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陶澎的第一次见面_关于左宗棠事迹
三番会试未第之后的左宗棠,不再痴迷于科场,决心要靠自己的学识养活自己和家人。对于古时候的读书人来说,不能入朝为官,则退而为师,做个清贫教师。左宗棠此时,便接受旧时的老师巡抚吴荣光的盛情邀请,到醴陵渌江书院做山长。所谓山长,即当今称之为老师者,只不过,因为书院薪酬菲薄,教师难招,左宗棠还兼任书院负责人。
对于这份工作,在别人而言可能就是苦差事,而在左宗棠而言就是一份神圣的职业。薪酬低,左宗棠不在乎,他知道,国泰民安不是单靠自己就能达成的,要完成大愿,必须有更多源源不断的有志之士,因此最要紧的还是要把下一代教育好。学院的生源主要是少年,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学生,但是左宗棠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因为年龄幼小而放松。他给每个学生都发了一本日记簿,要求他们把每天的学习所得和疑问都写在上面,并且经常检查学生学习进度,对于懒惰者扣以膏火奖励勤勉者。这样一来,大家都知道这位左山长的严格,轻易不敢懈怠。
这一年,闻名遐迩的两江总督陶澎回湖南安化扫墓,途经醴陵。说到陶澎,时人无不景仰备至,因为他为官清廉护疆卫国,生活作风正派,知人善用爱才惜才,学识颇有主见,为人更刚正不阿、谦谨有礼。当地知县为了招待好这位省部级官员,特地投其所好,在其投宿的公馆门前请左宗棠书写了一副楹联: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www.guayunfan.com)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而且,在公馆厅堂,知县也挂上一幅山水画,请左宗棠挥笔而就又一副对联:
一县好山为公立,
两度绿水俟君清。
陶澎看到这两副对联,连连赞赏,忙问何人是作联者。原来,门前的楹联是有典故的,而厅堂的对联不仅配合山水画的画境,更隐喻了陶澎的功绩和清廉。如此好文采,又深得陶澎之心,自然让本就爱才惜才的陶澎激动不已。所谓“印心石在”,是指陶澎家门前有一口绿潭,潭中稳当当藏着一枚印心石,现在这枚印心石还静静地坐落潭中。而在一年多前,道光皇帝在一年间连续十余次召见陶澎于皇殿之上,并亲自为他书写了“印心石屋”的牌匾。印心石屋,是陶澎小时候读书的地方。这段典故,让许多人为之艳羡,也成为他家乡的美谈和他自己的荣耀。如今,左宗棠这一句“印心石在”,则不仅实写了印心石和老宅仍在的事情,亦让陶澎不必过忧,更暗赞了陶澎数十年如一日,作为官员一心为民请命,不负众望的丰功伟绩。而下联,则表达了家乡人对陶澎回乡的激动和欢喜。厅堂的对联,也同样赞其清廉,实事为民的功德。
陶澎看后,越发觉得写这副对联的人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便问知县是何人写就,得知是左宗棠所写,更迫不及待要左宗棠前来见他。左宗棠虽然尚未取得功名,也还未做得什么大事件,但是他的名声,陶澎还是略有所闻的。这也难怪,胡林翼是他的女婿,贺长龄是他的下属,他们都与左宗棠相交甚好,早就在陶澎面前时常提起左宗棠,激赏其才识和志向。陶澎听闻左宗棠现在渌江学院做山长,便急想见上他一面,好看看他到底是如何地了得,也好为朝廷再献上一个难得的人才。
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提一下他对人才的爱惜,那是一个竭心尽力难言的。他历经嘉庆、道光年间,两江总督做了十几年,不仅自己为国家和民族做了许多有益的实事,更为朝廷输送了诸如林则徐、胡林翼、贺长龄、魏源、包世臣等后来名倾一时和改革历史的人物。他不因自己位及人权就踩踏同僚,反而轻视官阶和权力,只要有合适的人才,必定力荐,让他发挥所能,为民尽力。他不在乎自己提拔的人名气和官位高于自己,甚至可以把自己的两江总督的位置拱手相让,只为了让有才之人适得其职。因此,此时的陶澎,已经在心里思虑着如何发掘和培养这位光耀四野的人才了。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左宗棠竟然无视自己的召见,还说“总督要见我,自然是他来见我,凭什么要我去见他”之类的话。为此,他更视之为奇才,以为凡奇才都有其倨傲的一面,因此不但不为左宗棠的傲慢而生气,反而更加敬佩,听闻左宗棠的回复后欣然前往,意欲一睹奇才的真容。
左宗棠并非只是摆谱,他同时也是真忙。当陶澎来到渌江书院时,左宗棠正在批阅学生的课业。见是陶澎果然屈尊前来见他,左宗棠很受感动,但表面上仍不动声色,从容起身作揖。但因为心情激动,两人靠得太近,作揖时左宗棠还是碰着陶澎的朝珠,一时用力过大把朝珠弄散落地,惊得知县暗自抹了一把汗。相反,左宗棠反而很泰然,不慌不忙俯身拾起朝珠。陶澎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对于左宗棠的举止反应暗暗惊叹,心想应对突发事件能够如此泰然自若,此人必定非凡。那么他的才识如何?是否只是一个书呆子,而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了得呢?通过进一步与左宗棠交谈,陶澎越发感觉左宗棠不简单,“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第二天,陶澎还特地推迟了出行计划,与左宗棠游历醴陵,交谈甚欢。这一次见面,左宗棠给陶澎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以至于他临别时还特意嘱咐左宗棠,明年会试无论中与否,一定要去他府上一聚。
一个是名满天下,时任两江总督并封疆大吏的年近花甲的高官,一个只是穷教书匠,却把手同游,交情甚深,一时间传为美谈。在与陶澎进行两天交谈之后,左宗棠依然勤勤恳恳做他的山长,依然井然有序研习他的地理、河漕盐务,并不因此沾沾自喜。
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上京会试,未第,遂意绝科场,决心回家务农,全副精力放在实学上。虽然如此,但三次会试未第仍对他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以至于20余年后,乃至晚年,他已功成名就了都还想再次参加会考。也许,在读书人心中,科场非常神圣,没有通过科场的认可,即便成就再大功名,心理依然存在巨大落差。左宗棠后半生就一直在心里藏着这个隐痛。
不过,相比于得到陶澎的赏识,他稍可宽慰许多,而这也为他后来要走的路提供了便利,后来他在32岁能够回家乡购置田地建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房屋,也是得益于在陶家教书的报酬。陶澎对他而言,就是一次重要的中转际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