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董文华唱的京剧打虎上山

董文华唱的京剧打虎上山

时间:2023-04-24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一代猴王董文华_春华秋实一代猴王董文华孟宪如2008年笔者看望董文华先生之时,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石庆福先生不期而遇。1954年,董文华的父亲等人在北京成立了“董文华京剧团”。在演出中董文华逐渐以猴戏、红净戏享誉京城。在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先生逝世五周年的演出中,董文华全身心地投入。为纪念李万春诞辰90周年,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董文华带着李继春、李鸣阳、李新三位后起之秀演出了《闹天宫》和《千里走单骑》。

一代猴王董文华_春华秋实

一代猴王董文华

孟宪如

2008年笔者看望董文华先生之时,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石庆福先生不期而遇。当石先生得知,本人正为董文华老师整理、撰写艺术小传后,即兴赠予对联一副,上联是文武昆乱不挡,下联是华章德艺赞扬,横批是梨园楷模。借得此联以为开篇之语。

1938年董文华生于秦皇岛市(祖籍河北省霸州市),乃梨园世家,国家一级演员,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工武生、文武老生、红生。他的祖父董玉山是河北梆子文武老生名家,父亲董志斌是京剧著名文武老生,姑父崔盛斌为京剧武生、文武老生名家。

.董文华7岁随父学艺,8岁登台,13岁开始挑班,巡演于燕赵大地,经常和评剧名家郭砚芳、花玉兰、陈佩华(小花玉兰)及诸多河北梆子名家同台演出,少年时期的董文华聪明、好学,无论什么戏,唱上两三遍就会,然后就逐村逐县演出。当时河北省与京、津两地的观众谁人不知“董小辫”(当时董文华剃的是前留分头、后留小辫的头型)。他被业内人士诩称“四早”(学艺早、登台早、挑班早、成名早)艺术家。(www.guayunfan.com)董文华幼承家学,以摔打并重、唱念繁重的武生戏《怀都关》(亦名《黄逼宫》、《伐子都》)启蒙。然后随父亲进关与侯永奎、郭兰春等人在天津庆云戏院(后改名为共和戏院)演出。由于天津人对东北戏路不太认可,所以董文华除了留下《杀四门》、《怀都关》两出戏以外,其他戏目都是重新学起。1954年,董文华的父亲等人在北京成立了“董文华京剧团”。在演出中董文华逐渐以猴戏、红净戏享誉京城。1955年他以一出《水帘洞》荣获北京市戏剧艺术展览奖。1956年董文华来到怀仁堂为毛主席和中央首长演出《水帘洞》,同台演出的还有周信芳的《追韩信》,俞振飞、李玉茹的《奇双会》,孙正阳、张美娟的《挡马》等,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一致称赞。此后,他曾在河北省京剧团、北京市春秋京剧团任主演。1958年定居天津,先后在和平区建华京剧团、塘沽京剧团、天津市京剧二团担任主演并兼团长一职。1987年后,董文华多次赴香港演出和到日本早稻田大学讲学。1988年,他被调入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工作,为青年演员传授技艺。

在董文华近六十年的京剧艺术表演生涯中,曾得到张玉亭、崔盛斌、刘汉臣、小盛春等多位前辈名家的指导并打下“唱、念、做、打”的坚实基础。刘汉臣先生曾把自己多年由舞台实践总结出的“运用舞台”的经验传授给董文华,使董文华掌握了“舞台中心牵四线,四线围你团团转”的表演技能。他把此技能合理地应用于舞台表演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董文华先后拜在李少春和李万春两位京剧大师门下,使他的表演技艺从“多”的基础上迈入了“精”的高度,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尤擅演猴戏。

猴戏是武生戏中的一种,演员必须要有一身好功夫。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言:“四大古典名著中,猴戏最不好演,要恰到好处,必须抱此一门下大力气,花几年、几十年的工夫。”(见《梅兰芳文集》)董文华在向李少春、李万春二位恩师学习的基础上,将南派的“写实”与北派的“写意”融合在一起。既学习把握了南派猴王郑法祥先生归纳的“法体齐天、耳似清泉、口大如泽、目有火焰、跺足雷震、手握泰山、一动一静、气宇不凡”的气势,又学习掌握了恩师李万春先生的“鹰眼、龙腰、鸡腿”的要领和李少春先生的“在机敏、幽默、妩媚中体现猴王的气魄”等表演特色。董文华还汲取了其他领域“猴”的表演技巧,他为了演好猴戏先后养过五只猴子,他说:“这几只猴子都是我的‘老师’。”他平时经常观察它们的神态、动作,一边模仿一边琢磨如何将其融合到表演中来。董文华在继承前辈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观察体会,创造出了自己的猴戏特色。

董文华先生擅演猴戏的重要特点是运用细节刻画人物。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董文华先生在运用细节刻画孙悟空形象的表演中,下了很大工夫,积累了宝贵经验。如在《闹天宫》中孙悟空假意让巨灵神用绳子套住自己的脖颈,然后巨灵神拿起绳子的另一端抽打悟空,董文华绕着巨灵神的扮演者假装躲闪、挣脱,手脚着地不断窜跳。观众此时必然联想到大街上,一手牵猴,一手扬鞭,驱赶猴子学各种动作的“耍猴者”,台上台下自然而然地进行了交流和互动。董文华通过形象逼真和灵活细腻的表演,完美地刻画出一位藐视天神、玩世不恭、机警乐观、无所畏惧的齐天大圣形象。这些技巧取法自然,精于造化,在“像与不像之间”创造了与前人不同的艺术特色。李万春先生看过后高兴地说:“文华,这是你的东西,你的特色,一定要保持、发展。”而李少春先生则表示:“文华,咱爷俩得互相利用着。”早些年,我国京剧论坛一度曾有“猴学人”与“人学猴”的大讨论。对此,董文华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说:“要做明白的演员,不做糊涂的戏匠,对京剧传统艺术应该忠诚地继承,谨慎地发展,稳扎稳打地向前推进。演戏演的是人物,演的是剧情。”观众们对董文华所演的猴戏评价为:看董文华的猴戏是一种艺术享受,他扮演的美猴王漂亮大方,脸谱好看,服装服饰自然和谐,表演生动得体、十分传神,举手抬足、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个亮相,无不展现出齐天大圣的机警活泼、顽皮乖巧和神通广大。不愧为当代京剧界第一美猴王之美誉!

戏路宽广、长靠短打、文武兼备、技艺全面、昆乱不挡、一专多能是董文华表演的另一个特点。数十年来,董文华在他所演的戏中,根据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演法。如《挑滑车》的高宠,《长坂坡》的赵云,《八大锤》的陆文龙,这三个角色虽然都是以长靠武生应工,但董文华演起来却大不相同。演高宠表现出了傲和勇,演赵云演出了儒将风度,演陆文龙则表现出了少年英雄气概。即使是同一个人,出现在不同剧目中,他也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剧情、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情和不同身份而有不一样的表演。

在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先生逝世五周年的演出中,董文华全身心地投入。他为报答师恩,在北京工人俱乐部上演了《五百年后孙悟空》。为纪念李万春诞辰90周年,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董文华带着李继春、李鸣阳、李新三位后起之秀演出了《闹天宫》和《千里走单骑》。当时董文华正在发烧,但他仍坚持为他们仔仔细细地讲解《千里走单骑》的“全堂”(包括乐队)。在纪念恩师李少春的演出时,董文华想到了师傅是以《闹天宫》而享誉海内外的,因此他在人民剧场献演了《闹天宫》,借此表达对恩师的怀念和感恩之情。事后董文华动情地说:“纪念恩师咱就应该尽心尽力,尽义务。”

改革开放初期,京剧演员中优秀的武生很少。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京剧表演艺术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局面有了很大改观,涌现出不少有条件、有潜力的武生新秀。董文华紧抓时机,相继收了李贵臣、胡小毛、石晓亮三个徒弟。董文华对青年一代尽心尽力,倾囊相授。他教戏的特点是:未曾教戏,必先讲故事。他把欲教剧目的出处、年代、剧情乃至剧中人的性格、身份、地位、处境及思想感情都交待得明明白白。董文华不但严格课徒,而且时刻关注再传弟子的成长。在江苏教戏的李贵臣虽名不见经传,但课徒却有绝招,他教学生不是用祖辈传下来的“抄”,而是仔细地讲解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如今,江苏的武戏开始振兴起来。李贵臣所教的学生大都要到董文华家来,他们表示:“经师爷进一步传授,真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董文华说:“我教孩子时,说术语他们不理解,我不动,他们不知从何做起,于是,我就给他们做示范,手把手地教。”孩子们都说:“师爷,您别动。”孩子们看完他的示范动作后都特别高兴,觉得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董文华全方位的示范表演令孩子们获益匪浅,对此,他总结出:“树苗长得好坏,全凭园丁的栽培和修理。”

近年来,董文华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很少有机会登台演出。但他以自己多年的经验告诉青年武戏演员,欲使武戏振兴,第一,一定要抓好基本功训练,扎牢基础。第二,要一专多能,多学、多练、多演。第三,要“以戏带武,以武戏带武”。董先生说:“六十年的演艺生涯,我吃了很多苦,经历了种种磨难,也博得了许多掌声、赞扬和荣誉。”

董文华的一生演戏无数,曾获得过各种嘉奖和荣誉。1955年,《水帘洞》获北京戏曲艺术展演奖;1956年,重新加工整理的《快活林》获河北省演出二等奖;1960年,获市政府颁发的“劳动模范荣誉奖状”和群英会“先进工作者”;1965年,《渤海渔歌》参加华北地区现代戏观摩演出;1975年,现代戏《运马路上》获得成功,被全国各地剧团广为移植;1978年,首演“文革”后第一出神话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82年,获市文化局颁发的“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奖;1985年,与夫人尚明珠合演新编新创历史剧《负子图》参加华北五省市汇演获好评;1990年随中国京剧艺术团赴香港参加“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年”演出……近年来他还参加“音配像工程”并获“卓越功臣”纪念金牌。

现在常见的武戏剧目比较单调,很多传统剧目几乎绝迹,而新创剧目又少。因此,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与新编、新创剧目的任务很重,而传统剧目再不抢救就濒临失传。对此,董文华表示:“趁老先生们健在,青年人要抓住机遇好好学习,把京剧艺术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发稿编辑 靳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