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宋臣_“大树”底下的“乘凉客”_
南宋经历高宗赵构、孝宗赵眘、光宗赵惇、宁宗赵扩,至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赵昀登基,是为宋理宗。宋理宗朝,出了个宦官叫董宋臣,以奸巧佞媚著称。正是此人,加速了南宋的灭亡进程。
董宋臣原先只是个普通的宦官,头脑灵活,最善逢迎,为了讨得宋理宗的欢心,着意修梅堂,建兰亭,疏浚芙蓉湖,为皇帝享乐提供优美的环境。一次,他甚至引领一群娼妓进入皇宫,供皇帝消遣。侍郎牟子才上书说:“这都是董宋臣引诱陛下,大伤风化。”宋理宗说:“小事一件嘛,何必小题大做?”牟子才说:“陛下幽会娼妓,焉是小事?”他气愤不过,连夜画了一幅《高力士脱靴图》,呈给皇帝。董宋臣见画,又气又恼,哭泣着对宋理宗说:“牟子才将陛下比作唐玄宗,将奴才比作高力士,那么他就是李白了,可恨可恶!”宋理宗大怒,命将牟子才贬职,放逐外地。从此,宋理宗更加宠信和倚重董宋臣,视他为最亲近最可靠的内侍。
董宋臣依仗皇帝做靠山,狐假虎威,穷凶极恶。他在临安城外为皇帝修建离宫别馆,侵占大量农田,农民骂他为“董阎罗”。同时,他又招权纳贿,勾结意气相投的朝廷官员,朋比为奸,顺者昌,逆者亡。监察御史洪天锡痛恨董宋臣的罪恶行径,愤然上书予以弹劾,指出:“天下现有三大祸患:宦官、外戚和小人。三大祸患不除,国无宁日,民无宁日。”宋理宗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不予理会,但考虑到洪天锡的特殊身份,决定采取折中的办法,要洪天锡收回奏书,改由自己诫饬董宋臣。显然,“诫饬”是假,庇护是真。洪天锡脾气倔强,不仅拒绝收回奏书,反而又上了一份奏书,说:“自古以来,奸人仗势逞威,无不畏惧人主。人主明知其奸,却仅仅加以诫饬,那么奸人肯定越发张狂。”这话有批评皇帝的意思。宋理宗很不高兴,干脆将洪天锡的奏书束之高阁,当然也就无须对董宋臣进行诫饬了。
董宋臣有恃无恐,更加肆无忌惮。不久,很多农民联名控告董宋臣,说他侵占民田,致使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洪天锡异常愤怒,再次上书弹劾董宋臣,措辞严厉而尖刻。书中说:“陛下设置内司(宦官机构),那是为了帮助内廷进行建筑和修缮。近年来,董宋臣之流动辄称作‘御前’,毁民居,夺民田,祸害百姓。贪污的官吏,逃跑的囚犯,纷纷投靠宦官,有司不敢过问,更不敢治罪。狡猾的人为其献谋,残暴的人为其助虐,而辗转受苦的人,大多是循规蹈矩的农民。但愿陛下不要为史官提供口实,以致这样记载:‘内司的恣横从这时开始。’”(www.guayunfan.com)洪天锡的奏书连上六十余次,都被宋理宗扣压,没有丝毫回音。董宋臣指使奸臣卢允升,大告洪天锡的黑状。宋理宗以此为由,免去洪天锡的监察御史职务,改任为大理少卿。董宋臣的心腹趁机蛊惑说:“洪天锡频频上书,背后得到宰相谢方叔和参知政事徐清叟的支持。”董宋臣和卢允升又使出手段,唆使宋理宗,将谢、徐二人罢官。董宋臣犹不解恨,指使党羽诬告谢方叔和洪天锡犯有欺罔之罪,理当斩首。只是由于其他的原因,他的阴谋没有得逞。
宋理宗到了晚年,生活更加腐朽和荒唐。董宋臣竭力怂恿他聚敛钱物,用以“防老养生”。堂堂皇帝还真听话,又颁圣旨,又发手谕,盖上皇帝私人印章,命令各地贡钱贡物。严州知州吴槃觉得此事荒唐可笑,有损皇帝体面,上书说:“内库敛财太急,督促太苛。陛下用龙章凤篆催索帑藏,那么黄册(圣旨)御印与下级官员的公文还有什么区别?陛下居于万乘之尊,却斤斤计较财贿,实属不雅。恳请陛下为国家社稷着想,留心朝廷要事,切莫因小失大。”董宋臣嫌吴槃妨碍手脚,奏请宋理宗,亦将他罢了官。
国子监主簿徐宗仁接着上书,痛陈时弊,一针见血地指出:“政治黑暗,忠臣受屈,疆土日蹙,国家垂危,首恶就是董宋臣。此人盘固朝廷很久很久,蒙蔽朝廷越来越深,若不诛杀,必然误国害民!”宋理宗还不觉悟,像对待洪天锡的奏书一样,将徐宗仁的奏书扣压,置若罔闻。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蒙古铁骑大举南下,数十万剽悍的骑兵几乎攻占了长江以北,以及西北的广大地区,并渡过长江,进围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南宋京师大震,达官权贵纷纷打点行装,准备逃命。董宋臣尤为恐慌,力劝宋理宗放弃临安,迁都宁海(今浙江宁波),以避蒙古军锋芒。文天祥时任签判,坚决反对迁都,并请立杀董宋臣,肃清内奸,然后集合全国力量,共击蒙古军。宋理宗这一次又来了个折中的办法:既不迁都,也不杀董宋臣。蒙古军因国内内讧暂时退去。于是,临安一切照旧,从皇帝到臣属,依然纸醉金迷。诚如一首诗所写的那样:“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董宋臣由保康军承宣使改任内侍省押班,身兼多职,太庙、国信所、军器库、翰林院、敕令所、显应观、太子府等,统统归他管辖。这时,文天祥以著作佐郎身份,兼任太子府教授。文天祥耻于与董宋臣共事,毅然辞去朝廷官职,请调外任,出知端州(今江西高安)。
宋理宗一味迁就和偏袒董宋臣,使得大批贤才志士感到寒心,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离开京师,避祸自保。秘书少监汤汉心存幻想,坚持上书,说:“董宋臣长期以来声势熏灼,其力量能罢免台谏(谏官),排斥大臣,至结凶渠(罪魁),以致大祸。中外惶惑切齿,而陛下万方为之袒护,为之开脱,实在过分!愿陛下收回内侍省押班的授命,立斩董宋臣,则宗庙社稷幸甚!”宋理宗执迷不悟,不仅没有收回授命,反而又给董宋臣增加了新的差事,让他同时兼管御前马院和酒库。
就在这一年,董宋臣病死。宋理宗痛悼不已,追赠他为特转节度使。次年,宋理宗也一命呜呼。蒙古军浩浩荡荡,直逼江南。风雨飘摇的南宋勉强维持了十余年,随即寿终正寝。
董宋臣的一生,非常滑稽有趣。他并没有本事,也没有出色的业绩,只因佞媚而发迹,又因佞媚而显达,时时、处处得到宋理宗的庇护。荒淫的皇帝需要宦官,弄权的宦官需要皇帝,这就是宋理宗和董宋臣关系的全部奥秘。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董宋臣正是宋理宗这株“大树”底下的“乘凉客”,虽然作恶多端,却能活得安然,活得自在。这在中华宦官史上,实不多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