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河北梆子老生唱段周春山

河北梆子老生唱段周春山

时间:2023-04-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梆子改革家王玉磬_春华秋实河北梆子改革家王玉磬雨生子著名河北梆子艺术家王玉磬,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人(白洋淀),1923年出生于梨园世家,其父陈栋才是清末民初闻名大江南北的刀马旦演员,艺名“七阵风”,曾进宫演过戏,有“御戏子”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王玉磬参加了国营剧团,与银达子、韩俊卿、金宝环、宝珠钻成为剧团的五大主演,被誉为河北梆子剧种的“五杆大旗”。

河北梆子改革家王玉磬_春华秋实

河北梆子改革家王玉磬

雨生子

著名河北梆子艺术家王玉磬(原名陈国贤),河北省安新县同口镇人(白洋淀),1923年出生于梨园世家,其父陈栋才是清末民初闻名大江南北的刀马旦演员,艺名“七阵风”,曾进宫演过戏,有“御戏子”之称。全家姐妹六人,五人学过戏,其中四人从事戏曲工作,成为河北梆子这个剧种的名演员。王玉磬排行在四,是姐妹中年龄最小、艺术成就最大的一个,她不但是这个剧种最受欢迎和爱戴的艺术家,而且在我国戏曲界也是一位久负盛名的艺术家。

王玉磬五岁丧父,因生活所迫,与孪生姐姐王玉鸣开始和父亲的科班同学王文炳学戏,一个学老生,一个学青衣。王文炳是当时著名的青衣老生,艺名小白牡丹花,他不但是个好演员,而且是个好老师,在学习上对姐妹二人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在生活上则百般照顾,为她们辉煌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玉磬天资聪慧,音质清醇,嗓音刚劲,吐字清晰,再加上习艺刻苦,基本功极其扎实。7岁时就与姐姐王玉鸣开始登台,专演对戏(青衣老生戏),如《摔子》、《五家坡》、《汾河湾》、《二堂舍子》、《杀庙》、《桑园会》、《走雪山》、《黑风洞》、《探母》、《牧羊圈》、《芦花记》、《教子》、《双官诰》、《乌玉带》等。舞台上,姐妹二人的个头一般高,相貌相像,所以特别受群众欢迎,在冀、鲁、晋、豫一带享有“小胡子”的绰号。(www.guayunfan.com)1937年,王玉磬在天津与当红名伶小香水、小瑞芳、金刚钻等人同台演出,并且虚心求教,因而短短几年间技艺大进。王玉磬来到天津后,眼界扩大了,各剧种的演出她都认真学习、揣摩,吸收了大量同剧种或不同剧种的丰富营养,如饥似渴地向前辈学习,为“王派”唱腔艺术体系的确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竞争力(当时正是梆子、京剧两下锅时代),她开始和孙行甫(又叫孙宝魁)学习京剧,由于她的刻苦努力,和老师学了很多戏,如《捉放曹》、《贺后骂殿》、《黄金台》、《上天台》、《珠帘寨》、《秦琼发配》、《男起解》、《斩子》等等,积累了大量的舞台经验,这为她将京剧声腔艺术的精华用于改革河北梆子声腔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由于京剧的崛起,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对陈旧的河北梆子唱腔和念白渐渐冷落,称河北梆子是“穷梆子”、“侉梆子”。从20世纪40年代初,王玉磬总结长期演出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把自己过去所有用传统唱腔演的戏重新设计、丰富、整理,并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同时吸收兄弟剧种声腔艺术中有益的营养,创出了新的河北梆子女老生表演艺术体系。“王派”唱腔的出现,使河北梆子这一剧种在衰败时期赢得了大批的观众,为河北梆子艺术能够繁荣至今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王玉磬的演唱优美动听,如金钟玉磬,观众就送给她一个响亮的名字——“玉磬”,从师姓王,更名王玉磬。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由于历史原因,梆子已处在濒临消亡的边缘。逆境中,以王玉磬和银达子为首的一批河北梆子艺术家历尽千辛万苦,誓不改行,誓不离散,守住天津河北梆子最后一块阵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河北梆子再度中兴的骨干力量。新中国成立后,王玉磬参加了国营剧团,与银达子、韩俊卿、金宝环、宝珠钻成为剧团的五大主演,被誉为河北梆子剧种的“五杆大旗”。50年代至60年代,王玉磬随团演遍了几乎整个中国,这时的她在艺术创作上激发出了极大的热情,步入艺术发展的黄金阶段,改编创作了许多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如《斩子》、《醉写》、《苏武》、《赵氏孤儿》、《五彩桥》、《十五贯》、《调寇》、《四郎探母》、《白帝城》、《南北合》、《江东计》、《走雪山》、《杀庙》等等,都已成为河北梆子剧目中的精品之作。虽然十年动乱使她暂时离开了舞台,可是她的心中从没有放弃过对河北梆子艺术的执著追求,动乱后的她重新焕发出了艺术青春,被任命为河北梆子剧院副院长,这个时期也是她一生中又一个演出、讲学、课徒的高峰时期。王玉磬每次演出都产生热烈反响,不仅在城市剧院场场爆满,在农村的演出更是受欢迎。每至一处都会惊动十里八乡的观众,大家纷纷套车赶来看戏,甚至有的会提前投亲靠友或在当天早早就赶到演出现场,每场戏少则几千人多则一两万人。在河北沧州七里淀演出时,观众足有两万人,真可以说是万人空巷。1984年,在迎国庆35周年戏曲演唱会,王玉磬演唱了《太白醉写》中“上殿”一段,技惊四座,因为大家对河北梆子是老印象,没有想到新的“王派”唱腔这么优美动听,再加上她那新颖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演唱风格,受到了在场的同行及专家们的热烈赞扬。随后,中唱总公司把王玉磬十三个代表剧目中的优秀唱段抢录下来,出版了《王玉磬名剧唱腔集》。

王玉磬是个唱、做、念、舞技艺全面的演员,不但文老生演得好,而且架子生戏也非常突出。她的表演优美洒脱,念白别致清楚,演唱尤为突出,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一切从演人物出发,再加上高超的演唱技巧和优美的“王派”唱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京昆大师俞振飞老先生和王玉磬研究李白的醉步怎样走时曾说过:王玉磬演戏非常聪明,她演的李白走醉步时脚一翘一还原,这样做戏是为了扬长避短,因为她个矮。京剧艺术大师李万春看了王玉磬演出之后,说:我一生看过很多女老生,但是我最喜欢的只有两个,一个是京剧的孟小冬,一个是河北梆子的王玉磬,她们的唱、念、做都好,艺术造诣高,昨天我看她的戏时鼓师打错了,她用台步马上就找回来了,就这一点,没有几十年的艺术修养是做不到的。李万春先生与王玉磬共同研究改革过京剧《别窑》的程式,王玉磬认为,把起霸上改为马趟子上,因为起霸上不符合剧情内容,把《坐宫》一折前边引子四句诗之后的大段念白去掉,因为后边的大段唱完全是念白的内容。从王玉磬对艺术表演的独到见解中不难看出,她不仅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而且对各个剧种都极为熟悉,有着极高的悟性和灵性。

王玉磬40年代就已蜚声舞台,在艺术上她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有人说她是革新派,的确,她的演艺生涯也是她改革的一生,直至晚年的时候,她还在进行探索、革新。她不但改唱腔而且改剧本、改伴奏、改程式,例如她演的《斩子》,经她多年几十次的大小改革才变成现在这样精炼。她改革的唱腔既保持了“燕赵之声”的慷慨激昂、强烈豪放的传统韵味,又饱含着抒情优美的风格,听起来使人感觉清新华美,在河北梆子唱腔艺术中独树一帜。在改革中,王玉磬不是一味地蛮改,她既尊重传统又勇于革新。例如她以北京音为基础创作了新老生念白。老的河北梆子念白大都是山陕语音,个别的有河北语音。随着群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再加之京剧的崛起,群众对梆子老的念白不满足了,有“侉梆子”的称呼。所以她用新的念白取代,新念白以北京音为基础,但也不同于京剧,它基本上没有湖广音,念白清晰易懂,备受群众欢迎。她与琴师郭小亭共同创造了河北梆子新“板式”老生反调、悲调等。梆子中反调原是旦角的专用唱腔,它是表现悲伤情绪的,生行没有这种唱腔,她创作了老生反调唱腔后首先在《哭长城》中试用,结果受到一致好评。1959年在演《苏武》一剧时,她与琴师经过商议、修整,把老生反调正式用于《牧羊》一折中。老生反调与旦角反调不是类同,其中吸收了昆曲和汉剧的东西,使老生反调更加新颖别致,所以大获成功。悲调过去也是没有的,她在《十五贯》中曾创作试用,在这个戏中也开始正式使用。她的改革增强了老生唱腔中的抒情风格。旧河北梆子慷慨激昂,强烈豪放有余而抒情不足,在表现抒情风格的剧目中不能很好地表达剧情内容,为此她在自己的唱腔中增加抒情风格,在《苏武》一剧中得到完整的应用,在《太白醉写》一剧中将抒情风格发展到了高峰。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戏剧家张庚说:“王玉磬的唱腔就有意识地在委婉抒情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大大增加了生动传神的韵味,使人听后印象深刻,念念不忘。她的改革创新为河北梆子赢得了许多观众,我也是其中之一。”王玉磬还改变了老生唱腔中用旦腔、哭腔和虚字过多的习惯。过去的老生唱腔中旦角腔成分多,因而产生腔系混乱的现象,她设计的唱腔生旦分明,即使极少数需要借用旦腔也要把它加以变化。过去哭腔用的过多影响了一些带有欢快、喜剧色彩戏的内容的把握,现在她只把哭腔限定用在悲剧之中。传统梆子唱腔中虚字过多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演唱中往往使观众听不清词意。王玉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虚字用的少而且用的巧。她吸收兄弟剧种唱腔的精华,丰富河北梆子唱腔。在她创作的唱腔中吸收了昆曲、京剧、山陕梆子等唱腔的精华,吸收时不是把原来的唱腔原封不动地放在梆子唱腔中,而是把它们变化了之后用在唱腔中,如果不仔细听是听不出来的,没有明显的痕迹,通过这样的吸收,大大丰富了河北梆子唱腔的表现力。她改变了梆子演唱行腔、吐字不够讲究的缺陷。王玉磬的演唱非常考究,应用五声四呼收音归韵的法则,吐字清楚,行腔自如,尖团分明,加上高超的演唱技巧,她的演唱娓娓动听,大大规范了河北梆子的演唱。特别是她创作的唱腔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绝妙境界,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发展创造,逐步形成独具风格的凝重大度、刚柔相济、发音坚实、吐字纯正、韵味浓郁、声情并茂的“王派”唱腔艺术体系,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河北梆子老生唱腔的艺术表现力,对河北梆子老生一门的演唱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像马少波等老戏剧家们所说:“‘王派’唱腔艺术是我们民族艺术宝库中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王玉磬从不墨守成规,对传统艺术总是抱着一分为二的态度,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当改则改,说明她始终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她的演唱技巧。在本剧种音乐的基础上,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唱腔发展的规律,从中推陈出新,为河北梆子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王派”艺术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凡有河北梆子的地方几乎都有她的徒弟。她在晚年还在为河北梆子改革与发展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为祖国的戏曲事业,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我们衷心祝愿“王派”艺术永放光彩。

(发稿编辑 刘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