。要确保滇西军事的胜利,端赖我父老发挥自己的力量,民众力量尽到一分,军事力量即增一分。自然,今后军队所需于民众的人力、物力的供给者至巨,敌人在沦陷区域的横征聚敛、荼毒残杀亦愈凶,而我们滇西民众所遭受的痛苦和牺牲也一定愈来愈大。但苟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抗战者,虽毁家纾难,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我父老必抱定更大牺牲的决心,始能保住滇西过去历史上的光荣,始能在云南抗战史中占最光辉的一页。根源不敏,愿追随诸父老之后,同心努力以赴之!谨此书告。
里人李根源
民国三十一年六月一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