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意义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意义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时间:2023-04-0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从当代社会发展来看,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主要表现为:第一,它是人类思想资源的重要来源。儒家、道家、佛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都同道的观念联系在一起,道也是构成这三家学说的重要本体论。

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意义_关于蔺相如的事迹

六、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意义

文化资源是人类除自然资源外最重要的资源,它既存在于人类的物质领域,又存在于人类的精神领域,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没有文化资源,就如同没有自然资源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可想象的。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资源的作用表现得愈加突出。

从当代社会发展来看,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第一,它是人类思想资源的重要来源。从历史上看,思想资源属于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传统文化中产生的,文化资源为人类思想观念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思想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不同于其他生物群体的重要特征,也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显著标志。人是文化的动物,这里所说的文化,指的就是通过某种思想观念形态体现出的人对世界和自然的看法,其中就包括了自然观、社会观、伦理观等。思想观念是通过人类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长期以来文化所建构的,离不开文化对思维的塑造作用。事实上,人类思维的发展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它通过特有的方式表达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对人类思维方式的研究一定要放到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加以透视。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因此,关于思维的科学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是一种历史的科学,是关于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1]

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直接产物,思想的确立又与某种特定的文化观念形态联系在一起,是文化赋予的。例如,“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中国古代许多重要而深刻的思想都与道有关,它是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形成和发展来的。西方学者也认为:“道”这个概念是中国自身生长出来的(indigenous)一个本有的概念,因此,对它的解释应从产生它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和把握。[2](www.guayunfan.com)“道”是体现了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的一种深邃思想,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来源。在中国文化中,道是一个核心的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哲学根基。儒家、道家、佛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都同道的观念联系在一起,道也是构成这三家学说的重要本体论。儒家是社会之道,道家是自然之道,佛家是心灵之道。这与《周易》中所说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三才之道”是有内在联系的,强调的都是自然、人和社会的内在构成关系。“道”的根本精神在于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把握,它来源于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最古老的观念:阴阳调和而化生万物。这正是道的根本。这一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使得中国文化的内涵在很多方面呈现出道的气质和特点。

而在西方文化中,与中国的道不同的是宗教观念。宗教观念在西方文化中也是根深蒂固的,可以说是西方社会发展的基础,西方民族对宗教的感受显然不同于东方民族,这与文化的思想来源有关。在西方看来,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体系,不仅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西方20世纪著名文化哲学家和宗教哲学家克里斯托弗·道森这样说到基督教在整个西方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北方蛮族皈依基督教,我们将在兴起于罗马帝国废墟上的新型精神团体中找到西方文化的起源。基督教会承袭了罗马帝国的传统,它作为一个较高层次文明的使者带着罗马法的威望和罗马名字的权威来到蛮族中间。罗马帝国政治制度的崩溃留下了一个任何蛮族国王或酋长也不能弥补的巨大空隙,而这个空隙被作为新兴民族的导师和法律制定者的教会填补了。拉丁教父——安布罗斯、奥古斯丁·利奥和格列高利——从真正意义上说是西方文化之父,因为只有当西方的不同民族被融合在基督教世界的精神团体中时,他们才获得了一个共同的文化。最重要的是,正是这一点把西方的发展与其他的世界文明区别开来了。”[3]可以说,不了解西方的宗教,也就不了解西方的文化。西方宗教为西方文化传统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第二,文化资源是人类价值观念形成的依据。价值观念是一个民族群体或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一套价值规范,这些价值规范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行动的指南。价值观念是通过文化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它具体体现在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精神境界等不同层面。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一种内在规定,它构成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它不仅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也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生活方式。每一种价值观念实际上都与特定的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是特定文化所赋予的一种内在精神属性。这些内在的精神属性为一个民族所共同遵守和践行,形成具有凝聚力和整合作用的某种东西,这正是文化所起到的一种特殊作用。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本妮迪克特所说的:“真正把人联系起来的是他们的文化,亦即他们共同具有的观念和标准。”[4]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的创造离不开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同时,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又会受到文化观念的影响,形成一种双向的互动。从民族的角度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是长期以来在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塑造完成的,反映出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文化类型(types of culture)是一种带有稳定性的文化的内在指向和存在状态,它可以把人引向对某种文化模式的追求和营造。而文化类型又是民族性的重要的外在特征,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类型,而不同的文化类型又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格结构。比如,汉文化中儒家文化在处世态度方面特别强调社会伦理价值,把伦理同人的修行联系在一起,重视个人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和影响作用。儒家把与个人道德相联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是“内圣外王”的根本要求,追求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和人格理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已经成为儒家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和处世原则。而道家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却是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不妄为,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关系,顺应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消除“物役”对人的约束,恢复人的自由。这显然是两种不同的对人生和社会的处世态度,直接影响到对人格的不同塑造。这正是文化传统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第三,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本化是当代社会的突出特征,在当代社会,资本已经成为资源的一种转化形式。文化资源的资本化,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资本的内涵已由过去的经济范畴向社会范畴和文化范畴延伸转化。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当代社会有三种重要资本,即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他认为这三种资本中,文化资本是处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的一种资本,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因此,文化资本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资本形式。[5]

资本在过去通常指的是经营工商业的本钱,经济学上指的是与物质再生产过程密切联系的一种能带来增值的生产要素。在传统意义上,资本主要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今天,资本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了更为普遍性的含义。资本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范畴的资本的含义,同时还包含了社会范畴和文化范畴的资本的含义。在当代社会,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文化向经济渗透的必然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文化经济的兴起,与文化资本的出现具有密切关系,它使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范畴,而是可以通过资本的形式为社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和价值增值,产生某种实际的效用。

第四,文化资源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来源。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人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主要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形式,它们都构成文化资源的表现形态。文化遗产不同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遗留物,是人类历史的不可分隔的内容,同时,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所以,它对人类社会来说具有重要价值。从今天社会发展来看,文化遗产已成为人类的一种重要文化资源。专门研究人类遗产管理的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文化资源管理专业迈拉·沙克利教授说道:“大多数遗产地都成为了其国家文化旅游的吸引物。有些如英国的巨石阵,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国家的象征,并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文化遗产是一种脆弱的、不可修复的资源,必须受到保护,以保持它的真实性并留给后人享用。”[6]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各种利益关系,也关系到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问题。因此,各国对如何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都制定了符合本国实际的管理规定和政策法规,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这在当代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第五,文化资源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文化也是生产力,这在当代社会可以说形成了人们的一种共识。文化生产力实际上是对文化资源加以有效整合和开发利用的结果,它对推动社会进步、增加社会财富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文化在过去长期被看作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文化的功能被理解得较为单一,只是从政治上和教化上去看待文化的作用,文化成为一种政治需要和教育手段。而在今天,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也更加互动,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助推器,它对推动社会进步尤其是城市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工业化所带来的资源衰减、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许多城市(尤其是国际化城市)提出构建文化城市的发展模式,把“文化立市”、“文化兴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城市转型。这是因为,随着城市生活费用的增高、昂贵的地价和消费需求的减弱,传统的制造业在一些大城市已渐渐失去了优势,有的还呈现出夕阳产业的衰弱趋势,而且传统产业普遍进入了微利时代。与此同时,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现代城市的新的生产力要素,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这在经济发达城市表现得更加突出,正如有论者指出的:“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来看,目前发达国家已普遍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第三产业呈迅速发展的趋势,传统的制造业已不再成为优势产业,而且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必将成为中国内陆工业化社会和发达国家后工业社会的连接点和中国经济的神经系统,这些城市应该成为连接国内外的金融、信息、教育、文化、高科技和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文化建设在其中无疑将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7]

文化生产力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与一般生产力不同就在于,它是一种通过“软力量”来显现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直接的方面,也有间接的方面;既有经济的层面,也有政治的层面,还有其他层面等等。文化的“软力量”与文化产品有关,而文化产品又是靠文化资源来打造的,它与文化资源密切相关。比如,法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除了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文化因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辉煌的传统,不仅为法国留下了大量的文化资源,成为法兰西民族引以为荣的宝贵财富,也为法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凡尔塞宫、卢浮宫、枫丹白露宫、巴黎圣母院、凯旋门等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为法国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法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占到世界旅游市场的10%以上,原因就在于它的文化的魅力。法国是世界上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很多游客是因向往法国文化而到法国去旅游观光的,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法国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资源。也正因为如此,法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文化资源保护的国家,被称之为“文化之国”,也是最重视文化发展战略的国家。法国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精心维护和修复古建筑遗址、城堡、教堂和老街区,同时加强博物馆、档案馆、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提高国民的文化修养和对文化的热爱。法国对待文化资源的态度和做法值得我们重视。      (张胜冰)

(作者张胜冰,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

【注释】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5页。

[2]Archie J.Bahm,Tao The King by Lao Tzu,Interpreted as nature and intelligence。Word Books,U.S.A,p73,1986。

[3]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4]露丝·本妮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2页。

[5]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迈拉·沙克利:《游客管理:世界文化遗产管理案例分析》张晓萍等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7]薛涌:《城市转型要有文化思维》,载《中国文化报》,2005年3月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