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堂:为宁波人争光添彩!_鄞地乡土文化
王介堂:为宁波人争光添彩!
王介堂,1948年12月出生,宁波人,斋名牧余斋。高中文化。2003年从宁波金属提炼厂提前退休。钟情传统文化、文物保护事业。
王介堂,一个地道的宁波人,一口石骨铁硬的宁波话,中等身材,两鬓花白,年逾花甲。几十年来,凭着一颗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心,刻苦自学地方文献,对地方掌故孜孜以求,他十分关注家乡的古迹遗存和优秀文化的保护,近二十年来,在纪念王应麟活动、原地保护张苍水故居、保护月湖庵、保护药皇殿、保护烟屿楼、保护青林渡、日湖正名……都可以看到他奔走的身影;调查古桥遗存、评选十佳古桥、为十佳古桥树立石碑、十八年来近200余次文化探访活动……有他忙碌的身影;保护古树、呼吁撰稿,评选十佳古树名木活动……也有他出力的身影。天一阁司马殿前,有他联系捐赠的明代抱鼓石;秦氏支祠,有他捐赠的石鼓、石搁几;白云庄里有他捐赠的抱鼓石和石条凳……。多年来他积极发挥着光和热,默默奉献着聪明和才智,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为宁波人争光添彩!”突出的成绩,使他荣获宁波市十佳文保员和浙江省优秀文保员称号。
发起纪念王应麟(www.guayunfan.com)1996年11月,王介堂为给江北区宋代古刹宝庆讲寺写一篇介绍文章而查找历史资料,他查阅了清光绪《慈溪县志》,从中查到南宋三朝元老、著名学者,古鄞县城厢人(即今宁波市区)王应麟曾为宝庆寺撰有一篇《宝庆讲寺记》碑文,于是他又找来刚出版不久的《宁波市志》,从中获悉王应麟所著启蒙读物《三字经》几年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性启蒙教材,对这位杰出的甬上先贤不禁肃然起敬。当他推算出1996年正好是王应麟逝世七百周年时,一个想法在脑中出现:就是要开个纪念会缅怀这位“在宋一代,无与伦比”的学者,使更多的宁波人知道他,推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他立即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地方文史专家王重光先生,得到王重光的赞同和支持。为了要在年底前的最后一个多月时间内开好这个会,事不宜迟,二人商定立刻行动。因江北宝庆寺是王应麟明确写有碑记的地点,决定纪念会就在宝庆寺内召开。在实地踏勘会址时,又意外认识了位于姚江边上的台湾会馆馆长倪冽然先生。他听说要为先贤王应麟开纪念会,非常支持,主动承诺把纪念会的预备会放在台湾会馆召开。在以后的半月时间里,宁波文化界和乡土文化爱好者都对此次纪念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支持。大家撰写纪念文章,绘画撰联,吟诗挥毫,表达对王应麟的敬仰之情。12月7日,纪念会在宝庆寺的明堂中召开,尽管那时的宝庆寺还处在恢复阶段,各方面条件较差,主席台僧人念经用的桌子拼成,台下的座位都是利用拜佛凳。但会场周围的墙面上书画琳琅气氛庄重热烈,精彩发言引来阵阵掌声。会上,王应麟纪念堂剪彩揭幕,《宝庆讲寺记》碑重新镌刻,高高耸立在寺内,王应麟的名字再一次为市民所传颂。
在稍后的日子里,王应麟的墓地在鄞县同岙龙舌山被找到,后并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王应麟的故居所在地海曙区念书巷内也立起了“宋硕儒王应麟故里”石碑,市区镇明路上也雕塑了王应麟的塑像,王应麟已成为宁波人的骄傲。
心系张苍水故居
1998年1月下旬,这是一个阴冷的冬天。王介堂在得悉即将开工建设的中山广场(当时叫中山文化体育广场)工程将拆除张苍水故居,而将其核心部分“张苍水书房”拆迁至中山公园内的消息后,内心非常焦虑,张苍水是宁波的民族英雄,故居一旦被拆,周边环境、历史风貌将完全改变,历史遗留的信息将荡然无存,损失无法弥补。中山广场是以休闲为主的文化广场,保留张苍水故居只会提高广场的历史厚重感。几位热心地方文化的文保人士聚在一起议论,大家意见不谋而合,完全一致,就是要力争原地保护张苍水故居。为把大家的意见迅速上报给市领导,决定立即起草一份《原地保护张苍水故居的紧急呼吁书》,征集宁波市文化界老前辈、知名学者和热心文保人士签名。征集签名工作进行了七八天,那时正好是春节前后,天气阴冷,还经常伴有小雨,王介堂骑着一辆自行车几乎走遍了市区的大街小巷,一个一个地找人,向他们讲述事情的经过和想法,迅速得到了大家的坚决支持,前后有33人在呼吁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因时间关系,签名在那年农历正月初六结束,正月初八是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王介堂与另一位文保员一起,把紧急呼吁书送往市委李从军副书记处。尽管浙江省文管会对此事非常关注,专门发过文件和信函,外地报刊也有连续多篇的报道,但仍无法改变市里拆迁故居的方案。在此期间,王介堂联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市里提交了好几个议案、提案,也得到了张氏族裔的大力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市里有关部门终于调整了广场建造方案,张苍水故居确认原地保护,大家这才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月湖庵起死回生
1999年下半年,月湖景区建设工程启动。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月湖庵(古湖心寺)被列入拆除。有识之士联名呼吁,《人民日报》连续两次报道,日本友人致信宁波市市长要求保留月湖庵……大家都在关注着最后的结果。王介堂更是密切关注着事态的进展和月湖庵的命运,期间,几乎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他都要骑车到月湖庵门前转一下才放心。事情一直拖到2000年3月下旬,原在月湖庵的宁波佛教老年修养院搬迁去城西清道寺,月湖庵内腾空关上大门。4月20日中午,王介堂发现有几个人关着大门在月湖庵内“做羹饭”搞祭祀,就上前询问,知道是月湖景区建设指挥部刚招来的三门县的一支拆房队。指挥部叫他们关起门来,拆得越快越好。拆房队打听到这里原来是寺院,有点怕,就先做一下“羹饭”,祈祷不要出事。王介堂告诉他们,这里是一处文物保护点,在海外也有较大影响,不可以拆的。但卢队长表示他们只能听指挥部的,尽快拆掉。拆房的速度确实很快,21日一天下来,月湖庵已被拆得面目全非,王介堂和几个文保员在现场是欲哭无泪,上告无门。22日一早,王介堂又赶到现场,此时的月湖庵正殿上的瓦片已被揭得差不多了,光线从椽子缝中照射到梁枋上,“同治己酉年……”等两行木刻墨书大字清晰地露了出来。他知道,按现在的拆房速度,极有可能在傍晚或第二天一早就可能拉倒屋架,到那时就像人被砍下头一样,再难起死回生。他决定马上去找一下知名文物专家、天一阁副馆长洪可尧先生想想办法。但一到洪可尧先生住处,不巧洪老师已外出开会。王介堂无计可施,他看到洪老师电话机旁的墙上贴有一张电话号码,看到有毛昭晰先生的电话号,王介堂虽未见过毛老,但在年前保护张苍水故居时,多次看到过毛老支持原地保护苍水故居的谈话。毛老是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知名的文物专家。王介堂不顾一切地拨响了毛老的电话,真是天从人愿,电话拨通了,王介堂以文保员身份向毛老简要汇报了月湖庵正在拆毁的现状,毛老听后很生气,他说在一星期前刚来过宁波,市里承诺不拆的,谁知转眼又变化了。他指示王介堂能继续去现场,尽可能拖延并减慢拆房速度,并答应直接联系市领导。快中午时分,毛老电话告知,已与张蔚文市长通过话,委派副市长督促有关部门办理。此时王介堂才松了口气。他后来才知道,当时所拨的毛老电话号乃是他家里电话,那天下午他要乘飞机到北京开会,所以上午提前回家做些准备,而王介堂正好在他刚回到家时拨打了电话。王介堂事后回忆此事曾感慨说道:“这是他平生以来最体现价值的一个电话。”毛昭晰先生在以后多次参加鄞州区文保会议时,也反复提起此事,高度肯定王介堂认真保护文物的精神,要大家向他学习。
青林古渡免噩运
2005年5月,江北区庄桥街道邻近姚江段筑砌江岸,安装石栏。姚江此段存有一处著名的古渡口——青林渡,地道的宁波人都知道这个名字,它是古代鄞县通往慈溪的交通要道,在宁波最早的地方志——宋宝庆《四明志》中就有记载。它的存在,是宁波古代交通史发展的一个见证,也是浙东大运河宁波段上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碑,这一千年古渡的安危深深牵动着王介堂的心。他打听到施工方案是在古渡口外侧的江面上再砌一道石磡,把原渡口的条石全部挖去。王介堂知道,这方案一旦实施,千年的青林古渡就彻底毁掉了。眼看着施工不断向古渡口推进,王介堂心急如焚,他独自跑到施工指挥部找负责人理论,介绍古渡的历史和价值,但该负责人一点也听不进去,竟说:“如此难看的东西有什么用,我造好的东西一定比它好看”!王介堂不得已只好联系新闻媒体,得到《宁波晚报》大力支持。消息见报后,立即引起了广大热心市民的强烈反响,连续几天,赶往青林渡的市民络绎不绝,平时冷落的古渡口一下子成为热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施工方终于修改了方案,完整保留古渡口,采用渡口两端石磡连接的方法,古渡口终于避免了一次噩运,并被依法列为文保点加以保护。随着研究的深入,青林渡口现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见证。看到古渡口安然无恙,王介堂的内心感到由衷的高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