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古城:衣带渐宽终不悔_鄞地乡土文化
杨古城:衣带渐宽终不悔
杨古城1938年10月,出生于舟山市普陀区认母乡的小山村,八岁随父母迁到宁波,就读于第三中学初中、青年中学高中,自学美术3年,1995年退休前曾在宁波报社、文化馆、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过,从事新闻记者、美术教师、民间美术研究和地方文化的研究保护工作。2008年被省文化厅文物局推荐,评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
痴迷于民间文化遗产
早在1958年,担任报社编辑开始关注地方民间文化,如宁波著名剪纸艺术家罗枫先生就是最初在报上发表剪纸,报道民间美术的。从此时起在宁波报上撰写文章鼓励民艺、收藏民间美术,如民间剪纸鞋花、民间刺绣、雕刻及结识民间艺人。1958年在宁波市文化馆工作时筹办美术展览就有民间美术和农民画等。1962年专职研究民间工艺美术、多次下乡调研、抢救濒危的民间艺术,其中有骨木镶嵌、漆金木雕、泥金彩漆、金银绣、宁海白木雕、木根雕、余慈草编、镇海玩具等数十项民间艺术,主办《宁波工艺美术》刊物,撰写数百篇研究论述。其中整理宁波骨嵌研究油印本10万字,拍摄上千张民间美术图片,收藏数百件民间美术品,成为20世纪50至70年代著名的民间文化研究和保护行家,是宁波市首批民间艺术研究会会员之一。
也许是受多年民间美术研究的影响,我对民间传统文化以及古文物十分热爱痴迷。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我对民间佛教造像、中国狮子文化更深入地研究,不仅能绘善雕长于写作,工作十分踏实。又自费考察国内十余省积累大量图文资料,因此陆续编著、出版大型专著《中国佛像艺术》、《中国狮子艺术》、《南宋石刻》、《宁波百桥》、《宁波朱金漆木雕》等,都为图文并茂。本人善塑能雕,并深入研究制作竹根艺术,作品获1987轻工业部优秀新作一等奖。1989年主持设计金银彩绣《百鹤朝阳》获国家金奖,收藏于北京的中国工艺美术珍宝馆。对于宁波地域民间艺术更深化调研,在工艺美术学校任教带出数十学生。1984年到象山县主持组织民间竹根艺研讨会,在鄞县、宁海、奉化、慈溪等开讲座、办培训,几乎不知何日是星期天。我并不指望靠这些来发财致富,研究民间艺术的就要接受清贫。我认为物质与精神文化相比,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为艰难。
补上地域历史文化这一课
如今很多人都错认为我是专长于考古的。因为从1990年前后开始,我突然转向于文物历史考古。原因是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有许多来甬专家学者对宁波文化了如指掌,而我作为当地人却知之甚少,因此就专注于地方文史的补课,三五年之后成果突显。
1995年退休前后,我已经是一名宁波“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屡次受到市文化局表彰,曾被聘为鄞州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我的考查工作很深入。在山岭间,在荒野里,一双旧旧的跑鞋,一架老式照相机,一只装有指南针、卷尺、地图、纸笔的黑色帆布背包,伴随我踟蹰而行,去考察那些被人遗忘的古桥、古石刻、古民居以及瓶瓶罐罐、瓦瓷碎片。与乡间村人相处很融洽,已作有20余本笔记。其中最重要的是宁波东钱湖南宋石刻的发现和考证,这批蒙尘八百年的稀世珍宝,终于重放光辉,于2000年被列为国家文保。
1995年之后我国大规模城乡“改造”,我又致力于呼吁保护市区古建民居有月湖庵、药皇殿、徐氏书楼、苍水故居等十余处文物,如今在我与曹厚德、王介堂等带领影响下,有一大批百余人的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守望在各街道、小区、乡间。在宁波各市、区、县,我曾为宁海黄坛、前童,清潭、西岙等,为鄞州韩岭、走与马塘等古村落的保护,有的往返百余次,把省人大毛昭晰先生都感动了,把县、市文化、旅游、新闻媒体、当地干部、农民都感动了。十年工夫,前童村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黄坛成为省级保护单位,市级保护单位有宁海清潭、象山黄埠村、鄞州走马塘、韩岭村等十几处。
1997年12月,正值王应麟逝世700周年。我与曹厚德、王重光、王介堂参与发起200名民间人士举办纪念《三字经》及王应麟活动,这是王应麟逝世700年以来的首次大型民间纪念活动。此后不久,又在深山岙里找到了王应麟墓,最终被定为文保单位。2005年,在王应麟故里——海曙区念书巷立碑纪念。2001年和2003年两次获得“宁波市十佳文化遗产保护者”的荣誉。2003年起每年被评为海曙区先进文保志愿者。2005年,荣获浙江省优秀业余文保员。2008年获中国文化遗产年度贡献奖。
1998年,我应日本和中国台湾文化团体之邀出访和讲学中国民间美术、佛教文化和狮子文化。在日本奈良东大寺考证发现了南宋时期七个宁波工匠漂洋过海帮他们建造的东大寺建筑和石狮子。在台湾鉴定狮子博物馆的五千件历代石狮子,愈发感受中国民间文化博大深厚,也更意识到保护民间文化的意义和历史责任。从1993年起,我和本地的伙伴们调查和实地考察宁波古桥有513多座、南宋及明清石刻上千件,考证古塔30多座、古民居数十处,己撰写宁波古戏台百余篇,并且一切经费都是由自己承担的,但却仍乐此不疲。
守护非物质文化的一员
2004年以来我国又全面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保护,我被聘为市专家组成员和省专家组成员,同样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1962年开始,曾先后对宁波地域民间手工艺的朱金漆木雕、骨木镶嵌、泥金彩漆、金银彩绣、龙凤戏袍、民间刻塑、陶瓷、石雕等,配合文化部门进行过抢救性研究和保护,并从中调研、总结,从1996起又完成了《四明寻踪》、《南宋石雕》、《宁波老桥》、《宁波朱金漆木雕》、《宁波古戏台》等书的编写。其中多项已被列为国家级、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1998年被江东区文化局聘请主编《江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又应鄞州区文化部门邀请,担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顾问、专家,致力于鄞州非物质文化调研、编撰、审定等事务。虽然已年逾七旬,仍精力充沛,热情不减。
近60多年来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得到了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更多志愿者的支持和帮助,更意识到文化遗产的概念就是先人留下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只有依靠更多的民众和社会人士,才能顺利地更广泛地达到保护、传承、弘扬的目的。因此要依靠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通过宣传把文化保护的理念灌输到每个人的心中,只有人人都有守护意识,先人留下的文化遗存才能被更好地保护。我认为自己年事己高,只是文化主管部门的助手,默默无闻地整理、保护着千百年来留存的精神家园,能力有限,所以唤醒更多的人的守护意识更为重要。因此二十多年以来为了让更多的人支持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发起并倡导组织“市民文化旅游”,以“知我故乡,爱我中华”为主题已达180多批,参与市民共达万余人次;还多次应邀文化讲座,向市民、学生广泛宣传宁波的文化和历史。如前年为鄞州高级中学宣讲鄞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00师生听讲。还在当地社区、学校、图书馆等6数次做报告深受欢迎。其他如去年在省市报刊撰文数十,为江东区报省《龙凤戏袍》撰编影像片等;此外还策划组织民间团体立碑,如今鄞州大梅山护圣寺碑、慈溪虞世南故里碑、宁海方孝孺读书处碑、徐霞客驿站碑等,以此唤醒更多的人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