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亡任上_大宋名相
一般认为,赵光义登上皇帝宝座,论功行赏,赵普以最大功劳得封宰相。实际上,帮助赵光义登上皇帝宝座的功臣绝不只有赵普一个,就算赵普在此次事件中的作用最大,也不可能在赵光义眼中功劳最大。因为赵普只是他的盟友,而并不是他的亲信势力,二人早年甚至有过嫌隙和矛盾。换句话说,赵光义并不信任赵普,怎么可能将宰相重权交给他呢?何况,赵普为什么会被赵匡胤罢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专权,赵光义的权力欲望比赵匡胤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又怎么可能任用有专权“前科”的赵普为宰相呢?
事实上,赵光义之所以任用赵普为相,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就是赵普还有利用价值,即铲除赵匡胤的残余势力。赵光义用非正常手段上位,赵匡胤的势力不可能善罢甘休,而赵光义如果亲自出面剿灭他们,很容易激起更广泛的批评和更猛烈的反扑。在这种情况,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做他的挡箭牌,并且帮他将赵匡胤的残余势力一一铲除,对于赵光义来说,无疑是最理想的事情。那么,最合适的人选是谁呢?不用想也知道,这个人就是赵普。试想,如果没有这一层原因,赵光义在继位之初,很可能就会对赵普痛下杀手。他不缺少这样做的勇气,也不缺少这样做的决心,尤其不缺少这样做的动机。
应该说,作为获得相权的回报,赵普在帮助赵光义铲除赵匡胤的残余势力时,真可谓不遗余力。当时,对赵光义皇权威胁最大的,自然是赵匡胤的几个儿子,因为他们更有理由继承皇位。史料记载,赵匡胤的四个儿子当中,除了皇长子赵德秀和皇三子赵德林早亡,皇二子赵德昭和皇四子赵德芳,都是非正常死亡。在此,又可以看出赵光义的歹毒,因为按照“金匮之盟”,皇位由赵匡胤传给赵光义,接下来要传给赵廷美(因避赵光义讳改名),然后就是赵匡胤的三个儿子。结果皇位尚未传到赵廷美手中,赵匡胤的儿子先死,可见事情的蹊跷。而这个时候,仍然在世的赵廷美作何感想,也就不言而喻了。
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赵廷美做人做事恭谨之至,以至于赵光义一直找不到对付他的借口。但是在赵普介入此事之后,局面立即有了改观,由于他操持秘密工作多年,很快搜集出了大量对赵廷美不利的“证据”,并且送到赵光义案头。可惜,这些“证据”无关痛痒,大都只是一些诸如生活作风之类的问题。于是,赵普又指使亲信不断诬告赵廷美谋反,事情说得“有根有据”。赵光义终于得以将赵廷美撤职查办,贬为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使其从此远离中央政权。然而,赵光义用“兄终弟及”的名义坐上皇位,只要赵廷美不死,就必须把皇位传给他,否则就会失信于天下。但是赵廷美已经遭到贬谪,赵光义又不能再让他以非正常方式死亡,局面一时之间又陷入僵持。(www.guayunfan.com)不过,赵光义一筹莫展的事情,对于赵普来说却是小事一桩。既然赵廷美恭谨至极,没有什么把柄可抓,转而去抓其下属的把柄即可。很快,赵廷美的一大批亲信势力,被赵光义用各种名义定罪。而既然下属出了“这么大”的问题,他们的主子也就难辞其咎,赵光义终于可以对赵廷美下手了。经过群臣朝议,赵廷美对属下有监察不力之失,按照国家律法可以处斩。赵光义不想把事情做得太明显,只是撤除了赵廷美的一切官职,并且将他软禁在私宅当中。赵廷美也知道自己处境堪忧,不知道哪天就要被拉出去砍头,郁郁之中病倒在床,没挨多久便撒手人寰了。
帮助赵光义解决掉所有绊脚石,赵普看似又可以大权独揽了,但即使是他自己也十分清楚,赵光义绝对不会让他一支独大。果然,就在赵廷美死后不久,赵普就发现自己的处境有些不妙,情况和他在赵匡胤时期为相后期如出一辙。很快,在消除赵匡胤残余势力时,赵普辛苦建立起来的权力,就被赵光义一砖一瓦地拆除了。赵普再不敢有专权的奢望,只是企图保留一点宰相的权力和尊严,但是直到此时他才明白,无论是在太祖朝还是在太宗朝,真正让他走入绝境的不是专权,而是“兔死狗烹”。赵匡胤的残余势力被剿灭,赵普的利用价值即宣告失去,当年就被赵光义罢了相。
很难相信,此时的赵普仍然没有放弃对相权的追求,而这一次,他把目光投向了赵光义的次子陈王赵元僖。赵元僖是赵光义最看重的儿子,很有可能成为皇位的继承人,而他之所以能够占此优势,赵普显然居功甚伟。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是赵普逼死了赵廷美,皇位还将按照“兄终弟及”的方式传递,根本不会轮到赵元僖。当然,这一原因只在其次,更重要的原因是赵普和赵元僖主动修好,给他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应该说,赵元僖明面上是敬佩赵普,实际上却是想倚重他的势力,以便让自己在皇位争夺战中增加胜算。连赵元僖这样的晚辈小子都开始玩弄权术,赵普终于看清,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不管怎么说,赵元僖在赵光义面前替赵普极尽美言,逐渐改变了赵光义对赵普的不良印象。与此同时,赵普也在积极向赵光义靠拢,比如在赵光义亲征辽国的时候,兵锋受阻,战事被拖延了下来。这个时候,赵光义已经有心退兵,但是这样做会折损天子的威严,一时只是苦于没有适当的理由。赵普深知赵光义骑虎难下的微妙心态,因而接连上书要求撤兵,赵光义找到台阶下,对赵普深为感谢,因而升了他的官。赵元僖以此为契机,积极运作赵普重任宰相,并最终得到赵光义的应允。就这样,赵普第二次被赵光义任命为宰相,同时也是赵普一生当中第三次出任宰相,时年已经66岁。
不过,赵普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宰相职权只是个虚职,赵光义已经大权独揽,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实在不多。这个时候,赵普的权力欲望已经渐渐变淡,为官更是兴趣聊聊,再加上他意识到天意不可违,便想从此退出政治舞台。于是,赵普以年迈体病为由,接连上书赵光义,要求回乡养老。赵光义最初还担心他到地方之后做大为祸,确信其并无异志后,才同意了他的请求,同时拜赵普为太师,封魏国公。此时,赵普已经是70岁高龄,人生旅途也已经接近尾声,名利得失真正成了过眼烟云。
宋淳化三年(992)七月十四日,赵普卒于洛阳,享年71岁。
赵光义闻讯后,追封他为真定郡王,谥忠献。次年二月,赵普遗体葬于洛阳邙山,结束了辉煌无比又颇具争议的一生。今天,我们综观其政治生涯,前后共约五十载有余,大体算得上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对于巩固北宋政权,结束动乱纷争的五代十国,以及开创宋朝三百二十年国运,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惜,在把持国家权力之后,他不幸陷入了权力的斗争旋涡之中,虽然前后三次拜相,成就却一次不如一次。其人生轨迹,也在不自觉中偏离了最初的梦想,并没有做出造福百姓的政绩,这恐怕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