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使命_伊隆·马斯克传
Space X的工厂里,贴着一张前纳粹分子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的肖像,他曾领导美国宇航局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这幅肖像的旁边,是一幅巨大的火星照片——“那是我梦想开拓移民的地方”。伊隆·马斯克指着火星上著名的“水手号大峡谷”(Valles Marineris)说。
“猎鹰1号”的发射成功,是Space X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也是马斯克火星梦的一个起点。在未来,他将有足够的资金和空间,去实现自己在太空中的想法。
与此同时,“猎鹰”系列的其他火箭已在紧锣密鼓研制中,中型火箭“猎鹰5号”的第一节配备5个引擎,即便其中一个或两个出现故障,火箭仍能正常运作。大型火箭“猎鹰9号”第一节就配备了9个引擎。无论是“猎鹰5号”还是“猎鹰9号”,每节火箭都能被重复使用,这大大降低了Space X未来的“猎鹰”系列火箭的发射成本。
伊隆·马斯克说:“我希望‘猎鹰5号’和‘猎鹰9号’至少能被重复使用100次。”(www.guayunfan.com)另外所有“猎鹰”系列火箭都是在加州的一家工厂里生产、组装的,当火箭被卡车送到发射现场时,已能直接升空。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火箭发射史上的一次革命。在此之前,所有的火箭都是在发射架上,被工程师们精雕细琢组装而成的。
Space X也已经在开始研制容量更大的火箭,希望在未来有更大的运送能力,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发射载人航天飞机,Space X公司副总裁柯里斯骄傲地说:“凭我们现在的技术和能力,在10年内载人登月不在话下。”
“猎鹰1号”的第四次发射成功和随后不久的第五次发射成功,让Space X成功翻页进入新的历史篇章。
此前只有130名雇员的Space X迅速发展到了上千人,拥有四栋办公楼。在Space X总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们所有的员工明显分成两类:那些穿T恤和牛仔裤的年轻人是负责技术和测试的工程师,Space X的首席测试工程师,年仅23岁,胳膊上满是纹身;而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则都是西装革履,他们年龄大,工作时候的态度都很严肃,这些人大多是从波音或者洛克希德·马丁等大公司挖过来的,他们对所有下属都要求相对严格,希望把大公司的严谨气氛带进Space X来。
Space X的发展和伊隆·马斯克创业之初的设想,开始走上了同一轨道,那就是完全商业化地向前进。在伊隆·马斯克看来,类似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这样的大公司,他们的制度太死板了,并且受到国防部约束太多,不能实现全面的商业化,因此而显得缺乏竞争力。
伊隆·马斯克和Space X的这一次坚守,让全球很多专业相关人士相信,尽管Space X是一家年轻且缺乏经验的私营航天公司,但是其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他们认为航天工业即将迎来一场革命,在30年前,全球80%的火箭发射业务由美国来承担,到今天就剩下只有不到20%了,特别是在中国自主研发的火箭发射成功后,因为在价格上的优势,让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绝对优势荡然无存。
到现在,全球差不多有30个国家具备发射火箭的能力,虽然Space X是一家私营公司,但是今后私人公司承担火箭发射业务必然成为一种趋势。
在Space X里程碑的时刻面前,伊隆·马斯克并没有狂喜,而是很冷静。他知道火箭和太空同时都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意外性,Space X的试验场地上,已经见证过多次失败。虽然“猎鹰1号”发射成功了,但是它只能在亚轨道飞行,需要的能量仅是进入特定轨道的2%。要完成伊隆·马斯克的向火星移民的设想,往月球、火星运送足额的载重货物,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这,需要的不仅是伊隆·马斯克和他的同伴们的勇气,还存在太多未知的不确定因素。
特斯拉和Space X相继从悬崖边上起死回生,伊隆·马斯克诠释了“硅谷企业家不怕失败”的极客精神,一时被人们塑造成为又一个硅谷传奇的代表。但是伊隆·马斯克可不这么想,回想2008年自己手里的两家公司差点儿同时崩盘破产,马斯克还心有余悸,他说:“我当然也害怕失败,当时Space X和特斯拉都已经‘接近失败’了。”
虽然此时外界把伊隆·马斯克描绘成为一副无所畏惧的形象,但是他很清醒,提醒其他创业者和后来者,创新者的伟大不在于存不存在恐惧感,而在于能否跨越这种恐惧感。马斯克说:“人们应该忽略非理性的恐惧,即使面对的是合理的恐惧,假如克服它之后的成果是有价值的,我们都应该继续冒险。”
特斯拉和Space X的双线逆转,使马斯克感慨万千:“用基本原理去判断问题,而不只是简单地类比;把精力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从朋友那儿获取尽可能多的反馈。朋友们知道你的产品哪里存在问题,你需要从他们那儿得到这些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